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学习史及其经验启示
2023-07-10裴恒涛
裴恒涛
学习兴党,学习强军,学习强国。在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劈波斩浪,不断前进,创造伟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工农红军作为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非常重视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本文主要从梳理长征日记、报刊、回忆录等资料入手,结合相关文献,对红军长征中的学习史进行分析,以期彌补这一时期学习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而探寻和理解党领导工农红军在艰难环境中克敌制胜的精神密码。
长征中的特殊学习环境
长征时期是党和红军所经历过的一段极端艰难的岁月,行军和打仗是其主要内容,常常夜行军、急行军,学习时间紧、不固定,同时指战员还不时面临生病负伤的情况。这些都给开展学习造成不利因素。但在行军短暂的宿营休息中,各级红军指战员仍然利用多种方式学习:识字,学习理论知识或国内外形势。正如陈伯钧在1934年10月25日日记中写道:“连日行军疲劳,甚又复多病,所以好几天的日记都未曾记载,一直到二十六日晚间稍微清醒,于出发时间较晚之机会,特将几日来行军里程简略记之。”赖传珠日记中也有不少反映长征中艰难条件的文字,1935年4月23日,他在滇东黄泥河抗击追敌作战中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在4月26日写下“因伤太重,到达地点没记”的日记。纸张、书籍等学习材料缺乏也是长征中艰苦学习环境的体现。如《长征日记》的作者萧锋所用材料是当时的土草纸和五颜六色的包装纸。红军长征到延安后,他才又花了3个月,凭着惊人记忆将污迹斑斑、字迹模糊的原始记录重新誊抄、修改了一遍。紧张的战斗,贫乏的物质条件,红军指战员们仍利用和创造一切条件学习。如陈云回忆红军到遵义后,几乎把街上可供书写的书籍、铅笔、笔记本等买空了,“遵义城有书店三家,间有上海、南京之杂志出售,此三家书店之新旧书籍、铅笔、抄簿,均售卖一空”①,因为在长征中红军所经大部分地区是穷乡僻壤,荒山野谷,很难买到学习用品,红军很珍惜这宝贵的采购机会。随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西方传教士薄复礼,对红军部队利用行军休息时间学习的场景多有描述,红军“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听关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党课武装思想。每个排还经常召开会议,会前先选一个议题,要大家作准备,开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特别是新兵,在老兵的鼓励下,讲自己受地主剥削的亲身经历。每次发言之后,排长作总结,重申主要观点”②。红军还重视建设列宁室,“每到一地,不管停留时间长短,‘列宁室是必建的。所谓‘列宁室,实际上就是红军读书学习的一个地方,有时利用房子,有时就自己动手临时建。”③
在艰苦的长征环境中,党和红军尊重知识,优待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党的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为普通干部战士作了表率。毛泽东长征中带着一个书挑子,其中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他还利用行军休息时间如饥似渴地搜集阅读书籍报纸,写下《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长征诗词名作。董必武、徐特立也是嗜书如命。行军休息时,董必武往往会拿出一本厚厚的俄文马列原著,高声朗读,研读马列真理。红军在遵义时,徐特立拜访书香之家,保护文物古籍。当时受徐老委托,集中保存遵义古籍图书工作的赵乃康先生曾写诗赞徐特立:“军中忙无暇,积极学文化,维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④红四方面军战士回忆长征中,廖承志给大家讲“列宁主义概论”“苏维埃政权建设”,张琴秋讲“国际妇女运动”“三八节的来历”,何长工讲“法国妇女运动”等。红军中还拥有一批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如用画作记录长征的黄镇,毕业于上海高等美术学校;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傅连暲、钱信忠;文学家成仿吾早年留学日本,是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创立者,长征中常给战士们讲自己的留学故事;长征中给大家跳苏联海军舞的李伯钊,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被称为“赤色舞蹈明星”……这些人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树立了榜样。
长征中的学习方式与内容
长征中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没有统一形式,红军指战员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采取多种务实有效的方式开展学习,提高了理论修养。
