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3-07-10杨宇
杨宇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由教师联结起来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其构成部分包含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提供给学生知识呈现的背景,数学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在此,笔者就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予以探讨。
一、創设直观性问题情境
美国科学家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课堂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如果教师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将数学题目中的文字“翻译”成图,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更具体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收获,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时,三角函数课程中有许多作图的内容,其过程十分繁琐,而且不容易讲清楚。笔者利用多媒休播放“三角函数中的动画演示”,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作图的过程。动画演示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准确真实,把复杂的作图过程简单化,既引起学生感观上的视觉效果,又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既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观建模能力。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我们就可在教学课堂上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暂时不做解答,造成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惊奇、疑惑心理,并带着这种心理渴望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变得主动、有效。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这节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让你们把一张报纸对折50次,你们觉得会有多厚?”“几米!”“几十米吧!”“不会有几百米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阐述自己的意见,我继续说道:“这么说吧,把报纸对折50次之后,其中一端放在地面,另一端远远超出了月球。”“哇,这么厚啊!”学生不禁感叹道,“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又是如何算出来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去学习指数函数,学完之后,你就可以自己把这个数字算出来了。”这样,我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惊讶、疑惑心理,同时也因为问题所富有的趣味性,引发了学生极强的探索兴趣,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内容时,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更深刻。
三、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要与学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不使中职数学学习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概率、三角函数、向量等内容时,可以将概率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中职数学知识的奥秘,强化数学工具性,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等比数列》时计算等比数列前n项和,以银行复利存款为例,创设以下生活性问题情境:一家长为某同学购买从1岁起交1万元每年的保险,共购买20年,到60岁后每年领5万退休金,假设该同学活到80岁,同时前20年每年返还1000元险种,要求学生利用等比数列知识,对比分析买保险和存银行(年利率为4%)两种不同理财方式,究竟是保险公司赚钱多,还是同学获利多?通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几百万的差距,从而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深刻感受到中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
数学操作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数学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操作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例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如下: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纸板也行)。问题1:谁能用一支笔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此时,所有同学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问题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三角板水平支撑住吗?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问题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问题4: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问题5: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给,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的、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总之,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