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中国根深叶茂

2023-07-12江宁

环球人物 2023年13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江宁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您打开本期杂志时,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2岁的生日。我们祝福党的生日快乐!

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站在今天这一重要时点上,我们难免会问——为什么百余年前,民族危亡之际,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最终却是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外来的而非本土的思想理论,广泛地、深刻地、彻底地融入中国社会,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奋勇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锐利思想武器?

这当然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但是,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其他缘由。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面对这样一种科学理论,有人拒之千里刻意排斥贬损,有人浅尝辄止陷入旁门左道,有人定力不足最终改弦更张。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根深叶茂具有内在规定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非偶然,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都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梳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溯,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感知到二者之间的水乳交融。

譬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秉持理想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视为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其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压迫,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中华民族先哲们追求的“大同”世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虽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却有精神层面的相通。

譬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注重社会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革命的理论如果要实现改变世界,那就一定要见之于实践。”而中国历代先贤,从“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到“知行合一”,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推崇的都是实践取向。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著名论断,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知行论的时代结晶。

譬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从社会关系定义“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加以考察。无论是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还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本质上也都是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样的观察维度还有更多,它们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相融、气质相通,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深入实践提供了文化土壤,又为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坚持中国特色、推动理论创新熔铸了思想源流和精神魂魄。二者的有机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和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如何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并持续推进的重要命题。

在党的又一个生日到来之际,认真思考这个命题,别有意义!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