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耦合的机制与路径探究

2023-07-11梁树广臧文嘉张芃芃冯倩倩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

梁树广 臧文嘉 张芃芃 冯倩倩

【摘要】厘清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耦合的机制与路径, 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 激活与之配套的资金链, 提升“三链”耦合的稳定性。本文首先界定产业链、 创新链、 资金链以及“三链”耦合的内涵和结构, 分析“三链”耦合的传导机制、 动力机制、 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 然后从耦合共生单元、 耦合共生连接、 耦合共生界面和耦合共生环境四个维度探讨“三链”耦合共生系统, 并分析“三链”耦合的困境, 最后提出通过数字技术、 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 链长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三链”耦合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3.1;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3-0118-7

一、 引言

以中美经贸摩擦、 俄乌冲突等为代表的重大突发事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使产品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竞争。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竞争模式也正在从分段互补产业链合作转变为争夺创新链主导权和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 这引发了全球创新链、 产业链和资金链(简称“三链”)以至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度调整(张其仔和许明,2020)。在这种形势下, 基于“链”式运行的竞争合作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是链上各方协同合作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 二是链上各环节存在相互竞争、 相互制约的关系, 每个国家和企业都力图占据主导地位, 并尽量排除其他环节的威胁。这种“链”式运行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创新与产业、 资金耦合的重要性。因此,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激活与之配套的资金链, 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 我国在“三链”耦合上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 资金链不能满足创新链和产业链需求的问题, 致使科技创新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 资金服务产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够。早在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政策链相互交织、 相互支撑, 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进行是不够的, 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地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产业链的发展动力要依靠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带动, 创新科技成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产业链, 明确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党的十九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近几年,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围绕产业链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其内容涵盖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产业链与创新链协调、 产业链现代化等主题(潘为华等,202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这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与党的各项政策文件为我国“三链”融合发展和制造业产业链由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循环确立了原则、 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下, 制造业有望改变现有生产函数结构, 扩大新生产可能性边界, 促进新产业、 新模式、 新业态的孕育和发展, 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创新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 构建“三链”各主体和环节的互动耦合机制, 提出耦合路径, 有助于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重要指示,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实现产业国际国内相互转换和创新发展。

二、 文献综述

自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的认识从技术范畴扩展到经济范畴, 认为创新要与产业、 资金、 企业相结合才能实现商业化增值。其后, 学者们开始探讨创新的模式, 提出了创新的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由此, 慢慢引申出对创新链以及围绕创新链的资金链供给和产业链的支撑作用研究。

1. “三链”耦合机制研究。虽然“三链”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 但“三链”耦合研究并非一开始就出现, 而是经历了单链运行、 “双链”耦合机制到“三链”耦合或者“多链”耦合机制的研究。有的学者探讨了“三链”和服务链的关系, 认为产业链是核心, 创新链源于产业链并服务于产业链, 资金链是其他链条发展壮大的“资粮”(李晓锋,2018), 是多主体通过耦合互动产生共振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孔祥年,2019), 且创新链既是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关键所在(迈克尔·波特,1997;胡乐明,2020), 突破口在于依靠产业链的重塑把科技创新落脚到产业发展上(洪银兴,2019)。有的学者探讨了创新链與资金链的融合问题, 认为在创新链的不同阶段, 由于参与主体不同, 对资金链的需求规模也不同。只有资金链供给规模和供给主体与创新链各环节相适应, 才能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的耦合。有的学者从政府角度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赵国甫和苏科伍,2017), 分析了政府资金、 银行贷款与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链各环节的作用效应(刘家树等,2016;刘家树和张娟,2020), 提出拉动民间金融对研发和商业化创新需求的驱动(Selvarajah和Sheena,2017), 围绕创新链完善研发投入资金链研究(郑文范和刘明伟,2019), 并从供需角度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资金链和创新链的结构与匹配(王玉冬等,2020)。

2. “三链”耦合路径研究。“三链”耦合路径研究最早源于技术创新、 资本与产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逐渐演变为对“三链”耦合模式与路径的研究。一是“三链”耦合模式。对于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模式的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还是技术创新问题, 由此衍生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链拉动创新链两种模式(洪勇和苏敬勤,2007;朱瑞博,2010;于斌斌,2011;韩江波,2017;匡茂华和李海海,2020)。还有些学者将产业链和创新链与资金链相结合, 利用智慧健康产业提出“三链”融合模式(袁继新等,2016), 或者与人才链、 价值链相结合提出“四链”融合模式(张辽和王俊杰,2018)。二是“三链”耦合路径。大部分学者认为, 通过产学研结合(洪银兴,2019)、 产业技术研究院(孔祥年,2019;张羽飞等,2020)、 专业协会组织平台(李鹏,2015)、 科技中介(宋敏,2014)、 创新基地(张胜等,2015)等形式可实现“三链”耦合。

