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困境与对策
2023-07-10莫尧
【摘要】本文论述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从引入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打造优质师资、利用数字化资源和规范后期评价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
【关键词】学生资助队伍 职工培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11-03
黨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的要求,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已经建成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无缝衔接的学生资助制度,在资助政策覆盖面、资助经费投入、资助学生规模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教育系统学生资助部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必须将加快完善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作为当前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抓紧落实。
构建高效的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是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专业化、高素质学生资助队伍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然而,学生资助队伍素质不高,在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外部助力、内部发力、逐一解决。在这些困难和问题当中,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文献检索和工作现状调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研究都很少,本文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有识之士一起研究,早日构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
一、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由学生资助工作在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公益性及建立公平正义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这就强调了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好补、奖、免、贷等各项资助政策,是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帮助低收入群众子女上得起学、升得起学、能读书、读好书的重要举措,相当于打通了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为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扫除了经济负担的障碍。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工程体系。《纲要》为学生资助工作育什么人、怎样育人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和定位,标志着学生资助工作从单一的经济保障型向经济保障与能力发展并重的复合型转变。无论是经济保障型学生资助工作,还是能力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都需要一支业务精湛、品德高尚和爱岗敬业的资助队伍。只有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才有可能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资助队伍,才有可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学生资助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学生资助工作量大、业务繁杂,集中体现在资助资金额度巨大、资助项目众多和资助对象人数庞大等三个方面。然而,我国教育行业设立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设置的学生资助工作岗位,自上而下地形成独立运行的工作网络也才十来年时间。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长、政策尚在调整和完善当中,学生资助队伍规范化建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队伍专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队伍培训来增强学生资助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队伍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资助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输出学生资助工作的社会价值,培养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和工作热情。
二、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在教育系统中,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常规性事务并因此设立独立的部门或岗位至今才十来年。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学校对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比如,没有制定培训制度、没有安排培训预算经费、不积极安排合适的人员参加上级的培训活动、外出培训活动“福利化”等。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性强、社会影响面大、专业要求高等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师资力量薄弱
受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和专业要求高等因素影响,学生资助队伍培训很难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讲师来授课。此外,学界对学生资助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也不多,很多教育专家要么对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授课兴趣不高,要么就是因为专业不熟悉对授课邀请“敬而远之”。因此,培训师资主要来自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中的佼佼者。单一的培训师资来源,限制了学生资助队伍培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无法给受训职工送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和启迪思维的高水平培训内容。
(三)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为了推动资助项目、防范管理风险、做好应激应急,确保学生资助工作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各级学生资助机构均开展了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这一类培训活动重在业务学习,无论是培训时间,还是培训内容,都呈现明显的机动性、随机性。如此业务学习性质的培训因为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导致培训内容不能“跳出资助看资助”,不能有效拓宽学员的视野、启迪学员的思维,对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数字化程度不高
当前,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方式基本还是传统的集中线下授课,很少采用数字化授课模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资助队伍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也不便于输出更多学生资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生资助工作学习型队伍。
(五)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后期管理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建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培训的经费花出去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实现却无从知晓;二是没有明确培训成果的反馈方式,很多培训工作结束后,没有要求学员提交作业、总结等。缺乏规范的培训后期管理,使得学生资助队伍培训长期以来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突破。
