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时教观的意蕴及启示

2023-07-10寿文琦肖菊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寿文琦 肖菊梅

内容摘要:在孔子时教观的教学思想中,时间的易逝昭示了适时教育的必要性,只有“时然后言”,才能达到“人不厌其言”的良好教育效果。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教育家深受孔子的时教思想影响。当代的教师同样需要把握孔子的时教思想,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节奏;抓住时机,在学生思考“最痒处”开导;明白教师“教之机”与学生“受之时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孔子 时教观 论语

《说文解字》曰:“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晋,古文‘时,从日虫作。”[1]“本春秋冬夏之称,引伸为凡岁月日刻之用。”[2]由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文最后到隶书的字形演变来看,人类对“时”的观念开始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转变到对人事规律的认识。“时”同样是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的记载中,“时”大致包括“时”之本意、“时”与“仁、礼”、“时”与“教育”这三个层面的意思。“时教”作为孔子“时”观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教学也有所启示。

一.孔子“时教”观的意蕴

(一)顺时而教:关注时间,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性特点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教育家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以及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在中国,古代教育家老子提倡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孔子同样展现出对“天时”与“人时”的遵从。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52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不适合君子所做的事情,只要合适恰当,就行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125孔子戒绝的四事—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相机行事,择善而从,顺应时势之重要性都得以体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250君子有三戒中的三戒是依人生从小到老三个时期:少之时、壮之时、老之时而言。少之时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壮之时要戒除与人争斗;老之时要戒除贪得无厌。此“三戒”根据人的发展理论的知识,可转化为“生理—心理—实践”活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只有通过“三戒”,才能克服其学习的障碍,就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孔子的这一论述,也提醒施教者要依据学生的发展性特点,适时而教。

另外,孔子自述为学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4]16青年时期的孔子志向于学习,三十要求有所建树,四十则指思想的成熟,使“立”与“不惑”构成道德修养上循序渐进的两个阶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数十年身心修炼,至老年产生一个知的飞跃,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孔子从他的为学经历入手,从人的发展出发,警示教育者要关注时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特点,创造符合“人时”的教育模式。孔子的谆谆教诲,让他的弟子们对“时”也有所启发。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58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4]284子游子夏都认为说话要遵循时间发展规律,注重适时性。这与孔子所表达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4]186蕴意相同。总之,天地化育万物,故君子效法于天;人生不同阶段各有所求,故君子适时而教。

(二)适时而教:抓住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最佳时机点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学生的发展中,在一些时间节点上去进行教育,会构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契机。这里的“一些时间”便是指关键时间,抓住关键时间,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认识到这一关键作用。他认为“时”到具体的实践中,便指“到时”,表现为某“时”当为某事。这里的“时”不仅指时间点,还暗示“微妙的机宜”即“时机"。以“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4]204为例,孔子点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抓准时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97这其中的“愤”“悱”既是描述学生的心理状态,又指此时便是进行教学的关键时节。只有当学生处于“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如何说的时候,教师才能去启发引导他。所以“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4]212到该所话时再说话,别人才会不讨厌他说的话。后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5]

孔子在与弟子交谈的过程中,也充分渗透了时教思想。当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时,孔子曰:“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毀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4]245粗看这段对话,以为只是谈论彼此政治主张,但孔子通过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说辞侧面渗透出及时、适时的时教思想,对弟子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当颜渊问仁时,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174启示颜回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时教之意韵就流淌于修身仁心的道德生命里。孔子还谈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4]231警示我们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需掌握好时机,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亦强调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时机。

(三)及时而教:时雨化之,利用时间的最佳价值

孔子之后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传承时教观念的同时将时教加以开拓,赋予更丰富的内蕴。时不可及,日不可留,时光飞逝的同时警示人们时机教育的宝贵性。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7]人类生产生活,也要遵照时序。荀子在《劝学》中对时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说到:“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8]言与不言,怎么言与怎么不言需要注意教育时机,此时荀子对于教育时机的阐述相比孔子有了很深的拓展。发展到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谋略家范蠡认为:“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9]时机未成熟不可贸然行事,事情未明晰不可贸然行动。告诫我们做事要善于审视度势,牢牢把握最佳时机。《学记》则将时教的教育思想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10]延续至宋代,著名教育家张载在《学记》基础上,提出“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时可雨而雨”[11]后朱熹他热衷于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生疑提问”。

综上所述,时教中所传达出的教育时机与适时而教对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并开拓,使时教思想更有效地指导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孔子时教观的启示

(一)应机施教: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节奏

好的教学节奏需要按照规律、审美、流畅以及普及性上,呈现出恰到好处的转折或变化。 这一点在孔子的时教观中就有了说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4]129孔子可以使人虽感到竭尽全力,还是差一大截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以求,欲罢不能。可见,孔子关于时教观里的教学节奏把握得多么恰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出发,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灵活合宜的调节,使教学呈现出强烈和谐的节奏感之美。教师要学会以“符号-思维-意义”的顺序递进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首先看到的是外在的符号,此时教学节奏的作用就在于将外部的符合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进入知识的内核之处。通过对知识内在结构的交替性、完整化、规律性的演绎,赋予自身“转知成智”的功能转换。

(二)启发诱导:在学生思考“最痒处”开导

学,源于思,起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在他时教思想中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倡先思后教,重视学生对学习的体悟过程,即学会思考。而在当下小学课堂中,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不自己思考就去寻求帮助,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和学习。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并且无形之中助长了小学生的惰性。因此,教师们需要钻研孔子时教中传达出的教育时机,找到提高学生有效提高思考能力的策略:1.重视思维的力量。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复杂的抽象性,要想要小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数学思维的作用。只有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思考方法一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这三者的作用,才能真正充分挖掘出学生们的主动思考能力。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情境是学生灵性的诱发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需要用兴趣裹藏数学知识,用情境浸润孩童生命。3.点燃思考的火焰。以扶着走-引导走-自己走的顺序递进知识:“扶着走”是指在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扶着学生前进;“引导走”是指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基础的时候教师不必扶着学生前进,应当引导学生走;“自己走”是指当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三)把握时机:教师“教之机”与学生“受之时”

时教思想,以教师的角度来说,是“教之时”,意味着教育时机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发挥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能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当学生思路发生偏差的时候及时收回来,做到能放能手。总之,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受之时”,意味着教育时机对学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基础,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将难以得到很好的回应。如果学生不愿意理解这个问题或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么教师的启发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学生应具备主人翁意识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时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艰难中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求解的喜悦与快乐。“教之机”与“受之时”二者相应而不离,相应而共存,从师和生两个方面论述,从而更有效的把握好教育时机和适时而教。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仁”“礼”被后世所熟知,但孔子“时教”之意韵同样也传达出强大的育人性,其背后的顺时而教、适时而教以及及时而教等观点为值得当代教育者更加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3]王弼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6]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63-270.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9.

[9]吴绍烈等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高时良译注.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7.

[11]张载,章锡琛.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2]陈祥龙.论孔子的“时”教[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2):124-128.

[13]徐苏红.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意义[J].文教资料,2018(18):225-226.

[14]李如密,王禧婷.“适时而教”的思想内涵及现代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5):1-7.

[15]李如密.适时而教与教育直觉[J].教育评论,1988(05):37-39.

[16]徐娣.孔子“时”观念的哲学探析[D].山东大学,2017.

[17]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08(02):10-15.

[18]刘伟菁.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时代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學报,2004(02):92-94.

[19]李如密.孔子教学艺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