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音乐艺术探讨

2023-07-10王涂伟

艺术大观 2023年17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文化视域

王涂伟

摘 要:我国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华夏文明。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中的民族歌舞与音乐是比较被大众关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它对于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时代在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和产生,使得原有听众就比较少数的民族音乐艺术逐渐趋于边缘化的境地,再加上随着传统民族文化和音乐传承人的不断离去,使得民族音乐艺术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在此情况下,研究和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传承的现状,并对如何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艺术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视域;音乐艺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7-00-03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群,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的民族文化因为其原有的人群少,传播范围小,再加上其他娱乐场地对文化艺术场地的挤占,使艺术原本就处于边缘地位的生存环境就显得更加艰难,因此,许多传统民族文化就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民族音乐艺术,也是如此。因此,为了使民族文化及其音乐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就特别需要相关人士对其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中国民族文化的现状

华夏文明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其地域、气候、风俗等各种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对一个地区的民众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向前追溯,在农耕文明时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各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少,其文化都相对保持着原生状态,文化的发展也是与人们当时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但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发达,为各地区之间人员流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随着各民族间的互动逐渐增多,这样就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增加,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借鉴。到了现代,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的民族文化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逐渐消亡,有的因为传承人的创新,从而使得其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传承的弘扬,也显现出其紧跟时代的文化特色。在当代,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现象。不过,因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于其文化的发展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其民族文化发展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不同民族人口数量差距较大,其民族文化的受众就必然存在数量上的差距。一般来说,人数较多的民族,其文化的传承情况比较好,而对于一些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弱,因而导致被越来越边缘化的境遇。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节奏的加快,有的少数民族原住民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迁往他处,这就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环境地理条件,随着原有外在环境的变化,物质基础的消失,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当地缺少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使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1]。基于以上所述,都是造成原有民族文化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的原因。

由于民族文化的逐渐边缘化,作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也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渐渐失去生机。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保留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中华文明更加兴旺繁荣。但也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文化与艺术必然会受到新技术与新文化的冲击,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困境。然而,对于这样的状况,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只有相关部门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与拯救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使一些民族优秀文化能继承和弘扬下去,继续为华夏文明的繁荣增色添彩[2]。

二、民族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能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音乐艺术是民族文化视域中精神性内容的一部分。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民族音乐艺术活动生长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表现形式与表现力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音乐韵味,带有更多的地域性特征。为了更好地传承音乐艺术,就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为只有文化的繁荣才能成就艺术的繁荣,而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但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在此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来传承民族文化,让音乐艺术在民族文化的兴旺与繁荣中得到更多精神营养,使民族音乐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视域下音乐艺术面临的生存困境

目前,除了中国本土音乐之外,由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渐增多,许多西洋音乐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由于外来音乐艺术的引进更受一些专家或民众的欢迎,因而有着更广大的展示舞台,再加之西洋音乐人才培养的渠道更为广泛、畅通。正因为如此,西洋音乐就有了更多的受众。与西洋音乐引入中国本土的情况不同,民族音乐艺术多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而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精神性的文化艺术建设上,从这个方面来看,与西方音乐相比,民族音乐就存在一些必然的弱势。从当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大众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往往有重“洋”轻“土”的现象。一般的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课外学习班学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但很少有家长送孩子去学习中国的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人对于西洋音乐与民族本土音乐存在的一些观念上的偏见,这也是造成民族音乐越来越式微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对民族音乐造成影响的,还有流行音乐,流行音乐英文名为Popular Music。它是19-20世纪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音乐形式,因其内容通俗、结构简单、形式活泼等诸多优点,而更受大众的喜爱,因而也被称为“大众音乐”。因此,流行音乐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范围,有着数量更多的受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品位越来越趋向于简捷、方便、易懂等方面,正因为如此,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艺术由于其地域的局限和语言的差异,也使得与大众有着较大的距离。所以说,民族音乐艺术要兴旺发展,想真正走进大众中间,确实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3]。

四、民族文化视域下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用行政的力量引导大众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审美

