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网络暴力现状与困境
2023-07-12何晖杨倩倩
何晖 杨倩倩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但也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上,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威胁、骚扰、诽谤等行为,造成受害人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和社会形象的损害。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行为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发生更加频繁,识别更加困难。它不仅对受害者的精神、身体构成威胁,还会对社会心理、文化和稳定产生恶劣影响。印度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网络欺凌率也趋于高位,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对印度的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后果。
一、印度网络暴力现状
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国家,网络和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印度普及发展。据思科(CISCO)发布的年度互联网报告,2023年印度网民数量达到9.07亿人,约占印度全国总人口的64%。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民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暴力、色情泛滥、声誉侵害等潜在危险。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NCRB)发布的数据,2019年,印度发生了44546起网络暴力案件,较2018年增长63.5%,成为全球网络暴力犯罪排名第一的国家。其中,网络骚扰和网络欺凌是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形式,占网络犯罪的一半以上,仅2022年与网络欺凌相关的网络暴力、网络跟踪等案件较上一年就增加了36%。根据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NCW)202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印度网络骚扰案件增加了5倍。其中,针对妇女、儿童弱势群体以及新闻工作者、女性从政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网络暴力数量更加惊人。总体而言,印度网络暴力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形式复杂多样、目标群体多为女性和儿童、政治分化明显、结果影响恶劣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参与人数众多
根据印度互联网协会(IAMAI)和数据咨询公司凯度(Kantar)发布的《2022年印度互联网报告》显示,大部分印度人已经成为活跃的互联网用户,7.59亿人每月至少访问一次互联网,2025年这一数据预计将增长到9亿。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背景之下,一旦网络暴力事件发生,随即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众多人员关注甚至参与。据《今日印度》报道,印度中央调查局(CBI)破获了50多个即时通信软件和社交平台的群组,其中超过5000名违法人员参与网络儿童性虐待案,每天有超过11.6万次的网络引擎搜索与儿童色情内容有关。这一针对儿童的网络暴力参与者遍布全球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嫌传播、储存、观看、买卖儿童性剥削资源(CSEM),其参与人数之多令人咂舌。
(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一是网络暴力的内容涉及广泛,既有针对女性的性骚扰、针对儿童的网络欺凌,也有针对特定宗教、种族、地区等的仇恨言论;二是涉及的网络暴力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恶意軟件、网络钓鱼、人肉搜索、性骚扰等等。其中的言语攻击最为常见,占印度网络暴力案件总数的大部分;三是网络暴力的传播途径广泛,除了推特网(Twitter)或脸书(Facebook)等常见网络平台外,经由电子邮件、网络评论、短信、图片、流媒体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和骚扰令普通民众防不胜防。
(三)女性和儿童是主要的网暴对象
在印度诸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由于印度社会父权制和文化厌女倾向根深蒂固,女性和儿童是最常受到攻击的脆弱群体。
印度女性在网络暴力中不仅遭受谩骂、恶意评论、威胁和骚扰等侵害,还经常成为网络色情和淫秽图片的受害者。国际计划组织(Plan International)2020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社交媒体上超过58%的年轻女性面临骚扰和虐待。另外,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NCRB)的数据,2018年至2020年,印度针对女性的网络犯罪也相应激增,因发布色情内容而提起的案件激增了110%。
除此之外,印度对儿童的网络安全保护也严重不足。根据印度的民意调查,超过85%的儿童遭受过网络欺凌。与此同时,一项关于多国网络安全的调查结果显示,报告遭遇过网络性骚扰的儿童中,印度占到30%,其遭受网络欺凌的频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大大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占19%)。而这些儿童中,女童受到的网络暴力更高。根据国际刑警组织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0年,印度官方报告的240万起儿童网络性虐待案件中80%是14岁以下的女孩。
(四)政治分化明显
在印度的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中,特别是针对政治人物和政治话题,只要有不同的意见,网民就会群起而攻之,甚至不论是非对错。一些网民早已把自己立场化,在该立场下他们进行政治抱团,进而对其他党派实施网络暴力。在众多针对印度女性从政人员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政治分化愈加明显。非政府组织(Amnesty)调查发现,在社交媒体推特网上,印度的女政治家平均每天收到113条有问题或辱骂性的推文,其遭受网络暴力的比例为英美国家女性从政者的两倍,且地位越高、影响力越大的女性遭受网络暴力的概率越大。其中,所属政党是影响网络暴力的关键因素。
(五)结果影响恶劣
