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

2023-07-12刘巧平

甘肃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课堂

刘巧平

【摘要】“双减”政策发布,旨在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中小学积极响应,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努力提质增效。“减”的最终目的是“提”,减去作业和培训负担,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双减”背景下的新问题,本文从教师面临的压力、家长的焦虑、学校的落实情况等方面逐一分析,从如何做好校内提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方向,提出了提质增效的策略:评价统领,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平台,提升课堂质量;家校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助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课堂;师生评价;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7—0076—04

“双减”政策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为方向,旨在让教育回归本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校而言,“双减”政策下如何提质增效,这需要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从关注学生知识积累转变为重视学生精神成长,从关注智育转变为重现“五育并举”,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分析“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探究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教育提质增效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落实效果打折扣

无论“双减”怎么减,教师都是最直接的推动者、引领者、实施者。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学校“双减”政策所配套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仍然有一些顾虑,担心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也不愿意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因此,教育评价改革是确保“双减”落地的前提条件。“双减”的目的在于规范教师职责,让教育回归学校,彰显教育的本质。但在具体落实中,按照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不早于当地上下班时间的要求,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了,这意味着教师在校工作时间也延长,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而有些学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是无偿的,在评优和职称晋升中没有得到体现,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1]。

(二)家长观念转变不到位,教育焦虑仍存在

“双减”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教育“内卷”现象,但相关政策落地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对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内容的预期一下难以实现,对“双减”持观望态度。再加上义务教育低年级取消考试、小学阶段只进行期末考试等新政策,家长囿于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觉得不考试就无法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对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考核[2]。同时,部分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依然存在,便寻求其他方式,如在课外寻找“一对一”辅导,导致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并未减轻。

(三)学校教育实现“减负”不“减质”需要进一步探究

“双减”政策落地,要求学校“减负”不“减质”,这意味着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研究、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生态,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师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校内实现高效学习[3]。

三、“双减”背景下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新的价值理念促进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紧紧依托“幸福教育”,基于學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打造“五慧”(启慧、生慧、明慧、创慧、达慧)课堂,建设“福慧”课程文化,助力实现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在具体实施中,按照“课程——特色——价值——文化”的思路,不断完善现有课程体系,从校本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完善着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涵盖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作业设计、课外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组织保障等方面,重点增加了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立足“五慧”课堂,转变备课方式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积极探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评价统领,做好评价设计

1.做好学生评价,弱化分数,注重素养。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在此次“升级版”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五育并举”、过程性评价成为重点。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基于此,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必须明确将质量评价指向学生素养,规范检测标准,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表现、艺术素养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信息化平台,从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素养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大数据分析,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供评价标准。

2.做好教师评价,体现价值与贡献。教师辛勤付出,很多时候不图回报,但不能一味地倡导教师无私奉献,不给予客观评价和应有的支持,这会挫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唯有相关评价完善了,教师坚持“双减”的决心才会坚定。在推动“双减”工作的过程中,不应再用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应放大激励功能,提升全面育人的实效。同时,应转换视角,引导教师与自己的过去比,比发展力,比贡献率,比幸福指数,回归育人初心。在评价中,将师德师风、课后服务工作量与服务质量等内容纳入教师评优选先的指标体系,通过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学生总评、家长督评、学校综评等方式,给予教师鼓励和引导,为“双减”注入新的动力[5]。

3.做好“家、校、社”评价,凝心聚力协同育人。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教师居于主要的评价地位,要改革过去的评价方式,需要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形成由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学生同伴、社区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家、校、社”共育评价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是课程的组织、管理、实施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社区、专业指导团队是协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设计的主体,家长担任陪伴者、合作者、指导者多重角色[6]。

如何做到凝心聚力、多方满意,笔者所在的学校紧紧依托“福慧”课程,围绕“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的新要求,建立学生、教师、家、校、社“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借助社区、专业指导团队完善符合学生发展的综合、动态成长记录袋,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自评与互评等方式,实现过程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使整个过程“动”起来。其次,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业能力,使教学质量监测科学化、规范化。