三、改进学生资助队伍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将队伍培训纳入学生资助工作年度绩效考评
在笔者看来,口头重视千遍不如实际问责一次,绩效管理可以督促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将重视学生资助队伍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常规管理中去。比如将培训纳入上级对下级学生资助工作的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对相关评价指标作出定量或定性描述,使之具有可赋分值的量化评价属性等。做好学生资助队伍培训工作,首先必须提前做好下一个年度的培训计划,向主管部门报批或报备,列入统一管理的培训目录;其次要将培训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最后需要认真实施培训项目,落实好时间、地点、课程、讲师、评课等具体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的学生资助工作量化评价,可用于学生资助工作的表彰和问责,制定奖惩办法,用制度建设倒逼学生资助部门将重视程度体现到落实经费、安排人员和课程开发等具体行动上来。
(二)科学规划培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训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内容、讲课时长、师资要求和教学评价等。课程开发是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的短板,必须想方设法补齐这块短板。学生资助工作因政策水平要求高、刚性约束强,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政策规定和业务操作流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做到精准资助(风险防范)和推动资助育人(内涵发展)。根据目标导向的原则,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可以集中在风险防范和内涵发展两个方面。
風险防范方面重点培训业务技能,满足从业人员胜任实施学生资助工作“应助尽助、不错不漏”的要求。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和讲课经历,这个板块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包括学生资助工作标准化建设、学生资助资金监管与发放、学生资助工作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等内容。比如“学生资助工作标准化建设”的课程设计,其课时大致需要1—1.5天,课程目标是通过系统授课,使学员熟悉学生资助的全部工作流程及各业务环节的重点、难点和风险点,从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精准资助的水平。这类课程对授课讲师的要求较高,必须是业内实务和理论水平俱佳的行家方能胜任。
内涵发展方面培训着眼于资助育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满足从业人员胜任“摆渡学生、成就自我”的资助育人工作,彰显资助工作从经济保障型向能力培养复合型的转变。内涵发展培训的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方面需要培训从业人员增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经济资助和精神关爱双重保障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培训从业人员从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向晋级自己的专业技术资格的高层次需求过渡。这个板块课程设置包括学生资助文化与育人文化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抗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等。
(三)建立培训专家库
高水平师资是解决学生资助队伍培训有量无质的关键。因此,学生资助工作急需培育一支业务精湛、学识渊博、有理想和情怀的培训讲师队伍,并将优秀讲师纳为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专家库成员。专家库成员的来源可以有内部挑选和外部引进两个渠道:内部可精心挑选那些业务熟悉、政策理论水平高、授课能力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加入专家库,外部可热情引进那些在教育、经济、人力资源等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者、领导干部加入专家库。
(四)提高培训的数字化水平
学生资助队伍培训要加快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数字化强算力、高智能、多融合的支撑作用,针对从业人员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运用网站、微信、专用App等平台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课程服务。培训不应局限于线下的集中学习,应加强录制优质课程并将其发送保存到官方网站、单位微信公众号和专用App等网络平台,提供给广大从业人员随时随地灵活学习,形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快捷高效的数字化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在推动学生资助队伍培训数字化的进程中,经费预算、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财力和人力投入要素,国家和省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切实扛起顶层设计的使命担当,强化“数字资助”思维,努力实现学生资助队伍培训数字化的目标。
(五)建立培训后期的评价机制
学生资助队伍培训需要经费投入,需要产生行政成本,必须加强对培训后期的管理,通过建立“成本—效益”或“成本—效果”分析模型衡量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将培训成果充分运用到学生资助常规管理当中,借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后期管理可采用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实操考核、提交学习心得、考试等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和真实案例分析等手段对受训者在培训前后的工作能力、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培训后期管理,有利于不断优化培训工作,确保学生资助队伍培训达到预期目标。
学生资助工作岗位平凡,使命重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在教育系统、全社会增强影响力和美誉度,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培训是关键。学生资助队伍培训既要着眼于当下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常规工作中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业务、坚持哪些方面的政策、补足职工素质哪些方面的短板,又要放眼未来趋势,遵循适度前瞻的原则,顺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形势,使培训主题紧扣党和国家最新大政方针、民生发展规划,同时还要规范好培训后期的管理和效果评价,以制度管理和科学评价彰显培训效果。总之,办好学生资助队伍培训的根本在于激发从业人员内生动力和活力,只要各级教育资助部门以上率下,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队伍培训体系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苏日娜,曾祥明.“互联网+”时代职工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以中国职工教育服务网的实践为例[J].职教论坛,2021(5):130-136.
[2]谢燕艳.国有林场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林场为例[J].广西经济,2021(10):67-7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课题“广西‘十四五期间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2021ZJY776)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尧(1973— ),广西东兰人,硕士研究生,正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生资助。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