总之, 以往文献对单链运行机制、 “双链”耦合机制进行了一定研究, 为“三链”耦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尚未系统研究“三链”耦合机制, 且较少探讨“三链”耦合路径。基于此, 本文以新发展格局为背景、 “三链”耦合为研究对象, 构建“三链”耦合的理论框架, 分析“三链”耦合的困境、 机制和模式, 提出“三链”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 以期弥补产业基础能力短板,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 “三链”耦合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机制

1. “三链”的内涵。创新链是以知识创新为源头, 经过科技成果转化阶段, 最后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链条。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技术经济关联、 价值增值和分工协作形成的关联关系链条。资金链是通过不同的融资模式, 满足企业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 最后回收转化的链条。创新链由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中试、 商品化和产业化组成, 其中创新链主体包括企业、 高等院校、 研究机构、 各类研发平台等。产业链由研发、 设计、 生产、 销售和服务五个环节组成, 其主体主要是企业。资金链主要由资金投入、 资金运营和资金回笼三个环节组成, 资金主要由自有资金、 政府资金、 金融机构资金、 风险投资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组成, 其主体包括政府、 企业、 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等。产业链、 创新链和资金链在概念、 主体、 重点、 链主企业、 侧重点、 主要目标、 组成环节、 关注环节、 链“流”和依托等方面既有一定区别也有一定联系, 详见表1。

2. “三链”耦合的内涵与结构。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是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连接、 相互交互、 相互影响的一种度量, 具有直观性和易解释的特征, 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耦合引入“三链”耦合中, 将其定义为依托供需连接, 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配置相应创新资源, 源源不断地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资金支持, 有效支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 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三链”精准对接。“三链”耦合中, 各链条之间存在着引导、 驱动和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是以产业链为核心、 创新链为动力、 资金链为支撑, 资金链支持创新链, 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互动机制为基础, 不仅包括“三链”之间的纵向耦合, 而且包括“三链”内部之间的横向耦合, 且“三链”主体之间相互交织、 相互关联, 从而呈现复杂网络图状。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不仅存在链条之间的纵向联系, 而且还存在链条内部的横向联系, 是“三链”耦合中联系最紧密的两根链条。资金链是“三链”耦合中最活跃的链条, 其中, 资金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而资金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联系较弱, 具体见图1。

3. “三链”主体之间的关联。“三链”耦合系统内的主体之间存在要素差异, 且各链条主体存在寻求最优决策特性, 考虑到自身成本、 利益、 需求以及风险会不断调整合作对象, 从而导致主体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从横向联系看: 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因前后项关联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链上各个主体之间联系较强; 资金链上主体之间因资金来源和投资目标不一致而存在一定差异, 链上各主体之间联系较弱; 创新链各主体之间具有交叉特性和关联关系, 链上主体之间存在较强的横向联系。从纵向联系来看: 产业链主体会因为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 不断从生产阶段向研发、 设计或者销售服务延伸, 因而会与创新链主体、 资金链主体在不同阶段产生较强的联系; 创新链内部各主体会根据创新需求和创新风险, 在不同阶段, 不断调整创新链主体和资金链主体合作对象; 资金链主体会根据信息对称程度、 投资风险大小以及政府引导政策等选择创新链和产业链合作主体。正是因为“三链”主体之间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 前后关联关系和投资关系导致“三链”耦合关系比较复杂(梁文良和黄瑞玲,2022)。

“三链”主体之间除了存在纵横向联系, 还存在反馈机制。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反馈是基于双方之间的主观意愿做出的, 产业链主体为了创新发展, 向创新链主体研发平台或者研发机构提出创新需求, 并提供资金支持, 创新链主体根据创新需求进行研发活动, 取得研发成果后, 将研发成果交给产业链主体进行产业化生产, 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满意度衡量研发成果有效性。若市场需求和满意度不高, 产业链主体将结果反馈给研发机构, 研发机构将进一步研发。创新链与资金链主体间的反馈是由市场化投资和研发活动的结果直接决定的, 创新链主体吸收资金从事研发活动, 资金链主体为了获得期望的利益将资金投给创新链主体, 如果研发成功并满足了市场需求、 实现了产业化, 资金链主体和创新链主体将获得巨大收益, 反之将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

