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陈传才
2023-07-10
陈传才,原名陈卓三,曾用名韩江,1936年11月14日出生于普宁。1952年2月至1954年8月就读于韩山师范学校。1954年8月至1957年8月就读并执教于广东省教育厅中学教师训练班。1957年9月以调干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曾发起组建学生文艺评论组,发表了一些文艺评论,引起了老师的关注。1961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分配到新成立的语文系(中文系),担任系主任何洛教授的助手兼“文艺理论研究班”的教学秘书。后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历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评审专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荣誉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文艺学会理事,国家博士后基金会中国文学通讯评委,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陈传才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文系文艺学学科及其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负责人之一。开设“文学概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鉴赏”“文学基本范畴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等专业课程,培养了硕、博研究生近30名。除了带好自己的研究生外,还曾担任了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班班主任。1987年起主管全系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他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第一,把好招生质量关;第二,要求学生把读书、讨论、写作结合起来;第三,把好学位论文答辩关。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評的教学和研究事业,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部,主编大型类书和丛书两套12本,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杂志发表论文96篇。主要著作有《艺术本质特征新论》(1986年)、《文艺创作70讲》(1990年)、《文学理论新编》(1994年,1999年修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4年)、《文艺学百年》(1999年)、《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2001年)、《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2002年)、《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自选集,2008年)等。其中,《文学理论新编》为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的“十五”重点教材、高校文学概论课三本教材之一种,并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获1995年全国图书奖提名奖,《文艺学百年》入选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出版社“中国学术百年”大型丛书。
代表性论文有《也论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问题——与〈论当代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潮流〉一文商榷》(合著,1982年)、《浅谈创作中的意识和无意识》(1988年)、《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主体性问题》(1991年)、《论世纪之交文学的嬗变与走向》(1995年)、《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当代文论话题——关于当代文学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的思考》(2002年)、《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2008年)等。
因教学和科研成就突出,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基于他对文艺理论的贡献,2004年获首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
他为人谦和儒雅,简约淡泊,始终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深得师生敬仰和爱戴。2018年12月31日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陈贤武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