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记忆也会“说谎”吗?

2023-07-12邱翠微

心理与健康 2023年7期
关键词:偏差记忆信息

邱翠微

人们会对自己的记忆坚信不疑,认为记忆就像一卷心理录像带,忠实地复制了过往事件。然而,人们关于复杂事件的记忆基本上是一个重构过程。

人脑平均能存储100万亿比特的信息,管理如此大批量的信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回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信息是为了便于理解现在,因此我们编造了关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故事,使记忆与故事相互吻合。总体而言,我们的记忆存在偏差。

记忆偏差是如何产生的?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過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过程中的任何缺陷都可能导致记忆的偏差。下面我们从这些基本过程中解开记忆产生偏差的谜题。

1注意选择性提供了过滤

如果你想记住某一信息,通常你需要注意它。

人的注意力有限,这就决定了人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注意,选择性注意对人们的日常运作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你需要过滤掉身边的大部分信息,只让一小部分进入意识。

注意的选择性对编码的作用如同过滤器,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这表明了为什么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主观的。在很大程度上,你所看到的事物取决于你所关注的内容。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突出和过分强调的某些细节将服务于人们的记忆动机,被记住的信息就可能出现偏差。

2想象可得性提供了便利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的许多判断都以记忆为基础,即利用过去习得并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做出简便的检索提取,以应对判断任务。这种简单的联想思维被称为可得性启发式。

当意识努力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我们有时会依赖于提取的流畅程度,有时会依赖于即刻闯入脑海的事例。此时,人们需要回忆表现出果断性,但人不可能记住一生中所有的事,遗忘是很正常的。这种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错忆,把想象和真实混淆,歪曲事实。

有研究发现,失忆与错忆是两个互补概念,当记忆中出现大段缺失时,错忆是为了填补记忆空缺而出现的毫无根据的记忆,也就是“脑补”,因此“想象”在判断可能性时存在着缺陷。

3记忆重构性提供了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偏差是指个体在知道事情的真相或问题的结果后,高估自己过去的预测能力的倾向。即知道事件结果之后做出的判断与未知事件走向时的判断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我早就知道了”,但其实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尤其是在已经知道事件发生结果的情况下。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事后诸葛亮”。当我们相信某件事情已经发生时,我们会倾向于扭曲过去,以使之与事件结果相一致。回忆是为了便于理解现在,因此强化了我们关于过去如何决定现在的信念。正如在对历史事件、政治选举、比赛排名等事件的判断中,人们都会在得知事件结果后高估自己过去做出正确预测的可能性。

记忆偏差对我们的影响

● 影响判断与决策 

记忆可以激发情绪,记忆向我们提供的“真实”信息会影响我们的想法与感受,而情绪也可以反过来左右记忆。当带着主观感受与明确的目的去探访记忆时,我们会通过某些方式对经历过的人或事加以“解释”,而真实发生的事情与大脑推理后认为应该存在的事情往往很难区分。

比如,英国华威大学的心理学家就曾经成功地给人植入虚假的童年回忆。心理学家向学生父母咨询并确认了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热气球的经历。然后,心理学家通过技术把那部分学生儿时的形象放进正在飞行的热气球的篮子里,再把这样的照片拿给学生看。两星期后再次访问学生,有的学生就能以令人惊讶的细致程度虚构出小时候乘坐热气球的经历。

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让人们相信自己有过从未发生过的暴力犯罪。他利用记忆检索技术,让参与者在三次访谈中都被问及暴力犯罪的问题。其中70%的人会产生自己年轻时犯罪的虚假记忆,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曾用武器攻击过他人。

由此可见,当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间接信息时,自己的期望与别人的暗示都会使我们产生记忆偏差。再加上情感、道德、思维方式等因素干扰,我们的记忆与真实可能相差甚远,并据此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恰当的行为。

● 影响司法裁决

在牵动整个美国社会的辛普森谋杀案的审判中,玛西亚·克拉克作为起诉人做出了最后陈词,原原本本地总结案件的经过,包括完整的时间表。相比之下,辩护律师约翰尼·科克伦则力劝陪审团,在法庭上有义务保护那些受迫害的少数种族,甚至为他们复仇。事件激发的情绪对记忆有长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根据记忆所做出的判断:当我们处于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记住与情绪状态主题一致的事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原则很简单,歪曲时常不需什么精美的操纵就能发生,简单重述一遍故事就能使记忆变得不准确。当人们复述故事时,往往会按照他们的目标、听众和社会情境而做出一些“调整”。我们知道记忆的正确与否决定于编码时的注意程度以及编码和提取的环境匹配程度,即使在人们热切地希望说真话时,他们也有可能无法报告“真相”。

如何让我们的记忆变得可靠?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一旦得出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就立马停止了对记忆的搜索。因此,认识你的记忆可能有偏差需要运用一些批判性思维技能。

理解人类记忆的局限性和易缪性

即便是目击证词也可能是扭曲或不准确的。因为目击者对事件的回忆常常会因事后引入的信息发生扭曲,这些事后信息可以来自警官、律师、新闻报道等。

认识后见之明分析中的偏见

得知事件的结果后,会给我们对此事件的回忆和阐释带来偏见。“事后诸葛亮”会让你带有偏见地回忆该事件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以及你当时在想什么。借着事后聪明带来的优越感,人们在解释事件时会声称“我早就知道了”,尽管从客观上来看我们很难预知事情的走向。

认识人类认知中的过分自信

明白人们经常自信地认为,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回忆是准确的。一个造成人们过分自信的原因是他们无法找到自己可能出错的原因。所以,过分自信又源自另一个常见的思维错误—— 不能寻找反驳证据。

理解寻找反驳证据的需要

思考自己可能会怎么犯错或者为什么会犯错是有价值的。为了对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事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你需要再三考量自己为什么可能错了。

现在你知道了记忆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可靠,了解了记忆的多面本质及其对我们行为的主宰之后,就可以运用一些批判性思维技能来影响自己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

猜你喜欢

偏差记忆信息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订阅信息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关于均数与偏差
展会信息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