因此, “三链”耦合不仅是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 而且还包括三个系统各个环节的耦合, 见图2。

4. “三链”耦合机制。“三链”耦合机制的基本逻辑在于产业需求是创新来源,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资金满足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 实现科技、 产业和金融的合理配置和良性互动。“三链”之间不是简单的两两关系, 而是一个“传导—耦合—反馈—适应”的复杂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三链”耦合目标是通过传导机制、 动力机制、 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精准对接的。

(1)“三链”耦合的传导机制。“三链”耦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其中, 产业链是核心, 创新链是根本动力, 资金链是支撑。“三链”在研发、 设计、 生产、 销售、 服务和收益过程中相互交织、 相互依赖、 相互传导。“三链”耦合传导过程如下: 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主要环节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生产→销售→服务, 二者耦合需要每个环节环环相扣, 同时, 每个环节的耦合都需要相应的研发资金、 中试资金、 产业资金以及市场化资金与之相匹配, 且不同性质的资金能在各个环节获得收益和顺利进出。

(2)“三链”耦合的动力机制。“三链”耦合是市场需求、 市场竞争和自身利益共同导致的一种自发组织行为, 具有内生动力。①市场需求。“三链”的发展及耦合需要契合市场需求。在当前“链”式竞争背景下, 市场需求对“三链”耦合具有激励和诱导作用, 是“三链”耦合的动力来源。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构思, 经过一系列中试过程转化为产品, 才能吸引各种资金投资到创新链中, 进而才能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 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形成產业链, 满足市场需求, 使资金链获得收益。②自身利益。“三链”耦合的动力来源于内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引导“三链”耦合的根本出发点。如果创新链得不到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支撑, “三链”就不能耦合, 也就不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不能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供需精准布置资金链, 金融与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耦合的动力源泉也就不存在。③市场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 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竞争压力导致各国产业围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卡脖子”技术, 创新链的资金、 人才、 平台配置, 资金链的创新基金、 产业基金及各种金融机构资源不断进行整合和优化。

(3)“三链”耦合的协同机制。“三链”耦合系统协同性是指子系统作用之和大于系统整体作用, 也是系统稳定的内驱力, 主要来源于协同效应和自组织效应。①协同效应。产业链涉及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 涵盖了从原材料到产品一系列产供销全过程链条或网络; 创新链是从源头创意到研发设计、 中试孵化到成果转化, 最后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 资金链涉及资金投入、 资金运营和资金回收的链条循环。创新链依托产业链, 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链依托创新链, 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提高产品竞争力; 紧密结合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精准布置资金链, 才能实现多元化科技投入以及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三链”正是在市场需求、 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 通过政策、 法律、 法规、 制度的作用, 使系统要素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组合状态协同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上的协调有序状态。②自组织效应。“三链”自组织效应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链条和各主体之间会根据供需进行连接,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三链”会在长期协同过程中自动形成各种创新创业共同体、 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等功能和结构完善的自我匹配系统, 且具有从低度协同向高度协同演进的趋势。

(4)“三链”链耦合的保障机制。“三链”耦合系统是在一定的政府政策、 法律法规、 社会文化环境等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运行的。①政府政策、 法律法规保障。创新链、 产业链与资金链自身具有一定独立性, “双链”或者“三链”耦合除了靠市场机制保障, 还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当前,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链”耦合的相关指示,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 创新激励法律法规, 为“三链”耦合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②社会文化环境保障。“三链”耦合的本质属性是相互结合、 相互支撑和相互转化, 这种属性要求社会文化环境比较自由宽松, 鼓励创新, 倡导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提倡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 这与“三链”耦合的本质属性相符, 为其提供了社会文化环境保障(梁树广等,2022)。