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许多民族的东西并没有能走向世界,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不断被更强势的文化挤占,从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那些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通过行政与经济力量,推动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在民众间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一些原汁原味的音乐艺术展示出来,而是要根据大众的审美口味,对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进行适度包装,把一些传统的艺术通过一些特定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让大众有耳目一新之感。随着大众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增多,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艺术,蒙古族的歌舞艺术,西藏的歌舞艺术等,都各具特色,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听众。在这个民族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既需要民族音乐艺人从地区性限制中走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舞台,更需要地区政府宣传部门发挥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将属于本地、本民族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二)用教育的力量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精神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民族地区,音乐艺术对于人心的教化、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一个地方如果在大众口中所传唱的都是正声雅乐,这一区域的民风民俗一定是健康、正面积极的,是正能量。反之,若一个地区,在大众口中传唱的都是一些靡靡之音,那么这一地方的民风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与其说是在传播文化,不如说是在传播一种生活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教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可以是师带徒弟的方式口耳相传,比较正规的方式,就是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编入中小学教材中。把民族音乐艺术歌曲演唱的特定方法与世界上的普通唱法技术相融合,使歌唱的呼吸气息、发音吐字、声调、语气、弱声与强声演唱互换时歌声更流畅,使歌声再度美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而且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音乐艺术教学,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更有兴趣开展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更容易使民族艺术和精神在下一代心中播下种、扎下根,使其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三)用大众的力量推动民族艺术展现活力生机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在大众心中扎根并生存下去,离不开群众口耳相传的推动。正因如此,民族音乐艺术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并生存下去,就需要更多人对这门艺术加以关注并重视。那么,面对着流行音乐广泛流传这样的现状,民族音乐就可以借着这股音乐之风,使其民族音乐艺术与流行音乐进行适度的音乐演唱技术融合。即可以以流行音乐的外在形式,将民族音乐的内容纳入其中,在这个音乐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外在的包装只是为了让大众接受这门艺术的途径,而不是将民族音乐艺术整成不伦不类的东西。只有适度的包装才有助于增加其艺术的受众,使其更容易走进大众中间,但不能靠一些哗众取宠的办法或过度的包装来吸引人们眼球,否则,就失去了民族音乐艺术原本的韵味,反而得不偿失了。

(四)在传承中创新民族音乐艺术

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人目前大多年龄偏大,而且并非是专门从事音乐艺术的,这就导致传播力很有限,其文化传承也仅限于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很有限。而要让民族艺术更好地传播下去,就需要带动更多的年轻一代从事这项艺术实践活动,艺术要有生命力,就一定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民族艺术能长久地传下来,一定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民族艺人对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音乐人组合,即“彝人制造”,它是比较受大众喜欢的将民族音乐进行创新的代表,三位音乐人都是彝人。1997年,他们出了一张《传说中的英雄》专辑,这是一张纯彝语的专辑,他们开国内流行音乐先河,其无伴奏和声被美国MTV音乐台的国际总裁誉为,在中国所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因其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彝人制造”现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演唱组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只有将民族的音乐元素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巧妙融合,才能使民族音乐艺术重新焕发生机[4]。

(五)通过民族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推动其发展

民族艺术活动来自民间,来自祖辈生活的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创造,更来自其不断地实践与创造。要想让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下去,就需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民族文化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文化实践,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让人的精神得到更多的滋养。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的形式,如在节假日期间开展活动,安排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活动;在开展本地文化艺术节期间,安排富有当地特色的音乐艺术节目;民族音乐人参与政府部门牵头主办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邀请本地有名的老艺人进行民族音乐艺术的讲解或文化演出;适时举办一些民歌大赛、民族歌舞比赛等;有条件的音乐人可以通过唱片、开演唱会的形式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使中国民族歌曲演唱与世界歌曲演唱并轨形成中国唱法。例如,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廖昌永演唱的《船工号子》《桥》,廖昌永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歌唱家多明戈同台演唱的四川名歌《康定情歌》,李丹阳用四川名歌《高高山上一树槐》的风格,创新演唱《相思崖上一树槐》,魏松演唱《茉莉花》,范竞马演唱《小河淌水》,王宏伟演唱《壶口瀑布酒歌》……以上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都能极大地促进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从而使民族音乐艺术得到传承与弘扬。

五、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在其中蕴含了一个地区民众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认识和因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习惯特点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音乐艺术对于提升民众的审美品位、艺术修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需要地方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民族音乐艺术来说,由于易传播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到体现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或文化传播上,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通过加大宣传与传播力度,从而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參考文献:

[1]李祁润.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音乐艺术研究[J].戏剧之家,2022(36):70-72.

[2]张兵.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2(34):101-103.

[3]饶旭琦.浅议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传播[J].明日风尚,2021(19):41-43.

[4]杨颖.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25-127.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民族文化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