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大房山金帝陵
2023-07-11黄永顺
黄永顺
提及北京地区的皇陵,很多人会想起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其实北京的首座皇陵是房山区的金代陵墓群,也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
金陵主陵区在九龙山下,占地面积约65000多平方米,具体位置于今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云峰山下,距市区广安门约47公里。陵区背后山峦错落起伏,似如九龙腾起,故而名谓九龙山。九龙山古称云峰山,这里只是金代帝王的主陵区,葬有金代世宗至章宗的17位皇帝、后妃及诸王。《日下旧闻考·京畿·房山县三》:“金诸帝陵在县西北二十里云峰山下。”
北京房山区的金陵是经过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60年营造的,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自1155年始建至今已有860多年历史。如今能看到陵区以神道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台址、大殿、陵墙、陵寝等组成。
大房山的金帝陵区
大房山是座历史名山,海拔1307米,自古就是佛家修身养性胜地,如今这里有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十字寺遗存。金帝陵群庞大,延展于大房山东麓九龙山、凤凰山、连泉顶东峪、三盆山鹿门峪一带,绵延156里的陵墓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帝陵区、坤后陵区和诸王墓地区3个部分。
金陵寝背靠九龙山,最高处的主峰向两侧展开,九龙山为主陵区,东面的坤后陵区是埋葬嫔妃之地,西侧的诸王墓地区是葬皇帝的兄弟和重臣之处。陵区两侧群山环抱,前视是开阔平原。金陵地貌似如大鹏展翅,呈扁长的“金”字状。主峰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年)和他的四弟完颜晟等的陵寝。
大房山金陵分布多个陵区:主陵区、石门峪十帝陵区(峨眉峪陵区、凤凰山陵区)、后妃墓区、康乐峪陵区、鹿门峪陵区。
历史文献曾对金陵的范围有详细记载。《北京百科全书·房山卷》载:“大房山陵寝的四至,是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最终勘定的:东界万安寺西小岭,即今房山街道羊头岗村北岭;南至黄山峪水心,即今黄山店沟;西界以龙泉河即今大石河为界……北界万安寺、西小岭、南郊涧口、上冶村一线。”
在《北京百科全书·房山卷》载有:“金朝九帝除宣宗葬汴京,哀宗葬蔡州(今河南汝南)外,太祖至卫绍王七帝均葬于大房山:太祖葬睿陵,太宗葬恭陵,熙宗葬思陵,世宗葬兴陵,昌宗葬道陵;海陵王、卫绍王两帝死后被削去帝号,故葬所无陵号。”
九龙山太祖陵区:建有6座陵墓: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顺陵、梁王宗弼墓、睿宗景陵、世宗兴陵。
凤凰山诸陵:凤凰山位于九龙山西南,其势如凤凰展翅,故名。石门峪有追谥十帝陵正隆元年(1156年)迁葬十帝陵于此。
峨眉峪陵區:据《金史》记载:“金代第三位皇帝熙宗葬于此峪,号思陵。”
凤凰山最南端的断头峪坤后墓:坤后墓为金世宗为昭德皇后乌林答氏所建,葬后妃六人。世宗死后,乌林答氏从坤后墓迁出祔葬世宗合葬于兴陵。墓中剩下五位后妃:墓主元妃李氏、元妃张氏、贤妃石抹氏、德妃徒单氏、柔妃大氏。
断头峪以北的康乐峪陵区疑有卫绍王陵,《百科全书·房山卷》载:“史书未记载康乐峪葬有金代帝王。1994年康乐峪峪口北侧低矮坡岭下出土一具金代石椁……大房山所葬金代诸帝的陵位大多已经确定,只有卫绍王葬所不详。康乐峪出土的石椁墓有可能是卫绍王陵。”另有,大房山主峰连泉顶东侧有座花岗岩的方形古堡,被认为是金代守陵设施。“1986年以来,于此发现了一些金代的勾纹砖、绿琉璃瓦、汉白玉栏杆、柱顶、花岗岩柱础。山脊上有一条石板垒砌的古路,宽2.5米……初步勘定为显宗裕陵和章宗道陵。”
鹿门峪有诸王墓地,鹿门峪在车厂村西北。金陵与其他朝代皇陵不同,除安葬皇帝外,也安葬宗室诸王,称“陪葬”,但帝陵区与王墓区是分开的。《房山卷》载:“鹿门峪的第一批葬者,是贞元三年金熙宗以及与他一同从上京迁葬的宗室诸王。”
走近房山金陵