四、 “三链”耦合共生系统

耦合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是指不同生物通过某种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共同生存和共同进化的共生耦合体。经济学界的耦合共生是指系统之间通过良性的相互作用增加彼此价值。“三链”耦合共生系统涉及多个主体联动、 参与、 合一的系统, 存在协同、 自我组织效应, 且有趋于自我稳定特性。因此, “三链”耦合系统具有耦合共生性, 主要分为四个维度: 耦合共生单元、 耦合共生环境、 耦合共生界面和耦合共生连接。其中: “政产学研金服用”是耦合共生单元, 是“三链”耦合的基础; 多主体联动是耦合共生环境, 是“三链”耦合的“助推器”; 多种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是耦合共生连接, 是耦合共生的载体; 多方参与是耦合共生界面, 是“三链”耦合的保障。耦合共生系统的四个维度相互交织、 相互支撑、 相互影响, 其中耦合共生单元依托耦合共生连接组成耦合共生界面和耦合共生环境。

1. 耦合共生单元。政府、 企业、 高校、 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是“三链”主体, 也是“三链”耦合共生系统的耦合共生单元节点, 且属于异类耦合共生单元节点。高校、 科研机构作为创新链主体, 利用技术、 信息、 人才展开原始创新, 与耦合共生系统对企业创新产生的作用类似, 属于同类耦合共生单元节点, 可以称为科研机构耦合共生单元节点。政府和金融机构是“三链”的服务主体, 其中, 政府为创新链主体提供各种科研项目资金, 金融机构为创新链、 产业链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同类耦合共生单元节点也存在着不同关系, 其中, 企业与企业耦合共生单元节点之间存在着投入产出关系, 科研机构之间既存在研究方向类似性, 又存在互补性, 为联合研发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2. 耦合共生连接。“三链”耦合系统是社会中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由若干具有特定耦合共生单元经过特定载体连接, 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系统。耦合共生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 一是主体子系统, 由政府、 科研机构、 高校和金融机构等主体要素构成; 二是环境子系统, 由政策、 文化、 法律法规等环境要素构成的。政府是耦合系统中环境子系统各种要素的主要提供者(张向东和张艺川,2018), 科研机构和高校耦合系统中的创新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是耦合系统的动力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也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政府和金融机构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中介力量, 是耦合共生系统的调节者和监督者。产业技术研究院、 行业协会、 科技中介组织和投资基金公司等是“三链”耦合系统连接者, 起着共生连接作用。如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政府、 高校、 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组成, 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化运作思路, 搭建产学研用多主体交互系统创新平台, 利用创新要素进行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 推进“研发”产业化和“技术”商业化, 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资本市场的手段推动“三链”耦合, 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 专注于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的商业化开发与转化。

3. 耦合共生环境 。耦合共生环境是指耦合共生单元总体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状态, 是影响耦合共生系统状态的主要因素。耦合共生环境对于耦合共生系统的影响作用分为正向、 负向和中性。耦合共生环境一方面为耦合共生系统提供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为政府、 企业、 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耦合共生单元提供能量和信息交换场所(朱志红和李诗宇,2019)。耦合共生單元随着耦合共生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以寻求耦合系统最佳状态。一般情况下, 耦合共生环境与耦合共生系统正相关, 耦合共生环境越积极正向, 对耦合共生系统功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越大, 反之将会限制耦合共生系统的发展, 甚至导致其停滞或崩溃。对于“三链”耦合共生系统而言, “三链”耦合共生系统环境要素主要指在创意转化为产业的过程中环境系统中的多种要素, 包括政策环境、 信息环境、 文化环境、 社会规范环境、 金融环境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等。耦合共生环境系统中的几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三链”耦合共生系统发展。

4. 耦合共生界面。耦合共生界面是耦合共生单元、 耦合共生连接和耦合共生环境的载体, 是各耦合共生单元发挥作用的保障。耦合共生界面可以分为无介质界面和有介质界面两种类型, 其中有介质界面是耦合共生单元、 耦合共生界面、 耦合共生环境能量传递的有形载体, 即通过各类媒介相连接, 减少共生成本和交易时间。无介质界面是一种耦合共生单元连接的无形载体, 如通过数字技术、 互联网、 信息技术连接的虚拟载体(张向东和张艺川,2018)。在“三链”耦合系统中, 各耦合共生单元的耦合共生界面的载体主要是企业、 政府、 公众、 资金组成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 金融服务平台、 产学研合作机构等平台, 而这些平台能否产生作用主要在于资金投入、 政策扶持、 市场体系。耦合共生界面能否发挥作用主要在于耦合共生单元的需求, 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以及顾客、 投资者等的参与程度。只有耦合共生单元与耦合共生载体相互协调才能决定耦合共生成立。