识字扫盲。这是广大普通战士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指出,红军长征在川西一带征集粮食之余坚持识字,“每晚停止了劳作以后,还要上政治课、识字课和开各种会议,如党的支部会、小组会等”。识字还与行军战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优先学习一些常用的名词事物,如“打圈子”“渡河”“站好岗”等。萧锋在1934年11月12日日记中记录了周恩来对连队识字的鼓舞,“他指着岗哨上的战士背上背着写有‘站好岗几个字的识字牌称赞说,既打仗行军,又识字,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我们工农现在打仗要文化,将来建设新中国更需要文化”。萧锋还在1935年3月12日日记中描绘了连队行军中,通过“识字牌”学习的情况,“我们行军识字做得好,七连班长刘新文一天行军识字十二个,就是那个打圈子的‘圈字难写,我看先易后难总可学会。二排长说,明天把识字牌换成‘渡河吧,每天都要渡河,把这个字先学会”。行军途中“看后背”也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式,即每人背后背一块写字板,供后面的战士学习。刘坚回忆红四方面军“行军虽然艰苦,妇女们学习文化的劲头却很大。有时认了几个字怕忘记,行军时就在前面走的同志的背上挂一小块布,上面写着刚学会的字,一路走一路记;到休息时,就拣个树枝在地下默写。不少人用这种方式认了不少字”⑤。此外,红军还通过课本学习识字。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锦屏者蒙村,留下许多书籍,其中一本《红军识字课本》,是红军总政治部于1934年3月编印的,分49课。课文言简意赅,如第一课“红军好,红军好”,第二课“红军要认字,要出操”等,是红军战士学习文化的启蒙读物。
书写长征日记。坚持写日记,把所见所思形成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童小鹏长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政治保卫局秘书,年仅20岁。从1932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他坚持写《军中日记》,长征日记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日记中,他对学习的不足和意义进行总结反思,指出:“不及时的记载,不详细的描写,这是我去年记日记的大病,这非要求我能在今年的记载中来切实纠正”,他还记下自己革命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将同志们对于我的批评指示,与自己发觉的不应该这样做的事,郑重地写出,以作工作中的明鉴”。赵镕长征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作为战略骑兵的红九军团长征中任务重,责任大,他在日记中记录行军历程,总结所负责的供应工作,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惊人的学习毅力。特别是作为后勤工作负责人,他对长征沿途各地社会经济状况及红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多有记载和思考,如1935年1月18日日记反映红军在湄潭做冬装,组织得力,群众支持,成效明显,“组织了地方70多名缝衣工人及数百名妇女,采取歇人不歇机器、一天24小时三班倒的办法,终于在12个日日夜夜赶制出棉衣8000多件,夹裤8000多条,被子、绑腿、干粮袋、子弹袋等也均已做齐”。
阅读文件报纸杂志书籍。阅读文件方面,主要是学习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该决议是红军转战扎西期间由张闻天起草的,是遵义会议的重要文献。陈伯钧在1935年2月20日日记中写道,“晚看完《中央政治局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草案》一书”。阅读报纸方面,主要是《红星》报、《战士报》等。《红星》报作为中革军委的机关报,在长征中坚持出版28期,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以社论、消息、短评等形式,发表红军战斗消息、行军作战中注意的实际问题、群众工作的开展及成效等,及时传达党的声音,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内部团结,是红军指战员进行学习提高的良师益友。正如《红星》报在创刊号中所宣示的:“《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的无线电台‘一个政治工作指导员。”《战士报》是红一军团的机关报,也是长征中战士们学习的重要资料,赵镕在1935年1月9日日记中反映当天红一军团送给红九军团,“5日出版的《战士报》若干份,全版都是关于红一师渡乌江的经过,连篇报道了渡江英雄的事迹”。长征日记中还有不少反映红军到各地搜罗报纸获取国内外消息动态的情况,林伟在1934年12月11日日记中反映军团司政直属机关驻扎在湖南通道县,“搞了许多《申报》和杂志,看到深夜才休息。报上登载有十一月九日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在国民饭店枪杀并逮捕我党党员吉鸿昌;十三日上海《申报》总编辑史量才在沪为国特暗杀等消息”。阅读相关书籍方面,陈伯钧长征日记记载了其在遵义期间阅读《淞沪抗战画史》《初恋》《石达开日记》的情况,1935年1月10日,“晚看淞沪抗日画史之一小部。查该画史系国民党借此来宣传它是反日反帝的,以更进一步在此烟幕弹下,来彻底地做卖国勾当,孝敬各帝国主义”。红二方面军的杨秀山也回忆了行军战斗间隙阅读书籍的情况,“《苏联红军步兵战斗条令》这本书,是当年刘伯承同志在苏联学习回国时,带到上海翻译后印发给红军指挥员学习的。而我得到这本书,是我在部队整编前任红四师副政委时,师参谋长金承忠同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留下的。《列宁主义概论》这本书,则是师政委方理铭同志送给我的。这两本书是我最宝贵的财产,它给了我不少智慧和力量,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政治谈话、政治集会学习。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时指出,在行军期间,红军时刻重视对士兵的政治和教育工作,“每天早上,或每天晚上,必舉行政治谈话。我们利用一切机会来教育红军兵士,教他们如何进攻、防守、防御以及使用各种武器等”。党和红军的负责人在重要会议之后往往到部队谈话,传达会议精神。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后来回忆,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来到红三军团,在滥板凳(地处遵义南郊)给营以上干部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他着重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军各部队迅速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极大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革命精神,丢掉了悲观情绪,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⑥。