金代前的房山地区属良乡县范阳郡。金世宗去世,金章宗继位后的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大房山金陵旁设了万宁县,该县只是为管理山林而立,县名只用了两年。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万宁县改为奉先县,此两县名都产生于金章宗时期。金建陵70多年后被元、宋联军消灭在河南。50多年后的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因奉先县西北有大房山,又改为房山县,从金代建万宁县、房山县至今已800多年了。
明代后期,因关外少数民族的进扰,房山便成京西南一带护卫屏障。明隆庆年间重建房山城,县城也向东移动了一段距离,加宽加深了护城河,并加高增厚城墙。房山城从此成为北京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南大门城池,至今这里还流传“三山不露,四水不流”的地貌特色。即房山城建在三个小山包上,四个城角有四个水坑,城东临东沙河,城西依西沙河,两河汇入琉璃河。因房山县的三分之二是陵墓所在,也被说是“陵寝县”。明朝末期这里开始被冷落,天启皇帝二年,罢金陵祭祀,不让东北人祭陵。天启三年,金陵被捣毁,随之,金代陵寝基本从地表消失了。
房山车厂村距金代陵寝群是不需要爬山的崎岖路。如今这里略有修复,前往陵区道路的迎面是简易门楼,门楼是用树枝和稻草搭建,门额黑底上有涂金楷书“女真部落” 。
继续步行两公里后是个岔道口,路口立有六柱五间式的“九龙峡牌楼”。牌楼对面山坡处立着椭圆形巨大岩石,上雕凿三个大字“九龙山”。岔口右行是神道,路边有“金陵”文保碑,碑上书有:金陵。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道拐角处是座石桥,桥基矩形石材粗大、搭建牢固,至今虽已经800多年风雨,但依然在使用中。现存石拱矩形桥和涵洞,是原金陵墓群的排水设施。如今有关部门对这座石桥做了保护,在石桥上搭建钢架木板桥,供行人和车辆通行。过桥往北是金陵神路,今可见有御道遗迹:汉白玉残石、凸起的基址等。以防止历史文物损坏,已将这些文物遗迹上搭建了防止侵蚀、可参观的玻璃房。
石阶遗迹以北是依云峰山而建的皇陵群。九龙山山清水秀,林木郁郁葱葱跌宕着几条(当地人说是九条)山脉,正对着神道最高处主峰,中央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年)和他四弟的陵寝:睿陵和恭陵。陵墓地表外立有不完整的“睿陵石碑”,石碑后是蓝色夹心钢板的密闭式工棚,趴在门缝,借着里面的灯光,依稀看到地下陵寝的局部。
金陵遗址后面和前面还保留着清代修缮的大、小宝顶各一处遗存。宝顶周围是砌砖,下面是地宫,是清代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对金陵进行多次修缮的遗迹。《日下旧闻考》卷132载:“云峰山金帝陵,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户,每岁春秋致祭享,殿前碑亭恭勒世祖章皇帝御制碑文、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乾隆十六年皇上命葺金太祖、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
金陵发现和挖掘
金陵地下建筑,据说是车厂村村民挖掘打井时发现的。1985年,文物部门就开始对这座遗址展开调查。当时在主陵区内距现存清代大宝顶遗迹前约15米处,发现有一巨型石坑,定名为祭祀坑。后来当地村民为搞绿化,曾将该坑用作蓄水池。又在紧邻九龙山下的平地区域先后挖掘出一些雕凿精美的汉白玉石料的石台阶、石栏板、石斗拱。
2002年,有关部门开始对金太祖睿陵挖掘,在这里不仅挖出地宫,还从地宫内出土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鎏金面具和金丝帽子等物。
也有资料介绍是源自2012年8月13日房山区的一场大暴雨。暴雨冲击了金陵墓群后,一件青铜器被冲了出来,此青铜器件呈碗状,底部有一个圆孔,周边刻有精美的花纹。2015年第7期《北京档案》载:“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和清理,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金陵遗址,已经在房山区的大房山麓初现端倪。”
今神路遗址旁有《金陵》介绍:“经过60年的营建,共建有17座帝陵。”是哪17座陵墓呢?在《北京文史资料竞选·房山卷》中介绍分别是:文中前面所述从黑龙江省阿城县迁葬至此10帝陵和金称帝后的7帝陵:睿陵、恭陵、德陵、思陵、兴陵、裕陵、道陵等。这是否确凿?