五、 “三链”耦合的治理困境

目前, 我国产业在“三链”耦合上还存在产业链中断、 创新链环节脱节、 资金链不完善等问题, 致使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 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 创新孤岛化、 产业创新资金断裂、 产业低端锁定。

1. 产业链的中断引发资金链断裂和创新链梗阻。经过数十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部分产业早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全球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产生巨大冲击。中美贸易战期间的“芯片事件”、 近几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短缺事件导致了部分产业链中断, 部分企业的零部件和技术得不到及时供应, 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和停工停产导致现金流入不足, 甚至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和企业破产。同时, 资金链断裂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和创新链不能正常运行, 不利于创新链发展。如受制于资金链总量不足, 资金链主体在投资创新链主体时更加谨慎, 对于一些研发项目注入资金不及时, 资金链难以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资金需求, 导致创新链梗阻, 阻碍创新活动的开展和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2. 创新链环节脱节造成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信息孤岛。长期以来, 我国创新链的产学研脱节, 科技成果落地难、 转化率低, 成为制约创新链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 我国原创性成果数量逐年增加, 但从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商品进而产业化的成果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缺乏连接的市场基础和桥梁, 研发项目与产业化需求出现脱节, 导致大量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而无法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关键的核心技术、 零部件和设备得不到创新技术的有效支撑, 导致产业低端化锁定, 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 利润空间较小, 严重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当前“政产学研金服用”结合不紧密, 创新主体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信息相对封闭, 形成信息孤岛, 资金无法满足创新需求, 也不能在成果转化中起到中介作用, 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和产业化程度不高, 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动能不足。

3. 资金链不完善导致创新链的脱节和产业链通而不畅。如果资金配置不科学, 产业发展或者创新得不到资金支撑, 就会导致创新链中的研发环节和成果转化环节出现脱节。创新链中的参与者主要是高校、 科研机构和企业, 资金是这些创新链参与者进行研发活动的前提和动力。高校、 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申请政府科研基金项目或从企业获得, 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 很少来自于企业的资助, 研发市场需求动力不足。政府的科研基金项目大多是基础研究项目, 其研发成果主要向基金项目负责, 而不向市场负责, 且研发过程与市场交流联系较少, 这就造成了科技资源、 研发成果与产业实际的需求和應用存在脱节, 较难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另外, 当前我国部分产业链基础能力相对薄弱, 关键技术缺失和“卡脖子”环节较多, 产业布局零散且模式一致, 尤其是近几年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力度不够, 出现了上游产业链供给短缺、 下游产业链需求不足等产业链通而不畅的问题。

六、 “三链”耦合的路径

推动“三链”耦合共生发展是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和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创新的重要路径, 是技术、 资金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的坚实基础, 也是打造由企业、 政府、 高校、 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但是, 当前“三链”耦合共生存在产业链源头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 供需对接体制机制不完善、 耦合共生连接平台不多等问题, 所以,  需要利用数字技术、 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 链长制和科技服务组织实现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 资金链有效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

1. 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 实现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和优化配置。“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中: 政代表政府, 主要功能在于主导创新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 产代表产业和企业, 是研发活动和生产制造活动的主体; 学代表各类高校, 是人才聚集地; 研代表研发机构, 是创新主要平台; 金代表金融机构, 主要在于金融配套强保障; 服代表中介服务, 是产学研合作服务机构; 用代表成果转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 各参与主体共治共享为纽带, 着眼产业链条而不是一个链节, 梳理技术卡点、 机制堵点, 从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创新突破, 联合要素、 集中资源、 聚集力量打“组合拳”, 着力解决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打造极具规模的创新要素集散地。在“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内, 项目来源于产业、 落地于产业, 项目研发在共同体内实施, 成果在共同体内转化, 企业在共同体内孵化, 各要素互补互促, 实现全周期的创新创业闭环, 解决了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充分、 成果转化难打通等问题。

2. 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改造“三链”, 打通“三链”耦合堵点。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式进入“链”时代, 利用数字技术对“三链”进行全方位、 全链条的改造,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技术, 上下游企业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深度融合, 从而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有助于提高产业、 创新、 资金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 叠加、 倍增作用, 从而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耦合, 从粗放治理发展到精准治理。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和对企业微观主体的数字精准赋能, 实现产业治理从技术、 产业、 资金的静态治理向高度融合、 开放、 共享的转变, 充分发挥大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 企业的知识优势, 实现技术、 业务、 资金在产业链图谱上的高度融合, 打通创新流、 价值流、 资金流, 推动流程再造、 模式重构、 制度重塑, 构建产业链数字化治理的“决策—控制—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 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使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相互配合和产业链与资金链同频共振。

