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司岗里》探讨佤医八气的具体属性

2023-07-10王明凯刘宝林王亮友邱世春翟广菊詹鸿苡杨翠唐贞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6期

王明凯 刘宝林 王亮友 邱世春 翟广菊 詹鸿苡 杨翠 唐贞力

【摘 要】 回顾佤医现有文献资料,从中只有佤医“天、地、石、气、风、木、火、水”八字而已,并没有佤医“八气”的来源与属性内涵的解释,文章从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之中寻找“八气”的根源,阐释佤族对“八气”的认识,望对佤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司岗里;佤医;八气;具体属性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1-0018-03

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佤医是佤族先民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得以形成的,并为佤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佤族对医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文字的记载,对于佤族医药的考证,主要通过本民族的口口相传以及司岗里创世史诗中的记载[1]。佤族对人与疾病之间的病机变化,主要从“八气”进行解释,并指导临床诊疗。但现有文献对“八气”只是“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字而已,并没有具体阐释“八气”的来源与具体属性。因此,佤医“八气”属性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对佤医病机的发展至关重要。

1 佤医理论的产生与挖掘意义

佤族医药的萌芽应该始于远古时代,当时佤族以狩猎为生,在与野兽搏斗中发生伤残,为求生存,原始的医学行为随之而产生[2]。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本区域的动植物乃至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治疗手段。在佤族的传说中记载了这些医疗过程,例如佤族有一药叫作“猪胖菜”,主要用于治疗体质虚弱,因佤族养猪是放养,猪跑到野外觅食,吃了“此菜”逐渐长得壮硕,进而佤族人民也去食用,进而得名。总之,佤族医药的发展轨迹与中医药比较相似,都是通过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逐渐积累而来。

但因诸多历史原因,佤族未能形成自己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有许多环节停留在个别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层面,这极大地限制了佤族医药体系的发展与推广,因此传统的佤族医药理论有待进一步的整理挖掘与深度科学的解释。

佤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旗帜鲜明的民族特质,其中原始风格得以大量保存,作为民族医药的“活化石”而存在,是我们研究人类医学文化与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素材[3]。从传统佤族医药的实践与文化之中挖掘其蕴含的医学观念和方法,提炼出具有佤族鲜明的民族特色思想,其对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从《司岗里》探寻八气属性

《司岗里》神话传说是在佤族地区口口传承、家喻户晓的文化作品[4]。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不仅包涵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形成、语言文字、火的发现等万物起源的神话,而且还反映了佤族历史、宗教、医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被称为佤族的“百科全书”[5]。《司岗里》渗透到佤族社会各个领域,并与佤族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塑造了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心理,可诠释佤族的全部秘密,是我们当今了解佤族的哲学观念乃至佤族医药灵感的重要来源[6]。

《司岗里》囊括了佤族远古时代有关开天辟地、日月形成、人类起源等各个方面的万物起源神话[7]。它紧紧围绕人类起源这个核心问题,解释人类最早诞生于“司岗里”,并描述处于远古时代的佤族先民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8]。

2.1 佤医“气”的概念与特性 司岗孕育天地,天无形而气亦无形,天輕清而上以为气,“气”是通过“里”推动完成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9]。正如司岗诞生天地,天轻清而上,地重浊而下,天地之气分为清浊二气两部分,浊气具有寒凉、抑制的特性,清气就有温热、兴奋的特性,二气此消彼长,周而复始,循环无端[10]。

清浊二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变化形式,清升浊降,各循其道,相互为用,才能使生命得以正常运转,换言之,清浊二气升降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具体体现,清浊二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循环无终,在自然界,二者的消长变化产生了一年四季风雨寒暑的季节性气候变化,“春天发生,夏天成长,秋天收成,冬天贮藏”,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清浊二气消长变化而产生的[11]。

佤医通过“司岗里”形成了“天地同一”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相感而生,与万物同源,生命相依。因此,人体身半以上象天,清气所主,身半以下象地,浊气所主,气主清气,血主浊气,精神意识乃清气所司,形体官窍为浊气所主,清气主表,浊气主里,人体脏腑表里,四肢百骸,莫不与清浊二气相关,清浊二气必须平衡协调,方能维持脏腑机体组织的生理,倘若发生有余不足,失去平衡协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2.2 佤医“石”的概念与特性 《司岗里》传说之中记载,宇宙间其实什么都不存在。那时候既没有星星和月亮,也还没有地球和太阳,更没有人类和万物。

那时候,宇宙间只是灰朦朦的一片。后来轻的东西往上飘浮,重的东西渐渐往下沉落下来,然后聚在一起。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轻的东西飘到顶上变成了天,重的东西聚在一起就是今天的地球,留下中间是空的,它就是我们现在生存的空间,也就是天空。这就是佤族老人讲的“别公莫依、罗依寒碟”(nbiex gon moi、loi hagdiex)。

其实重的东西落下来聚在一起,开始的时候也只有一粒石子那么大。但是它越聚越大,不知聚了多少年才形成了地球,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石子孕育出一个生命,宇宙间的第一个灵魂,万物的创造者“达西爷”(dax si yiex 天神)。

因此,佤族对“石”的理解应放入天地之中去,天为父,地为母,天清为气,地浊为石。在司岗里的传说中,人从石洞中诞生,并衍生出对女子生殖的崇拜,气动生风,风动石化,以化土承载万物的生长,石是连接天地与自然六元物质的媒介和桥梁,石的形变与转化是生命存在的体现,也是维持生命的保证。没有“石”,则天地之气无以运转,即“地石”得“天气”则活,失“天气”则死;反之,“地石”也是维持“天气”动聚变化的物质基础,即“天气”有“地石”则动聚有能,“天气”无“地石”则动聚无能。