在《民国房山志·陵墓》有其他说法:“金帝陵,旧志西二十里,三峰山下有金太祖、世宗、宣宗、章宗四陵,又云相传,旧有六陵,今不可考。大清一统志,金太祖陵在西北二十里云峰山,即三峰山下名曰睿陵,相近有太宗恭陵、又云世宗陵在县西北大房山东北(当指茶楼顶言),名曰,与陵相近有章宗道陵、宣宗德陵。乾隆十六年命即金太祖、太宗二陵修葺,享殿缭垣,其谒陵诗云:至今修葺?二陵,其余荒草寻飘,忽顾亭林,金陵考由上京迁者,十二光熙建辉安。”该志可确认三峰山下的金陵中有4陵,对此4陵的位置也有指出,并提出6座陵的说法缺少依据。
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中也有不同说法:“金帝王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房山县,包括自金太祖至金宣宗以前各帝后的陵墓。惟熙宗思陵与海陵王陵不在陵区之内。”这里提出了思陵不在陵区之内,由此,房山金代主陵区到底有多少座帝陵,众多资料都有各自说法,因历史年代久远及破坏严重,看来已很难说清了。
金代最后两位皇帝宣宗和哀宗陵墓为何不在北京的金陵?金宣宗(1163-1224年)即金代第8位皇帝1213-1224年在位。自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为帝,即位后,1214年3月,向蒙古军求和。5月,以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迁都于汴梁(时称南京,今河南开封)。此时的金朝已腐败无能,1215年5月,北京的中都失守,接连河北、山西重镇也被蒙古人攻陷。1223年,完颜珣在宁德殿内病死,葬于德陵(河南開封附近)。
金代最后一位皇帝是哀宗(1224-1234年)。哀宗继位三年,宋军入侵,自因身体肥胖,不便骑马奔跑,为后代不绝,不得已而将皇位传位给东面元帅承麟(承麟继位不足1天的时间,史称最短命的皇帝)。《金史·哀宗本纪》:“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初十,谥号‘哀宗。奉御绛山在汝水上收哀宗尸体及葬物,金朝灭亡。” 他的陵墓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北汝水)。
金陵被毁的过往
北京房山金陵主陵区为何被毁?这与明代后期,前清人(后金人)对明朝的入侵有关。
房山区主陵始建于1115年,至今将近900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侵袭风化损坏应属正常。但与始建于1409年的明代最早的明成祖长陵相差不到300年的时间,而明长陵的地面建筑都依然十分完好,相比可看出金陵并不是自然损坏,而是遭受重大的人为破坏。《辞海》中:“金陵,明天启间捣毁,并建关帝庙以镇压之。清初稍加修复,已不是原来的规模。”
金陵在元、明初未遭大规模破坏。到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起兵造反,一路势如破竹。阎崇年著《袁崇焕传》书中:“元灭亡金朝后发现女真族已经被汉化,他们会讲汉语、懂汉人文化,就将有文化的女真人流放到东北,这些女真人中就有后来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满人的祖先。”女真后裔在满洲崛起,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发生了古勒寨事件,明李成梁俘虏了著名的女真首领王杲。明万历皇帝命将其斩首,王杲即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为了报复和铲除后患,李成梁占领古勒寨后将城内百姓均屠杀,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也遭屠杀,从此明廷与女真的关系彻底转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满洲建立(清前)王朝后或称后金汗国。史学界一般统称为“后金”时代,与12世纪时的金朝做区别。
以努尔哈赤为首女真部落不断在辽河平原扰乱,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以报复“泄王气、断龙脉”,于天启二年(1622年)和天启三年(1623年)先后两次派人捣毁与后金努尔哈赤有关的金陵。熹宗皇帝不仅大肆破坏金陵地上建筑,还斩断了金陵背后倚靠的“皇陵尖”。《光明日报》也这样介绍:“金陵在元代并没有什么人为的损坏,甚至到明天启年之前也未遭破坏,还依然享受祭祀。金陵是在明朝天启二年、三年,遭到过两次大规模的毁灭性的破坏,并将金太祖睿陵山脉挖掉一半,以及在象征咽喉的部位掘挖深洞后,再往里面填满石头,以其达到隔断‘王气的意思。”不止于此,还将金陵地面的建筑全部捣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出地宫,金代陵墓几乎都毁掉了。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碑载:“唯金朝房山二陵,当我师取辽阳,故明惑形家之说,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金陵,割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帝庙于其地为压胜之术。”2006年6月,北京文物研究所金陵考古队的报告中有:“在太祖陵南部正中处发现明代修建的关帝庙。”与史书的记载吻合。
清朝建立后,如上述所表,乾隆十六年曾对金陵进行过修葺,并在皇陵尖正下方修造了多座大宝顶(注: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即使后金(清)想恢复一下金陵,但不可能恢复当年的金陵,只是象征性追思而已。《地方志,民国房山志·陵墓》载:“清主中夏,首葺金帝之陵,罗宰房山先访贾公之墓,一抔之土何以系人思慕乃而哉,盖丰功伟烈,即与日月而常新。”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专项巨资对金陵维修,恢复了部分建筑。维修后的金陵主体建筑格局趋于完整,人们可以沿着修建的平整神道直达金太祖的地宫。
编辑 张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