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设计实践探究

2023-07-10阎志斌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化第二课堂高职

【摘要】本文阐述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现实意义,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论述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定位、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定、考核与评价策略等,通过课程化设计使第二课堂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任务目标、有管理、有指导、有量化考核和有评价标准的综合素质培养主渠道。

【关键词】高职 一体化育人 第二课堂 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09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设计,旨在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密切结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探索形成科学化、精细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资源是人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全球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当今时代需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个行业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要求人才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之外,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传统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课程化的第二课堂以活动课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促进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与转化,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二维”课程体系,共同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合力。

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学科教学以外的以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开放性活动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不再是由学生自主、自发组织开展的课外兴趣活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任务目标、有管理、有指导、有量化考核和有评价标准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课程。应将大学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展演等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确保提高育人实效。

二、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定位

(一)确立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地位

正所谓“名正言顺”,首先要解决第二课堂的性质问题,高职院校可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制度上将第二课堂活动确立为“课程”,确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三年内除修完第一课堂学分外,还须修完一定的第二課堂活动分。将第二课堂活动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以及学生毕业条件之一。自上而下保障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实施,由学校领导挂帅,成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部门联动策划、实施,学生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二)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全程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形成由专项素质课堂教学、专业课程渗透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实践素质教育、社会活动体验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讲座培训等五个环节构成的“五环相扣”素质教育途径,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环节与全过程。要着重加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内涵建设,以及提高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实践性、时段的连续性,把传统的第二课堂隐性的、离散的教育变成显性的、有序的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设计理念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进行课程化设计

高职院校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通过拓展育人渠道、创新育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丰富育人内涵、完善育人体系和提升育人能力,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二维”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使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二)基于大教学观、大课程观和多元成才观的理念进行课程化设计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个性的教育活动。大教学观是指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场地、教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堂时间的局限,开展一切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成才的教学活动。传统的“小课程”是指以教材为中心的第一课堂内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大课程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生成性的课程模式、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成才目标。“大课程”是第一课堂学科教学、第二课堂开放性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生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进程、教学过程、教育环境构成的总和。当今时代人人皆可成才,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等技术技能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要树立多元化的成才观,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生成过程是多元化的培育过程,纯粹的第一课堂学科教学途径难以“包干到底”,需要突破传统狭义课程观、教学观的局限,将一切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纳入“课程”范畴,以课程形式实施教育教学。对传统的专业教学(第一课堂)外的开放性活动(第二课堂)进行“课程化”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达到“课程”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尽可能健康成才、人生出彩;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鼓励个性化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三)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进行课程化设计

高职院校要以大力发展特色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创新要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推进人才育训与企业生产一线深度融合,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合开发技术标准为载体,引入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行动教学法,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学、做”合一,侧重于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素质能力训练,突出素质教育的实训化,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四、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化的课程目标设置

(一)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置课程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根本性任务,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义。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只有厘清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方式的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主动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基于“三对接”原则设置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好“三对接”,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密切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密切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密切对接。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也应基于“三对接”的原则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制订做到与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相衔接、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契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统一。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依托柳州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等优势,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工业发展赋能,其专业结构与柳州产业发展契合度超过9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教学课堂设在企业生产线上,把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融入企业顶岗实习实践中。

(三)基于高职教育特点设置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最前沿,通常按照社会需求和岗位技术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职业特性”应该始终全面、深入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高职院校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育人文化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四)基于进阶式培养原则设置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可遵循进阶式培养原则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目标设置。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依据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的原则设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教学目标,系统设计了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就业与创业训练、创新教育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基础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综合实践训练等7大模块30余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项目,各个课程模块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设计学生三年六学期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项目,在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生涯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路径,逐步实现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五)基于多元评价方式设置课程目标

基于多元评价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素质目标包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商;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制定明确的職业生涯规划;提高专业素质,激发专业兴趣。

能力目标包括: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能够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应用文写作;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能力;能够将各种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

情感目标包括:具有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化的教学内容设定

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内容可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一课堂教学延伸的需要、专业项目拓展的需要等进行设定。

第一,基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设定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其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设计既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成才需要,也要综合考虑当前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现实需要,课程内容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课程形式应尽可能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成才。要基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设计活动课程类别,其类别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综合实践等方面。

第二,基于第一课堂教学延伸的需要设定教学内容。高职教育注重“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強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则需要借助第二课堂实现。各个专业可以根据第一课堂教学延伸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业知识讲座、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调查和专业社会实践等。

第三,基于专业项目发展需要设定教学内容。为满足学生自由、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竞赛等专项第二课堂活动。根据“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原则,通过基本素质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其他专项能力培养等三大模块的第二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上述三种需要设置了7个类别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就业与创业训练、创新教育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综合社会实践训练、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例如: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活动课程内容包括新生适应教育、安全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就业与创业训练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职业形象设计、职业礼仪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

六、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化的考核与评价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考核与评价方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开展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突出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控办法》,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非毕业班在校生家长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素质培养满意度;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状况满意度调查,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各自的角度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工作,由第三方对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素质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二)侧重过程性考核与评价

通常采用分阶段的方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这种考核与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也关注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也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过程性考核与评价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利用“综合素质测评积分”平台对学生开出“奖罚单”,通过实时“奖罚单”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考勤、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行为习惯及表现、获奖等情况,及时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状况。同时引入企业评分标准,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考评,即从思想品德、学业状况、文体活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制定参数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通过量化管理方式构建考核与评价体系

基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积分,在校三年期间需修满规定的第二课堂活动积分才能毕业。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体制中,对学生每次参与各种素质教育活动、技能竞赛都赋予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分,采取实时登记活动分、分学期和学年统计活动分、两个学年累计活动分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累计活动分应达到120分以上。采用量化管理方式有利于考核与评价尺度规范化,也有利于管理秩序化,能使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22-10-16]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熊文华,朱伟才,阳旭.“五环相扣”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4230.htm.

作者简介:阎志斌(1981— ),广西全州人,法学硕士,高校讲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课程化第二课堂高职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