伍云甫在1935年2月10日日记中记载了部队进驻云南扎西期间学习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情况,“上午九时开营、科长以上干部会议,洛甫报告五次‘围剿的总结和目前任务,要点主要是强调“五次‘围剿尚未粉碎”“我们的错误是单纯的防御路线”“我们有方法粉碎堡垒主义”。萧锋还多次在日记中提到红军首长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部队讲形势的情景,1934年11月11日,“晚饭后,我们在祠堂里点了几盏猪油灯,挂上地图,我和团政委林龙发、参谋长彭明治等同志坐在首长周围,请周副主席和刘总长讲形势、全军野战行动及部队必须注意的事项”。他日记中还提及,11月13日午后,“谭政主任在我团召开政工会议,总结几天来的白石渡宣传赤化和扩红经验”。12月16日,在新柳“召开政工会,分析了全州战斗失利情况,总结了半个月来行军打仗的经验教训”。
流动的红军大学。中央红军的红军大学在长征开始后编为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如在干部团的宋时轮利用行军宿营或部队休整间隙,“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如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等军事科目训练”⑦。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根据中央沙窝会议《关于“设立红军大学与高级党校,大批的培养军事与政治的干部”的决定》,于1935年8月上旬在毛儿盖建立新的红军大学。下设指挥、步兵、工兵、炮兵、骑兵等专业科。主要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和军队政治工作等政治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广大红军干部的理论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红军大学是对有一定知识储备或实践斗争经验的红军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的重要方式。如红四方面军为适应北上需要,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水平,尽可能将干部抽调出来,送到设在炉霍的红军大学和党校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知识。除红军大学外,长征中还开设各种临时训练班培训从事专门工作的红军干部。中央红军转战黔北期间,为更好地在川滇黔边创造新苏区,总政治部抽调部分干部,在行军途中开办“游击队干部训练班”,由左觉农带领参训学员白天行军打仗,夜间由吴亮平、李伯钊等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游击战争等课程。红四方面军北上期间,对不能入红军大学学习的干部,则用《干部必读》作教材,举办流动训练班,或组织讨论会、演讲会进行政治教育。对广大战士则主要通过《战士读本》进行广泛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战士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
军事技术和纪律学习。提高军事技术,应对长征沿线复杂的军事斗争环境,是红军指战员的首要任务。张宗逊在回忆中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军事学习有具体描述:“‘走是长征的一门主课,一是给学员们讲爬雪山过草地等不同地理环境的行军、宿营、警戒等各方面的知识;二是讲红军北上可能经过的地区情况,如地形特点、气候变化规律、沿途民情和物产分布,以及敌人的部署情况等等。‘打就是可能遇到的不同战斗,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对付敌人。要求学会打骑兵、打平地战、打山地战、打河川战、打隘路战、打麻雀战。这些学习内容,既实用又生动具体。”⑧红军长征到藏区后,遭到国民党及反动藏骑的进攻,损失严重,各部队开展了学习打骑兵活动。为此,陆定一、黄镇在川西毛儿盖编写《打骑兵歌》,大意是:“敌人的骑兵不须怕,沉着敏捷来打它,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易射杀。我们瞄准它!我们打坍它!我们消灭它!我们是无敌的红军,打坍了蒋贼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寓教于乐,使战士们学习掌握了打退敌人骑兵的要领。针对当时存在的一些军阀主义倾向,红军狠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强调官兵平等和军民团结,反对打人、骂人。红军机关报《红星》报不时发布关于军事纪律、群众纪律的文章,供红军战士进行学习。如1934年11月11日第四期《红星》刊发《反对浪费宣传品的现象》;第六期刊发《消灭掉队落伍的现象》《消灭坏纪律的现象》。1935年2月10日,第九期刊发《不要乱用苏维埃国币》;2月19日,第十期刊发《找火把、禾草不要侵犯群众》。这些关于强化红军群众纪律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短小精悍,对红军战士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