3. 实施链长制, 构建“三链”多主体精准高效协同的链治方式。链长制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机制, 能够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合力竞合关系, 实现“三链”和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围绕链长制构建“链”治方式, 将产业治理方式从宏观治理转向中微观产业链上中下游治理, 从单一产业管理到多产业、 多主体联动管理, 从模糊到具体管理的转变, 构建“三链”图谱体系, 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三链”从无形化变为有形化。将产业链链长制作为“三链”耦合的抓手, 围绕链主企业, 通过产学研合作、 产学金合作、 国家科技项目设置, 从产业核心技术环节设置研发项目和开展项目合作, 并“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 打通产业链堵点, 消除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 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链长制本质上就是要从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的部门治理向系统集成, 高效协同的跨层级、 跨地域、 跨系统、 跨部门、 跨业务协同治理转变, 实现“三链”多主体精准高效协同的链式治理。

4. 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推动“三链”紧密结合。“三链”耦合需要通过一定中介组织完成, 围绕三链构建企业、 大学、 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融合一体服务平台, 加快发展技术转移中心、 产业技术联盟和联合研究机构等“三链”耦合科技服务体系, 有利于破除“三链”耦合障碍。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各种科技中介机构构成, 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科技项目培育、 技术扩散、 成果转化、 科技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是“三链”耦合共生连接载体。科技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解决“三链”耦合过程中一次性技术、 资金交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带来风险问题, 而且还可以将“三链”各主体联合起来, 实现各主体的优势互补, 优化资源配置。一是积极发展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 全周期的科技创新平台, 构建以“前端创新信息共享、 中端高效服务创新、 后端推动成果转化”为特征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做强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科技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之间的桥梁,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动力, 是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关键。三是壮大产业协会组织。产业协会是产业主体和政府链接、 聚集相关人才的组织, 可以通过制定国际通用的标准助力行业内企业合作, 共建产业学院、 研究院等集技术服务、 人才对接、 实习实训、 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四是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产业前沿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 与高校、 科研机构、 龙头企业开展合作, 构建“人才+项目+平台+投资”等模式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韩江波.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研究——基于理论逻辑及其机制设计[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2):32 ~ 36.

洪银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8):4 ~ 10.

胡乐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意义与路径[ J].人民论坛,2020(31):72 ~ 75.

孔祥年.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及建设路径[ 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86 ~ 89.

李晓锋.“四链”融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理论研究[ J].科研管理,2018(9):113 ~ 120.

梁树广,张芃芃,臧文嘉.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22(17):47 ~ 56.

梁文良,黄瑞玲.江苏高技术产业“三链”融合度的测度与评价——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实证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22(1):51 ~ 60.

刘家树,范从来,齐昕.资金支持嵌入创新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 J].江苏社会科学,2016(5):1 ~ 8.

刘家树,张娟.股权融资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 J].科学管理研究,2019(6):105 ~ 112.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7 ~ 75.

宋敏.科技中介服务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基于科技中介服务的视角[ J].企業科技与发展,2014(24):1 ~ 3.

王玉冬,王萌,邵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供需匹配研究述评[ J].财会月刊,2020(6):125 ~ 129.

袁继新,王小勇,林志坚,叶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智慧健康产业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16(14):31 ~ 36+44.

张辽,王俊杰.我国制造业“四链”协同升级的一个现实途径:服务化转型[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5):60 ~ 69.

张其仔,许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J].改革,2020(6):58 ~ 70.

张胜,郭英远,窦勤超.新兴产业创新基地研究——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视角[ 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13 ~ 116.

张向东,张艺川.公务员廉政与能政的共生耦合:内涵、机理及政策启示[ J].领导科学,2018(32):16 ~ 18.

赵国甫,苏科伍.静脉产业园三链协同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 J].经济论坛,2017(9):116 ~ 118.

郑文范,刘明伟.围绕创新链完善R&D投入资金链的研究[ 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59 ~ 566.

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10(7):94 ~ 106.

Selvarajah K., Sheena S. P.. Innovation Invest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Technology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in Malaysia[ 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7(1):15 ~ 24.

猜你喜欢

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走进核电全产业链
纺织非遗,保护链+产业链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产业链春之奏鸣
手机恶意软件产业链博弈及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