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神兽“活”起来
2023-07-12王喆宁
“7年了,一直有人问我和我的团队,有什么很苦的回忆?我说没有!难不是很正常吗?难不等于苦啊!我的眼里只有成功的彼岸,没有满眼荆棘。尽管被划得遍体鳞伤,但那又怎样,和成果比起来不值一提。”6月11日,机械装置设计师肖迪在他的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理工男的严谨与艺术气息在肖迪身上相得益彰。走进他的办公场所,仿佛置身一场装置艺术展览:几何风格的摆件放置于柜面之上,正在不停摆动;汽车、发动机和飞机等各式模型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办被陈列在各个角落,连打在手办上的灯光都由他自己精心设计;在办公桌背后的墙上,是他手绘上色的一张海报……
对于热爱的事情,肖迪从不吝啬勇气和行动。大学时,他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因为从小热衷于画画,硕士时转为雕塑和美术学方向,之后又毅然“下海”,成立艺术创意领域的公司。
这些年,肖迪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工业化的机械装置相结合,并于2019年推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仿生机械艺术装置“中华巨马”。他凭借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商业视角,为一些主题乐园、旅游景区和科技场馆等体验类业态量身定制了多个“巨兽”产品,受到游览者追捧。
肖迪的故事,有关狂热、创造、探索和不惧困难。以下是他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讲述。
走进多媒体的“世界”
我小时候超级喜欢画画。当时家里不富裕,报纸旁边空白的地方都被我画得满满当当。因为我妈在当地教育学院管社会力量办学,我跟着美术班专门学习过一段时间。
彼时印刷产业比较落后,市面上杂志、画册都很少。我上小学时才出现一些印刷精美的节日贺卡,上面的卡通形象很可爱,五颜六色的,我就攒钱买卡片临摹。正是因为稀缺,我特别珍惜,把买回来的贴纸都攒起来,慢慢画。
后来有了漫画,我开始临摹漫画形象,比如圣斗士星矢、机器猫等,还画一些素描和水彩画。上课时,我用油笔画在书上、卷子上,画满了就在书桌上画连环画。班上的同学每次换座位,都抱着我的桌子看。有些男生还让我在他们背上画一些很酷的图案。因为我画画好,同学们都喜欢我,有书也会先给我看。
我最喜欢变形金刚,但这类玩具比较贵,舍不得买,只能看动画片或者临摹贴纸,就这样画到了高中。高中课业任务重,我没空专门学习美术,但一直没停下画画。因为成绩一直不错,数理化学得比较好,毕业时,我听父母的建议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一上大学,我就进入学生会美宣部。当时没有印刷海报,搞活动全都用水粉画图、用毛笔写字,我们称之为“画板子”,很锻炼画技。
“中华巨马”。
肖迪和他的作品貔貅。
“巨熊北北”。(本刊记者 王喆宁 / 摄)
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是新事物,计算机也没有普及。我当时想,在理工学院里画画再好,也比不上美术学院的学生,应该怎么提高自己呢?如果我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创作,就会增加优势。1996年,在我的说服下,父母为我买了一台电脑。那时软件全都是英文版,也基本没人会使用,于是我开始自学。
在备考研究生期间,我利用计算机辅助创作了几幅图,效果比较逼真,被学校刚成立的多媒体研发中心的教授发现,招入莫比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队伍。
以前,物理教材上的科学原理示意图都比较抽象和晦涩。教授提出,能否用多媒体更加直观地展示这些理论?于是,我们团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先使用3D动画去模拟黑洞、万有引力等,再展示相对论。花费了1年左右时间,我们制作了上百个小动画来展示宇宙里的理论,之后用多媒體软件将其串起来,合成一个光盘,取名为《宇宙之谜》。其中,整个界面都由我来设计,动画也是我来制作的。这在当时的确很超前。
全国大约30个团队参加选拔,我们冲进前五,前往法国巴黎参加决赛。当时,由近20个国家和机构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为,《宇宙之谜》这一作品将艰深的“相对论”等科学理论演绎得通俗易懂,颇具艺术性。因此,我们获得第八届国际莫比斯多媒体大奖赛(巴黎)科技大奖。
我当时稀里糊涂的,没想到能获奖,好多新闻媒体报道我们团队,引发轰动。原先只有研究生学历才有可能留校,因为在这次比赛中的特殊贡献,我于1999年被破格留校当老师,教授多媒体课程,由此开启多媒体设计之路。
虽然工作很稳定,但我不愿意让自己停下来。后来,我考取了美术学雕塑专业的在职硕士。2005年,我决定下海创业。周围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放弃稳定工作。但我决心已定,希望通过做自己擅长的事,创造更多价值。
探索“尖叫美学”
创立公司后,我们从广告做起,涉及主题乐园、文旅等,都和创意相关。当时我几乎每年都出国交流,看到很多国外的先锋艺术家,用高科技结构和材料创作出很朋克的装置艺术品,受到不小的启发。我有机械方面的基础,又热爱设计,肯定可以创作出兼顾艺术和科技的作品。
我很有冒险精神,愿意在未知领域投入物质和精力,有了想法后,在2016年就带领公司员工研究机械装置艺术。最开始太难了,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为此学习了结构力学、液压传动、电子控制和材料学等各方面知识,熟悉了工程逻辑,开始尝试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我们花了3年时间,终于创作出第一个大型机械装置艺术作品“中华巨马”,前后投入超两千万元,画了四五千张图纸,定制了上千个零件。这个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包括外部环境阻碍、反复调整技术路线等。“中华巨马”的头有1吨多重,如何让脖子顺利带动头摆动,需要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编程,只能反复设计。比如脖子有多少节,每节之间怎么动等,都要靠技术手段实现。此外,装置的功能和美观之间也需要我们不断去妥协和平衡。
