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研究
2023-07-11王真真
[摘 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深入强化法治教育是构建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治参与度。然而,当前的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境,本文从“个人、学校、国家”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 实践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法律、法规以及法理常识。同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塑造以及茁壮成才的重要场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对青年人才加强教育,而法治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努力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实现均衡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研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是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法治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主体性认知和责任感,进而应加深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深度解读,提升其将法治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的重要部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保障,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现阶段,我国法治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面临一些困境。本文从“个人、学校、国家”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开展的内在逻辑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法治体系尤为重要。法治体系的建设需要对全民进行法治教育来实现,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坚守者,是法治强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高校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应加强“国家、社会、高校”一体化育人,自上而下地打造适应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的大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依法育人、依法治校、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提供现实基础。因而,法治教育的实施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稳定紧密相连。
1.法治教育是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本质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始终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高度有机统一,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既是法律或法治的需要主体,也是法律或法治的运作主体”,要持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提升人的法治素养,这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法治思维与法治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有机体,必须要面向全社会进行培育,共同树立法治意识,产生对法律由衷的认同和对法律的强大信任与尊重,才能自觉遵守并转化为一种自为的意识,同时指导实践,这样法治社会才能实现,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换言之,对全社会开展全面有效的法治教育,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法治思维的应然逻辑。
2.高校是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场域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不断推进,开始迈向大众化,教育内容与体系日趋成熟,录取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有朝气,充满着青春活力,具有远大理想并勇于创新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面向全体国民开展法治教育,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和课堂,要让法治思维和法治理论进入学生的心和脑。但是,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模式依旧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讲授的方式,教育载体及教育手段都缺少创新,又因缺少相应的法治教育环境与氛围,致使高校法治教育的质和量存在一定差距。较为突出的是,法治教育的专门课时占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法治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重视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解不够深刻。因而,高校有必要加强法治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教育体系,发挥法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把德治与法治双向互动联动起来,努力将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法治教育实践的时代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建设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向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因此,高校加强法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1.政治价值: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党的十九大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场域,应明确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更为重要,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对大学生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其内容,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生逻辑。大学生应多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主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自身合法权益。
2.文化价值: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优秀的法治思想与法治文化,对新时代中国法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创新性与创造性转化,如将中华传统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掘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精神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古代法治相关典籍与经典,并将其创新发展运用形成了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等重要论述,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新体系,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历史文化依据,进一步推进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校要将这些法治思想通过法治教育传播给大学生,让学生明确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能够自觉地将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个体价值: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载体与途径
中国迈入新时代,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对社会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教育主体的主体特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多元手段不断凝聚人心,培育多层次需要的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努力将大学生培养为具有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将法治教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遵从法治权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将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法治教育实践的困境
1.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备武器,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学好、运用好法律知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学生法治思想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对国家立法关注程度不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足,需构建科学的法治观念。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设置是分不开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认为只要充分储备专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就可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如何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上,而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再者,高校法律知识学习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接受法律教育,学习方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以,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作用还有待提高。另外,部分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时,未能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比较注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使理论脱离实际,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法治重视程度不够,法治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前高校对学生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主要表现为:第一,法治教育实践形式主义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偶尔存在,法治实践的缺失使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缺乏个人经验,在生活中遇到某些法律困境时会不知所措。此外,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以课本理论讲解为主,主要是思想理论基础及基本的法律常识,缺乏针对性,未将法治教育的法治精神解读章节作为教学核心内容,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日常需求,教育成效稍显不足。第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教育方法多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法治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理论知识与日常组织举办的法律实践活动结合得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高校将法治课程设置为公共课,课时分布较少,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完善。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3.网络监管力度较弱,宣传可控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的全方位普及,获取网络信息对于人们来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有的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存在有损法治思维培育的事件报道与言论,与法治的公正相悖,影响了大众的法治思维培育。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不良言论与事件的冲击,会影响其法治意识与思维的形成。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大众言论比较自由,个别不法分子会乘机触碰法律红线,散播不实言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抄袭和侵权等各种违法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与监管。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受众主体之一,其法律意识还不足,接收信息时有可能筛选不当,不利于学生法治责任感的培养,在参与法治社会实践时,容易在主观上忽视法律的实用性与权威性。因此,我国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努力提升网络宣传法治思维的重要载体作用。
4.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欠佳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著决定作用。作为社会存在的环境条件,对社会意识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因此,环境对主体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法治教育也要重视环境的塑造。事实证明,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主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校园法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状况会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部分高校的校园法治环境相对欠佳。有的学校是用板报、标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效果相对一般,很难吸引全部学生的关注,受众群体较少,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法治相关知识,对其法治观和法治思维的塑造有效性较低。除了形式上欠佳,个别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还出现了失德失范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欠佳的事实,所以,要加强校园法治环境塑造,使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实践提升路径
1.注重理论学习,理性解决法律问题
大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對象,应当自觉培养守法意识,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同时,还要重视法治学习,深度领会法治学习的重要性;注重法治实践,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守法、用法的意识;要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法治理念,多运用法治思维。大学生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还可与他人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共同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权威不可违犯的意识,使法律的权威性入脑入心。除此之外,学生处理自身问题时,需用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利。
2.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法治环境对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公众认识法治、形成法治意识会受法律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组织都必须强化法治宣传,创新普法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教育,他们是公众法治宣传的重要参与者。例如,依据普通群体的需求,开设公益性法律咨询机构,降低法律咨询门槛,提高法律咨询的有效性,广泛开展法律知识解读以及多方面的法律援助。社会组织、学校社团也可开设相关法治课程,举办宣传法律法规的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使公众形成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责任感。
3.重视法治教育,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法治教育要以更高的要求来助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法治教育应获得同文化课程同等的重要定位,只有获得与高校必修课程同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与此同时,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法治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师资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法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教育,把学生关在教室是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校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的法治教育形式,重视法治教育理论课及法治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一些学生参与度高、感兴趣的活动。例如,联合新媒体平台进行专题宣传、举办“法治”主题演讲比赛等。
4.净化网络环境,将推广法治与严控网络相结合
数字化时代,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建立正能量安全网络平台是保障法治教育实践的关键点,应当深入扩展法治教育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页面,充分发挥网络在法治宣传上的优势。同时,要将网络和法治实践相联合,开展多样化的法治教育网络实践活动。例如,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播当前法治运行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建设;使学生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也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还需制定正确使用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大众明确网络行为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用法律净化网络环境,可使主流价值观得到更好传播,良好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2]陈大文,林青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重点内容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3]黄佳.“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
[4]刘朝武.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S市部分中小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7(16).
[5]王靖媛.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1(6).
(王真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