作为网络安全最差的国家之一,印度的网络暴力影响和传播范围广泛,涉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的人群,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对受害者身心造成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创伤。据英媒《每日邮报》报道,2022年印度一名美女网红因为不堪网络暴力,在家中选择自杀,年仅16岁。历史学家奥黛丽·特鲁施克(Audrey Truschke)告诉印度国际特赦组织,她由于发布了有关现代印度文化和政治的文章而经常受到带有性别偏见的憎恨言论甚至人身攻击。
此外,网络暴力还构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形式,不仅对女性,而且还进一步抑制了其他边缘化群体的数字公民身份。网络暴力的幸存者可能会因为恐惧退出网络空间,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自残甚至自杀。印度女权主义(FII)的研究发现,在经历过网络骚扰的女性中,36%的人根本不采取行动,28%的人表示,在遭受网络虐待后,她们有意减少自己的网络存在。例如,2021年,一名20岁的印度女孩因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跳舞视频而遭到骚扰和威胁,最终被迫关闭了她的视频网站账户。
二、印度打击网络暴力采取的主要措施
日益严峻的网络暴力问题使印度在2019年成为全球网络暴力排名第一的国家。随着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印度政府逐渐意识到网络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实行相应的数字安全计划等措施,以期打击网络暴力,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制定法律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印度最早关于网络欺凌的整治始于2000年的《信息技术法》。涉及对网络欺凌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中第67条规定,以电子形式出版或传播淫秽材料处以最高五年監禁或十万卢比罚款;第507条规定,通过匿名信恐吓他人的处以最高两年监禁。此外该法第66条E节还对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作出规定:任何人传播、发布他人照片,故意侵犯其隐私的,处以最高三年监禁或最高三万卢比罚款。
2008年印度通过了《信息技术(修正案)法案》,增强了针对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犯罪的约束性和惩戒度。
2013年,在印度修改的刑法中,将网络骚扰和网络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增强了对网络犯罪的惩罚力度。
为强化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印度政府计划于2023年通过《数字印度法案(草案)》,或将进一步惩戒儿童性虐待现象在互联网的传播。同时,新法案强调网络的“年龄门槛”,通过监管成瘾技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数据、社交网络平台、游戏和博彩应用等程序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强制性“不跟踪”原则避免儿童成为广告目标的数据主体。
(二)设立专门机构保护妇女儿童网络安全
目前,印度主要有两个机构负责监督和打击与妇女、儿童相关的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
一个是1992年1月31日设立的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Women,NCW),几乎所有州政府也相应设立有州妇女委员会(State Commission for Women,SCW)。全国及各州妇女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包括:研究和监督妇女在宪法和法律保障范围内的权益保障;审查现有妇女保障立法并在必要时提出修正建议;调查涉及剥夺妇女权利的投诉,包括打击网络暴力、通过监测和报告网络暴力事件、支持女性受害者提起法律诉讼等。
另一个是依据2005年印度议会法案《保护儿童权利委员会法》设立的国家儿童权利保护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rotection of Child Rights,NCPCR),该委员会于2007年5月在印度政府妇女和儿童发展部的主持下开始运作,其主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网络安全的意识,帮助家长和学校管理者预防儿童遭受网络暴力侵害。
(三)发起“数字沙克提”运动
为进一步遏制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泛滥,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NCW)于2018年发起了名为“数字沙克提”(Digital Shakti)的网络安全运动,旨在向广大女性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帮助女性有效应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数字沙克提”运动自启动以来逐年推进,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与脸书平台合作举办了135场网络安全和数字素养研讨会,印度的六个邦共62000名女性参与了研讨会,接受了网络安全培训。第二阶段于2020年2月11日启动,主题更新为“我们思考数字化——数字沙克提运动”。该阶段耗时约一年,不仅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举办了规模300多女性的线下研讨会,而且还举办167场培训,包括学生、教师和个案工作者在内的不同背景15000多名网友获得了培训。第三阶段开始于2021年3月4日的拉达克的列城,在该实施阶段的一年时间里,开设了数据隐私、网络伦理和网络法等课程,帮助印度各地的150万女性了解网络安全,实现网络扫盲,提升数字素养。此外,本阶段还启动了一个资源中心项目,旨在帮助提供与女性有关的网络案件信息。2022年,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与网络和平基金会(Cyber Peace Foundation)和Meta(脸书母公司)合作,启动了“数字沙克提”(Digital Shakti)运动的第四阶段,计划将本阶段打造成妇女安全网络空间的里程碑,这一版本专注于帮助印度女性掌握数字技能,并让她们有意识、有能力去反对任何非法的网络活动或网络暴力,为打击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争取更安全的网络空间。
(四)实施网络犯罪预防计划(CCPWC)
