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日的静定

2023-07-11任丽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林徽因童话读书

很难讲读书在我生活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读书打捞着我。小时候父母很忙,稍大一些的时候,我便被锁在家里。听上去有些惨兮兮的。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末,娱乐方式很少。和如今的学生被家长没收手机一样,我也被父母禁止看电视。剩下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读连环画和童话书。我一度怀疑母亲早早教我识字,目的之一就是让我自己读童话而不用缠着她。

我看的书很杂,并不限于儿童读物,有母亲读过的小说、小姨的老教材,还有那时风靡的《十万个为什么》。后者令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小朋友中最“博学”的那一个。小学四年级以前,我书念得一般,直到新换的班主任在课堂上讲起老教材里的篇目,我竟然都看过,且能接上老师的话茬。这让我倍受鼓舞,学习成绩才有了起色。

真正对读书有确切的认知,是初中的时候参加本地报纸《雄关周末》的一次征文活动。那时,我不知从何下笔,我的语文老师便告诉我读书和写作的关系。他说“阅读即写作”,“读什么写出来就像什么”。他给我列了一个书单,有老舍的《骆驼祥子》,有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有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和小说集《受戒》,还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鲁迅的《朝花夕拾》,以及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目。那些年里,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很火,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都读过。特别是余秋雨的散文,给了那时的我很大启发,我完成了那篇征文稿,也获了一个小小的奖。

尽管我的语文老师列的那些书都跟文学相关,但那时我并未想到后来我会念文学相关的专业,也并未想到未来我会写小说。我对读书的爱好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孤独。初中时我身体不太好,时常缺课,朋友也很少,读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像我一样经常生病的人,也有强大到足以征服整个世界的人;有像我一样孤独的人,也有被胜友环绕的人;有像我一样对诸多事物充满困惑的人,也有通透到能看淡生死的人。即便我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人口不足三十万的这个小城里,还未能好好领略他人的生活,但读的那些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所以比起读书教会我写作,我为读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而欣喜。这与现如今我走过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风景,却对生活的想象趋于稳定是很不一样的。我最怀念当时的自己,那时的我天然地将书中的世界与现实区分开来。我将书中的世界视为更抽象、更值得琢磨的存在,那时的我对文学的敬畏心比现在要强烈。虽然如今我读完了中文系的本科和碩士,又读着创意写作专业的博士,还从事了一些小说写作。我当然可以将话说得更委婉一些,不过那时读过的书教会我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写作更是如此。

时至今日,我都觉得自己能读创意写作的博士、能写小说是很奇妙的事。我开始写作也就是近三年的事情。开始写第一篇小说时,我正在香港念书,每天凝视着香港的碧水青天、云雾缭绕,然后爬山上学。每天课后,打开专业课的书前,我像初中时就养成的习惯那样,先读一篇我感兴趣的作家的小说或者散文。时间久了,过往的很多事情“都到心头”,“欲说还休”,我选择提笔写下。

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也没有能力分辨是否具有天赋。我之所以能写作,是因为我选择将读书作为观看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孩童时被锁在家里看童话书开始,到青春期时在病床上靠读书想象着外面的世界,如今又把读书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已经烙印在我的生活里。读书对我来说,就如同林徽因诗里那朵除夕的花,“点亮我的小角隅”,却也“点亮已受伤的情感”,是我旧日里的“静定”。写这篇文章,回忆过去的读书经历,也让“漶漫的记忆”近在咫尺。

推荐的文

除夕看花

林徽因

刚从乡言嘈杂的市集买来,

那雪白桃花的长枝,

还有那血红的山茶,

点亮我的小角隅,

却无法点亮已受伤的情感,

甚至连麻木的情绪也所剩无几。

明知道这屋里的静定,

犹如李子丰收季却颗粒无收,

故乡漶漫的记忆遥不可及,

时间已然停驻。

新年再不是欢庆之日,

红灯笼仿佛滴下血来。

花儿唤不起往日的激情,

也唤不起往日的诺言!

作者简介:现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专业博士学位。第四十七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得主,有小说发表于《青春》《特区文学》等。

文/任丽

插图/赵芳

责任编辑/张家瑜

猜你喜欢

林徽因童话读书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