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2023-07-12翟晓汀

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文化

翟晓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表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文化事业发挥着树旗帜、聚民心、育新人、扬传统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则需要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消费行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丰富需求。“建设文化强国要正确理解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打造一体化、多维度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必须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引和文化价值的责任和担当,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文化事业的引导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替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艺术育新人

实施“德智体美劳”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孔蓉认为,其中的“美”是五育中重要的基石,而艺术教育是美育很重要的抓手。在国家的“大文化”战略背景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互为补充。无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音乐、美术课程开设,还是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艺术考级培训,艺术普及与美育教育都发挥着“育新人”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涵盖青少年社会艺术培训、职业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三部分,三者应互为协同、相互交融。但由于条块分割缺乏整体的政策协同机制,有些壁垒有待打通。围绕“育新人”的目标,应大力强化普惠性的艺术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门类,强化孩子通过艺术生发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将德、智、体、劳与美育有机融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演进,艺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门类渐趋多样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摄影、曲艺、杂技等。“我们还有待于完善艺术普及的体系化构建,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社会实践、技能应用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孔蓉说。

令人期待的是,2022年9月,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新三科”的开设让艺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初露锋芒,但艺术教育系统的学科构建能力还有待挖掘。

孔蓉有十几年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背景,在她看来,艺术普及型教师与社区型全科医生有相似之处,即使是音乐课和美术课的教师,也可以统称为“艺术课教师”,更多的工作是激发出孩子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兴趣,为后期的职业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奠定更为广泛的基础。孩子在学校业务教育阶段培养出一定的兴趣后,更加广泛、深厚的社会艺术普及教育可以交给校外的市场主体承担。之后就可以进入到专业培养阶段,即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整个艺术教育的构建体系如果能分层级、分目标、分阶段系统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育新人的问题。”

此外,艺术普及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兴趣为目的,而不是技能灌输型教育。要实现孩子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要秉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目的是提升孩子对艺术的审美力、对文化的感知力、对世界的想象力、对科学的创造力。

“三馆”艺普有力量

近年来,我国基层文化单位“文化三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但公共文化服务不能仅停留在一点、一地,要推倒“围墙”,打破行业的壁垒和条块分割,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群,从而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协同。

伴随文博行业转型升级,博物馆、艺术馆已成为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热门时尚“打卡地”。眼花缭乱的文创、拍照、打卡的游览方式虽吸引了人流量,但短暂的“火热”似乎并不是长久之计。博物馆争相开发文创产品无可厚非,但盲目跟风带来对质量的争议。有专家指出,目前文创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过关、形式雷同、實用性不强等问题。

对此,孔蓉表示,文博文创发展受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设计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第二是设计应强化在审美性、功能性、实用性等方面的有机协同;第三是在工艺制作水平与性价比控制方面也需要强化;第四是需要强化品牌包装宣传,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文创产业是链条式的结构,缺了哪个环节,都很难转起来,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该如何真正发挥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用?孔蓉再次谈到“艺术普及”的概念。“科学在普及,艺术也需要普及。其中美育就是艺术普及的一部分,三馆应该承担更多对艺术普及与美育教育的社会责任。”艺术普及要有理念的传达,还需要有效的方式,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提升。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核心在于其馆藏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依托这个空间,应该更多地发挥艺术传播、交流和普及的作用。

随着新消费群体的崛起,美术馆、博物馆等仅仅通过陈列展示艺术品与文物、单向、静态的传递方式,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新形势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普及真正走进民众心里?

孔蓉表示,建立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艺术传播空间,搭建与大众的对话平台,是“三馆”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艺术美育中心可以通过艺术沙龙、公益讲座、展览展示、艺术实践等形式,进入学校、社区、乡村等,这可以成为开展艺术普及、艺术服务的新阵地。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谋求馆校合作,合作项目覆盖从学前到大学全年龄阶段,把文化艺术空间变成了教育实践的课堂。比如五、六年级的“华夏衣裳—首服之礼”课程,就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览为依托,以首服为主线,聚焦冠礼、冠制等内容,让学生学习首服明尊卑、慕德行的礼仪功能,并了解首服变化中体现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后在体验展示环节,佩戴首服并介绍相应礼仪内涵,加深对首服之礼的认知,激发对服饰礼仪的探索兴趣。

美育课开进“三馆”里,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但返本还源,“三馆”更应该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空间。

走进博物馆,一件件透明玻璃展柜中的文物,好似同我们相隔上千年的距离。游客不免好奇,这件文物是在哪里出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画家在作画时都在想些什么?2017年,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在这档节目中,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电视化语言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服务机构要与观众建立交流和触点,告别静态、单一的信息输送方式,灵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媒体影视平台,加大投入,建立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艺术传播空间,实现艺术普及功能不缺位。”孔蓉说。

打造文化跨界融合

努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文化与各领域融合而生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消费更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孔蓉早在2013年任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时便致力于推动“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彼时,文旅部还没有文化“大融合”相关规划出台。直到2021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颁布,中国的文化建设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孔蓉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形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产业更需要把文化的概念落位到有形的空间和有形的产品载体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从要素驱动入手,强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打造,通过模式设计、试点创建与渠道建设,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孵化和壮大新经济形态。2017年,她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空间载体”四位一体区域发展模式及“IP Town”开发模式。

“IP town”1.0是IP模式延展与特色小镇开发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孔蓉主持试点的甘坑客家小镇项目就是在深挖甘坑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帽”以及传统特色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与客家文化气韵相匹配的“小凉帽”IP形象,形成了新的文旅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游客量形成10倍的增长,成为深圳文化旅游的全新地标。

新形势下,文旅融合已经从过去国家主导政策供应态势转变为市场消费需求的倒逼,所谓深度融合就是跨界的融合。孔蓉指出,文旅小镇现今也面临着新问题。“很多文旅小镇现在只能靠商业去盈利,没有产业构建和产业生态去引领,如何把商业业态转换成产业业态?下一步,IP Town 2.0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现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她还强调,文化产业园应该是产业孵化器的概念,仅仅完成诸如企业注册、物业管理等硬件类的基础服务远远不够。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人、产业生態、商业模式、资本投入和市场转换的孵化,由此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产业园。

数字艺术要凭栏观潮

数字艺术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文化艺术领域的数据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未来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技术带来文化产品形态创新和效率提升,在元宇宙、区块链迎来热潮的今天,文化数字化工作更应该研精静虑、冷静看待。

孔蓉表示,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区块链,如果停留在概念性炒作阶段,政策导引不清晰、不系统,就不能实现应用场景落地和商业变现,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存在严重制约。不能否认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作用,但文化与科技融合要“修炼内功”,就要进行小范围试点探索尝试,根据市场规律和消费需求,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受到人才、市场、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小,是“小艺术”,没有达到“大文化”。她认为,尽管理工类、艺术类等高校均开展了交叉学科建设,但学科建设远远不够,还不能与行业、市场、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构建艺术科技体系,应基于艺术与前沿交叉学科的融合,出台国家艺术科技战略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引下,引领学科建设、健全人才体系,让科研有目标和方向,更具前瞻性和引领性。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艺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