肖迪在研究新作品“将动能虎”。
当时我将这一作品发到朋友圈,没想到竟有人拿视频出去招摇撞骗,还有人说我不过是买了国外废弃或者淘汰的机械,装了一个外壳罢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荒唐,这些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但他们还要拿我的视频去骗钱。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我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视频,没想到获得两千多万播放量,特别受欢迎,很多粉丝说,仿佛看到了马的灵魂。这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原来自己做的事情能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
这之后,我和团队更加坚持探索“巨兽”形式的大型机械装置艺术。选择这一艺术形式是因为兽类形象更具有亲和力,人们对此也更富有想象力。此外,中国古代有很多相关题材,比如《山海经》《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里,都含有大型兽类形象。
渐渐地,我摸索出一套此类艺术形式的理论——“尖叫美学”。首先,作品必须非常巨大,巨大就会产生奇迹,会让人感到震撼;之后,要赋予其东方的美感,含蓄且不张扬;为了让巨兽富有生命力,需要使用高科技手段,让其表现得活灵活现。当人们看到如此巨大漂亮的物体能够“活”起来,就会忍不住想要尖叫。我希望我创造的作品都是有生命的。
这些年,我对“巨熊北北”这一作品的感情最深。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但从1995年来这里上学,到现在快30年了,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当时,我想创作一种代表这座城市的巨兽,为居民加油打气。经过思考后,我选择了熊的形象,它既有可爱、憨厚的一面,也能代表北方人的勇敢、豪爽。我称它为“北北”——分别表示北方和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
整个创作过程中,设计工作是难题之一。我们需要提前将“北北”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都确定下来,再进行研发。为了让表情生动活泼,我们运用了非常多的科技手段,申请了100多项专利。因为零件需要量身定做,除了大量设计工作外,我们也花了不少钱。
肖迪正在绘制草图。(本刊记者 王喆宁 / 摄)
“巨熊北北”已经落地1年了,但这不是终点。因为生命本身在不断进化,当我把它视为一个生命体,也需要让其成长,所以要持续调整和改进,增加新功能。
现在很多小孩子十分喜欢“巨熊北北”,经常趴在它的爪子上合照,我也很欣慰。这是一种城市情感的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年我接触到不同的东西方文化,感受到两者的巨大差异。东方更神秘,西方更张扬。神秘又独特的魅力,也是我选择东方题材进行创作的原因。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就爱看《西游记》,观察里面的建筑设计细节。每次出差,我都会重点逛逛当地的寺庙或者博物馆。
一次,我去了山西高平铁佛寺,回来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简直就是神话本身。进入殿内会被其气氛所震慑,每一尊造像都非常“夸张”。虽然背后的创作者是无名之人,但个个都是大师。我也很喜欢敦煌,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还有兵马俑,脸很逼真,细节也足够多。
我的研究生课题就是“论唐马的线与体的关系”。唐三彩的马非常写实,线条十分简练,几笔就能勾出优美曲线。我觉得它凝聚了东方美学的精髓,于是想深入研究一下,如果做得足夠大,还能动起来,那岂不是很酷?
“中国巨马”这一作品就参考了唐三彩马的造型,将机械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看着动起来的“眼睛”,就会感觉它活了。当我的作品不动时,只是一尊巨大的雕像,但动起来就有了生命。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颜色、线条和造型。比如我的作品之一麒麟,就运用了紫禁城的颜色——金色、红色和宝石绿。我想通过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感受到东方美学的魅力。
中国有非常多的神话和传说。我看了很多遍《山海经》,十分佩服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原著描述,可以了解其中一些神兽的模样、叫声等,留给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
未来,我还是希望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做一些纯粹的艺术。比如古代的雕像,本身已经栩栩如生,如果我能让它们动起来,那肯定更加震撼。
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在提升阶段,等到影响力逐渐扩大后,我想专注于艺术领域,到国外去展出作品,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人物简介:肖迪,1976年出生于辽宁,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装置设计师,2019年带领团队推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仿生机械装置“中华巨马”,后又相继创作出“麒麟金璃”“巨熊北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