(二)搭建平台,提升课堂质量

1.规划课程,构建育人体系。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双减”政策的推行,需要学校优化课内外课程结构,在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上下功夫。笔者所在的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进一步开发、完善“福慧”课程体系,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供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福慧”课程。“福”即修身是福,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读书是福,让学生在阅读表达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劳动是福,让学生在快乐劳动中体现生命的价值。“慧”即探究为慧,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尚美为慧,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身心为慧,让学生在健康運动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基于此,结合“双减”工作,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选修、综合实践这四类课程建设,一方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着力提升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2.变革课堂,让育人阵地“活”起来。课堂是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习惯养成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还应是课堂文化的精炼。“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追求学生深度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围绕“福慧”文化,打造“五慧”课堂:“启慧”即创设情景,明确目标;“生慧”即自主学习,个性指导;“明慧”即合作释疑,互动研讨;“创慧”即精彩展示,启发引导;“达慧”即训练达标,整理提升。在教学目标上,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向关注“核心素养”,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上,从关注“结果导向”转向关注“过程导向”,体现课堂的生成真实。在教学管理上,注重“内在的个人发展需求”,体现教师的价值追求。

同时,立足“双减”目标,着眼“提质增效”,围绕“五慧”课堂,开展“微讲座·慧分享”“微型课·慧锻炼”“现场课·慧教学”“学科素养·慧展示”等系列专题教研活动,探究“三研四磨”(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材;1人自主磨课,2至3人同伴互助磨课,4至6人团队合作磨课,7人以上名师督导团队精准磨课)工作坊校本教研模式。通过这些举措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实现课程融合、教研融合、活动融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3.优化作业,让育人效率高起来。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作业设计是高效课堂的保障。为了实现“减负提质”,学校将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构建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引导教师用心“备题”,细心“选题”,精心设计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表达成就感与实践体验获得感[7]。比如从课前三分钟“诗词积累”“计算训练”“口语接龙”等活动中,体现趣味性、实操性,让课堂训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突破口。还可以从课堂练习的题型上确定梯度设计,体现巩固性、应用性、拓展性;从课后作业设计上,体现分层化、综合化、实践化。在整个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杜绝无效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完成、敢于挑战的项目。同时,结合学校“打好‘双减组合拳,打造作业新样态”主题校本培训和“‘双减视域下的作业改进行动”主题线上教研训活动,开展“高质高效优设计,科学统筹启智慧”主题作业优化设计竞赛和青年教师校本作业设计竞赛活动,参加“作业总量及提质措施”“作业批改要求”等主题讨论。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师们在相互切磋、借鉴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设计分层作业,丰富作业形式,让作业质量提升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推动力。

(三)家校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1.更新观念,提升家长认知是关键。实现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围绕“违规竞争、超前学习”等现实问题,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大讲堂以及网上家校平台等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解读“双减”政策,纠正认识偏差,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搭建学生成长的桥梁。

2.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将学生在校时间延长,这并不是低效课堂的“加长版”。对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上提升质量外,还要在课后服务管理上保证品质。首先,保障服务时间,实现课后服务全员覆盖。在此基础上,提升优化管理策略,确保学生作业完成到位、个性辅导到位、阅读指导到位,提升课后服务的价值。其次,保障服务质量,一体化构建课后服务课程与国家课程,形成体系化、多元化的课程套餐。通过“读起来、写起来”环节,引导学生品味经典;通过“动起来、趣起来”环节,引导学生张扬个性;通过“问起来、做起来”环节,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爱好阅读的学生可以参加阅读社,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参加体训队,爱好书画的学生可以参加书画班,善于唱歌的学生可以参加合唱团……多元课后服务“菜单”,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

“双减”背景下,学校面临着“减负提效”的挑战,着力构建新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为学校提供了应对之法[8]。坚持育人初心,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多方协同、统筹推进,通过学校的引领、教师的配合、家长和社会协同教育,共同谱写“减负”新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慧娟,李帆,董筱婷,等.一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儿童保卫战——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综述[J].人民教育,2021(21):17-19.

[2]白亚波.“双减”背景下重塑教育生态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视界,2022(01):06-09.

[3]刘金松.推进“双减”落地落实须下好真功夫[J].山东教育,2021(37):24-26.

[4]周彬.“双减”政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与可能[J].人民教育,2021(19):81-84.

[5]赵堂.开展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7):64-67.

[6]王树宏,王毅.多元评价,让成长真实可见——以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学生评价体系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26):51-53.

[7]周洪宇,齐严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121-126.

[8]吕延军.课后服务工作要做好“六个引领”[J].教书育人,2021(08):41-43.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双减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