国内国际时事政治教育。国内形势方面,及时把握国内形势特别是敌我力量的消长变化,是认识和执行政策的前提。红军长征中及时通过政治部向红军指战员进行国内形势教育,如1936年6月1日,红军大学政治部制订《关于目前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材料》,围绕红四方面军重新北上,推动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进而创造西北根据地的新任务,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分析了创造西北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向红军指战员强调:“我们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条件与把握是一天天的更增加与具备起来。”国际形势方面,陈云指出:“红军兵士非常愿意知道国际事变,知道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情形。党报、苏维埃机关报、红军机关报《红星》,都经常发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消息和文章。”⑨如《红星》报1934年11月25日第五期刊发《日美冲突加剧,海军谈判毫无结果》《法国派兵到萨尔》。1935年2月10日第九期发表《莫斯科新闻报论美国白银政策》《日本帝國主义实际占据满洲土地》。3月4日第十一期第三版发表《卖国贼国民党正式实行中满通邮》《日本通告废止海军条约》。5月11日出版的第十六期刊载多篇世界局势的消息,特别以“德国重整军备下世界帝国主义备战狂”为总栏目,刊发多篇消息。这些重要的国内外新闻报道,反映了世界局势的错综复杂,是红军战士学习了解国际时事的重要参考。
宣传普及各种科学知识。通过《红星》报发表系列科普文章,普及卫生知识。如1934年第七期刊登科普文章《预防伤风感冒》等,强调“不要张口呼吸,上山出汗应用手巾擦干;休息时应将脱去或解开的衣服穿上”等,有助于增长广大战士的疾病防治知识。1935年4月10日出版的第十四期刊发《不吃冷水不生病》,指出“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注意自己的卫生,不生疾病,就是巩固我们的战斗力”,号召“每人做个竹筒带开水吃”。此外,红四方面军粮食委员会专门编写《吃野菜须知》的小册子,发到各连队,让每个战士都能识别和采食野菜。为克服北上御寒装备不足的问题,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给各部队下达征集和制作的计划,要求自己动手,保证每人准备一套御寒衣服,每3人准备一件雨具,每5人准备一床羊毛毯,每30人准备一顶帐篷。为完成这一计划,各部队立即动员起来,组织了毛线编织的短训班,抽调战士学习纺毛线、织毛衣,然后回连队推广。同时,部队还请教当地的藏族工匠传授技艺,用牛、羊皮制作鞋子和衣服。
长征中坚持学习的意义及启示
(一)长征中坚持学习的历史意义
丰富了长征的艰苦岁月体验。不少红军战士通过长征中的学习实践,理论水平大为提高,使经过长征的红军成为一支干部队伍,正如陈云指出:“参加过这次西征的每个兵士,都受了一番莫大的训练。他们已不是简单的兵士,而是程度很高的中坚干部。经过了这次远征的军队,这已经是干部军队。”⑩康克清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与朱德结婚后在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学习,理论水平大为提高,长征中担任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委员。杨定华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提到,一次,他看到康克清将包按于膝上,拟写直属部队渡河程序的命令,称赞道:“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在几年时间,军事上文化上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得不使人们感觉到共产党教育方法的惊人。”萧锋参加革命前是个放牛娃,不识字,参加革命后,通过各种机会,如到“列宁团校”、党校学习,在长征期间坚持写日记,革命成功后,仍不断修订长征日记,不断学习,大大提高了其革命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杨国宇回忆说,自己在刘伯承的鼓励下,渐渐学会写些文章,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渐渐深入,“有了文化人就聪明了,目光看得更远了。我们红军长征胜利其中就有文化宣传工作的功劳”,。
有助于更好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唤起民众。红军长征到甘肃留下的标语“加紧军政学习识字运动,遵守政治纪律”,即说明红军认识到学习识字运动对提高政治纪律的重要作用。朱德指出:英雄的红军开展的学习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习运动”“这运动可以从涂在山岩或树干上的标语反映: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到天黑,边耕边学……囊萤映雪!”-长征路上的学习运动,随着红军足迹,遍历万水千山,广泛传播革命的真理。长征中做党的基层工作的萧锋在《长征日记》中谈到自己通过学习理论著作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1934年12月9日晚,“抓紧时间看了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按书中的标准打土豪,可没收可不没收的,就不要没收,绝不能侵犯中农利益。这样,群众就欢迎”。换言之,伴随着长征路上不断的识字和理论学习,增强了红军指战员的宣传动员能力,通过长征沿途书写的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使得革命真理广为传播。人民群众从红军对待知识的态度中,从红军留下的各种宣传材料中,进一步认识到红军是有学问有信仰的军队,自觉亲近红军,认同红军,走进红军。
展现了党和红军仁义之师的良好形象。红军坚持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和真理,树立了共产党在社会各界的良好形象。正如童小鹏在日记中不断反思自己革命工作中的缺点,不断追求进步。他认为工作中政治积极性不够、生活不活泼是最大缺憾,反复告诫自己“要纠正,就应该:应做的事马上做;做了的事就做好;做错了的就纠正”.。这也是党和人民军队不断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原因。正如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东北军被俘军官所言,“你们真是有主义的呀!假如你们没有一个固定的为国为民的目标,为什么这些老头儿、小孩子、妇女们跟你们跑两万多里?难道徐特立、林祖涵先生,邓颖超、蔡畅等女士都是为了没有饭吃才来的吗?”/换言之,吸引各界精英加入红军、坚持走完长征路的是理想和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认同,是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不断通过理论及实践学习提升的结果。
