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毅前行,蹚出新“稻”路

2023-07-10口述韩宝富整理陈琪严俊明

银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稻麦水稻

口述|韩宝富 整理|陈琪 严俊明

韩宝富在田间进行水稻塑盘育秧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读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我心潮澎湃、精神振奋,这标志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我是参与者、见证者,今后更要做一名勇毅前行者。

退休前,我担任福建省工商局原广告中心处长。2013 年退休后,我回到家乡南通海安市,一心扑在科技种植、助农增收事业上。

刚回到家乡时,我发现乡亲们依然延续着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种地费时、费力、收益低。有的人家一茬水稻打七八回农药,收成后的稻谷自己都不敢吃。我决定承包土地,试着种一块现代农业试验田。

我到雅周镇流转了千亩土地,雇了几名村民,按照老办法种了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年底时一算账,彻底傻了眼——净亏40多万元。

家庭会议上,全家人一致要求退掉土地。家人的反对激起我的犟脾气,“我虽然没种过田,但文化、能力、思维总比农民强一些吧?农民能种,我也能种!”我继续守在田头,在跟有经验的农民“取经”后,决定选用杂交稻种,并狠抓田间管理。这一年,水稻亩产最高达到860多公斤,增产一倍,但我依然笑不起来。

“产量上来了,却卖不上价,算算账,依然挣不到钱。农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正当我感觉无计可施的时候,转机出现。2015 年12 月24 日 至25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学习会议精神,我领悟到,吃得饱已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吃得好,种“最好吃”的大米成了我的心愿。我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求教。张院士答复我:“好吃的水稻有,就看你敢不敢种。”原来,不少水稻品种口感好,却存在产量低、不抗倒伏、不抗虫害等缺点。

“人无完人,何况是水稻。我来试试!”经过多方面比较,我选择了“金禾元”。“金禾元”的缺点是抗倒伏性差,我先划出几十亩田试种,获得成功。2019 年,我将“金禾元”种植面积扩大到600 多亩。我发动老战友、老同事在广东、福建等地销售,市场反响非常好,“金禾元”牌大米最高能卖到十几元一斤。

之后,我投资500万元,注册成立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张洪程教授领衔的优质水稻高产精确栽培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规模化集中育秧、适期早播、精确定量、精准灌溉、绿色防控等。目前已建成“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区500 亩、稻麦综合试验区200 亩、有机种植区100 亩、稻鸭共作示范区150 亩,每年有80 余个稻麦品种在试验培育。

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姓都富才是富。我不忘乡邻,牵头成立海安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35个固定就业岗位,流动就业岗位百余人,有效帮扶带动庞庄村26 户贫困户增产增收。每逢稻麦收割期,我还雇请200多名周边群众收割稻麦,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收购社员的稻谷,比市场价高0.1 元/斤,每年帮助农民增收200余万元。群众赞誉我是“稻麦活字典”“种植百事通”,说“跟着老韩有奔头、有希望”。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我始终坚守的原因。

我们还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每亩放12 只鸭子,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如今的稻作园里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树成林、产业兴、环境美,正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深耕美景,焕发出乡村振兴的篷勃生机。

如今,“金禾元”牌大米打造出“从田间到餐桌”全产品链战略模式,连续4 年获得省级金奖,并被认证为有机食品,2022 年8 月,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有三个梦想:一是种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大米,这个梦想已接近实现;二是针对农村劳动力老化,实现轻简化种植,力争把农场的用工降到5 人以下;三是找到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即便将来实行休耕,种粮大户也能效益不减。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我非常庆幸赶上了新时代,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将继续扎根农村,在“惠农惠民”的好政策下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为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铺就共同富裕新“稻”路。

猜你喜欢

稻麦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苏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