2019年,印度内政部发起了预防针对儿童的网络犯罪(Cyber Crime Prevention against Women & Children,CCPWC)倡议,主要目标是建立一项针对少年儿童网络犯罪的有效预防机制。一方面,该倡议开发了一个专门的门户网站和帮助热线,方便受害者或投诉人以匿名方式举报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网络暴力,对于有关儿童色情、儿童性虐待以及强奸、轮奸等恶劣网暴投诉事件,可采取跟踪模式迅速应对。另一方面,仅供执法机构访问的国家性犯罪者数据库(NDSO)门户网站也相应启动,以有效跟踪和调查网络性犯罪案件,提高应对效率。为有效实施该计划,截至2022年11月12日,内政部(MHA)已向各邦/中央直辖区(UT)发放了94.5亿卢比,用于建立网络取证兼培训实验室以及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旨在加强网络犯罪调查,并提高警官、检察官和司法官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印度打击网络暴力面临的困境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预防和打击针对妇女儿童等群体的网络暴力,采取了一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印度特殊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背景,其打击网络暴力也面临多重困难,举步维艰。
(一)法律针对性不强
虽然印度政府在打击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而关于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又碎片化严重、针对性不强。如《信息技术法》中第67条规定“以某种方式处理网络暴力或网络欺凌”,就缺乏具体的法案或条款,对于如何处理网络暴力语焉不详。即使是时隔23年后制定并即将发布的《数字印度法案(草案)》,也仅在网络安全方面强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对于出现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究竟如何保护的法律条款却寥寥无几。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网络犯罪领域,而非网络暴力或网络欺凌,这使得实践中对于网络暴力的打击往往处于“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尴尬境地。
(二)网络监管不力
为了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网络安全,印度政府建立了全国妇女委员会(NCW)、国家网络安全运营中心(NCSOC)等一系列组织机构,并设立了相关的网络犯罪门户网站,方便举报网络暴力和犯罪行为。然而,调查显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印度相关部门出现监管不力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女性受害者通常不予立案,而网络犯罪门户网站中许多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印度的网络空间巨大且复杂,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增加了网络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施暴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信息,使得网络监管更加困难。
(三)网络平台疏于管理
长期以来,印度网络中介机构遵循对其平台上的内容不承担责任的原则,网络社交平台忙于渔利,疏于自我规范,加之所谓的言论自由、网络评论的匿名性助长了互联网上儿童性虐待及其他网络暴力行为的擴散。印度人权组织进行的一项采访结果显示,网络暴力主要出现在推特网和脸书等社交平台上,形式主要包括诋毁谩骂、公布隐私、人肉搜索以及死亡威胁等。而社交平台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不管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加助长了这种恶劣行径。这些网络经营主体管理责任的缺失和管理失范,致使有关部门在打击网络暴力方面困难重重。
(四)社会陋习根深蒂固
在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印度互联网用户年增长率稳居第一。互联网的普及使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印度女性和边缘群体逐渐打破传统社会藩篱,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活动中来。但由于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男女不平等和种姓歧视等问题,在很多地区的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尤其是低种姓的家庭,女性受教育机会和水平明显低于男性,只能作为男性附属品,从小被要求屈从,不能反抗男性权威。这一社会陋习也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了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针对印度女性的攻击性言论和恶意行为。加之更多的印度女性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导致其更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受到语言攻击、性骚扰、网络跟踪、人肉搜索以及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迫害。印度也因此成了网络安全环境最差、针对女性网络暴力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印度本土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印度只有35%的女性报告了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迫于社会压力和舆论,更多女性倾向于隐瞒所遭受的网络暴力经历。
四、结语
随着印度互联网接入率和用户普及率的提高,网络空间的“公共属性”愈发明显。网络暴力本质上作为一种违法信息传播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虽然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打击,但网络暴力犯罪的统计数据并未发生明显好转。因此,如何在法治轨道内完成对信息自由流动与权益侵害风险防控的有效平衡,建立健全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体系,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都是印度未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简介】何晖(1979-),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单位“湘潭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综合特色智库专家,湖南省意识形态领域专家、青年工作者,湖南省民政厅民政研究专家,湘潭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村观察》、《当代财经》、JDCTA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杨倩倩(1993-),女,河南周口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