(二)长征中坚持学习的当代启示
1.强化学习,继承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长征特殊时期丰富有效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表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强调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这些优良传统不断继承发展,成就了党的百年伟业,实现了人民军队质的飞跃。人民军队不断发扬讲学习、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屡克强敌,为党的事业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如“看后背”的学习方式,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继续发扬光大,每个战士“背上或枪杆上贴上生字,好给后面一个同志一边走一边识记”0。又如写日记,在长征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不少革命战士仍把其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抗战时期,皮定均为培养自觉学习和阅读习惯,专门制定“坚持记日记的学习制度”,用来督促“执行这种制度”1。
2.强化学习,不断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看家本领。当前,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的历史阶段,在新长征路上,依然存在一系列风险挑战。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背景下,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任重道远。作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风险和考验面前如何保持先进性而永远矗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梦伟大航船的前进方向,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以史为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学习强党,学习强国,就是要不断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政党。对于人民军队而言,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武装下,集聚矢志强军打硬仗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学习世界先进军事理论知识,掌握最新军事技术,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3.不断增进学习的自觉性,永葆党的先进性。这是党领导红军能够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绝处逢生,开创革命新局面的重要助推力。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学习是保证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面领导的动力源和营养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2当前,永葆党的先进性,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走向未来,就是要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赓续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
注释:
①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红旗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②③薄复礼:《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7頁。
④-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征中的文化工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⑤⑥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416、100页。
⑦宋崇实:《虎将宋时轮》,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46页。
⑨⑩/刘统整理注释:《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第61、59、85页。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11页。
.陈伯钧等著:《红军长征日记》,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0徐明:《八路军怎么学习的》《战时教育》1938年第2卷第10期,第9页。
1皮定均:《皮定均日记》,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页。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