2.3 佤医药“风”的概念与特性 风是自然界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现象,佤族很早就对其有所关注。《国语·周语上》载立春之日“瞽师、音官以风土”,又言:“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韦昭注:“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协风”是立春时土壤之气适合耕作的重要征兆[12]。同时,佤族人民发现风的方向的变化或许是更为重要或特别的一个方面,风向的季候性变化及其与方位节令相对应,如东北、东南、西南、西北风等与四季气候的变化相关,风在方向、声音等方面随四时轮转有规律的变化,使得古人将天象变化与地上万物的变化纳入一个关联系统[13]。进而佤族认为气动则化风,风为六元之中的具体动力,有风是火能产生的前提,而推动石生土养木,正如风在五行属木,对应于东方,代表性季节是春季,风气通于人体的肝具有五行中木的属性、四时中春气的生发特点。因此,无风不可,生命进程就是不断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具有主动、善行、易变的特性。

2.4 佤医药“木”的概念与特性 佤族通过观察、实践、推理来认识世界,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来类比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在对客观世界的主体体验和深入认知基础上,佤族医家构建八气理论并不断地完善丰富。佤族对“木”认识是抽象类比推演形成的,佤族对“木”的朴素认识最初从树木的具体形象产生,“木”为整体象形,“木”的本义应是众树之总名,佤族通过生存实践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木鼓”文化,木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其“祭祀”之中去。佤族木鼓文化突出显示出其对“生殖的崇拜”,这与“土得木而达”意为木行对土行具有疏通、畅达的促进作用,进而得以滋生万物的理解。其为司岗里传说之中,佤族先祖门前有一颗“通天大树”,每当晨起即敲响大树,万物以复苏,这就是天地具体实化的过程,也蕴含了天地之间到万物的内在联系。木具有生机勃勃之意,也引申木具有升发的内涵,也具有与生殖相关的天然联系。

2.5 佤医药“火”的概念与特性 佤族先民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与目视等方式对自然界火的观察而得知其特点及其功能[14]。佤族认为气聚为火,火的属性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光明、温热、向上、毁物等特性。《司岗里》传说之中,地神和天神结合,地神怀上了天神的孩子,她问天神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天神回答说:“让他能发光,让他能发热,让他能照亮整个宇宙,让我们在温热中能够看到一切。”因此火第一个特点是代表光明,从身体的感受而言,接触到火的时候,体验到温度的变化,火能让周围的温度升高,与水的寒凉正好相反。佤族从日常的篝火中发现,火势“向上”为火的特点之一。从功能上而言,佤族的原始部落时有“火崇拜”,火是祭祀对象。佤族对火的初始认识可能源于森林燃烧引发的灾害。《司岗里》传说之中,由于人类繁衍的越来越快,造成世界越来越不像个样子,天界叫来雷神“达赛”,让它把万物消灭干净,雷神叫来他的使者“燕子”,“燕子”把火带到大地上来,大地上的万物全都烧光。因此佤族将火能“毁物”作为火的第四个特点。火虽然具有毁物的本能,但也有生物之德,因佤族先民依靠火来煮熟食物,这极大的改善了佤族的生活,因此火是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物质。

2.6 佤医药“水”的概念与特性 水是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佤族通过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水的功用与属性,作为水的基本特点[15]。对于水的属性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寒凉、滋养、居下。在《司岗里》神话传说之中,宇宙间的第一个灵魂“达西爷”诞生后,因为当时没有太阳与月亮,四周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天神“达西爷”上天入地,他到处找,但什么也找不到,天神按奈不住孤独与寂寞,他放声大哭起来,天神的泪水变成雨落到地面上,雨落又形成水,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形成江海湖泊,不知过了多少年,水和土也孕育出了另一个生命——地神,而地神创造了人类。因此通过神话记载与佤族先民实践观察雨水下流,滋润万物,可以使自然界空气不干燥,使草木不干枯,因此水有“滋养”的特点。佤族通过观察水流的去向,发现水往低处流动,只有低处湖泊才能储蓄水源,因此“居下”是水的属性之一。最后,无论四季变化,水的触感总是寒凉的,它要低于周围的温度,所以“寒凉”作为水的属性之一。

3 小结

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掌握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医药经验,这是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民族医药中有着巨大的价值[16]。但由于佤族没有文字的记载,造成许多医药理论不够完善[17]。现有文献只是简单的提到“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字,并没有解释其内在含义与规律,因此从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之中寻找线索,提炼出佤医八气的具体属性,望对佤医药“八气”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使其更符合临床诊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志红,郑进,谢薇.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璞石——佤族医药简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3):56.

[2]李文琦,张志华,吕旸,等.佤族医药的现状及发展浅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10):75-76.

[3]艾健,庞益富,王志红,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佤族医药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7):162-163.

[4]白应华.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述评[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7.

[5]庄卉洁.浅谈佤族“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思考意义及艺术特色[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6):130-132.

[6]谭莉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云南沧源佤族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J].云南档案,2013(1):36-38.

[7]袁智中.《司岗里》传说:佤族走失文明的历史再现[J].河池学院学报,2011,31(4):124-128.

[8]杜巍,白应华.《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孙广仁.古代哲学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5):1-4.

[10]张金玺. 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11]高金榮,杨本雷.论彝医之清浊二气[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7):4-5.

[12]孙丽丽. 春秋时期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3]王慧娟,张其成.《内经》“风占”及其思维结构探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1-5.

[14]庄梅云,郭瑨,贾春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火家族”范畴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5,35(5):436-441.

[15]郭瑨,庄梅云,贾春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水家族”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54-1458.

[16]杨玉琪,方路,马克坚,等.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现状与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1-4.

[17]杨玉琪,方路,陆宇惠,等.云南少数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3):4-5.

(收稿日期:2022-10-05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