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2023-07-10饶龙武王怀波
饶龙武 王怀波
襄阳是湖北省基础教育大市,也是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基础教育规模大城市之一。全市辖11个县(市、区),总人口526万,共有中小学校1705所,中小学专任教师5万多人,在校中小学生85万人。教育既是一个纷繁的社会工程,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怎么做好这项工作?襄阳市教育局提出了“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进强师工程,助力每一名中小学教师成为行家里手、名师名家,成为行业中的“大先生”,从而做强基础教育之基,激发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强师工程是教育事业的一号工程,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第一资源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最根本的依赖和最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一定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落实,做好、做活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工程这篇大文章。努力构建教师工作新格局,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新机制,努力发掘资源,用活资源,努力推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好向优,鼓励并推动中小学教师扎根生长、拔节生长。也为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创建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引领示范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撑,增强动力,放大活力。”襄阳市委教工委副书记、襄阳市教育局局长付拥军用这样一段话概述了强师工程的意义和价值。
2023年春,襄阳市出台了《襄阳市创建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方案》,决定由襄阳市人民政府与在襄省属本科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共同创建“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新机制,创新完善“政府—高校—中小学(含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师教育校地发展共同体;组建襄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以“师培基地”“基层工作站”及“名师工作室”等为载体,充分发挥襄阳基础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双向互聘”等机制,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打造襄阳教育品牌,使襄阳成为教育名师名家的培育基地。
为让教师队伍管理更高效,根据2019年湖北省教育厅、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通知》精神,襄阳市扎实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参与“县管校聘”改革学校共有680所,其中初中180所,小学500所,全部完成了2021年“县管校聘”改革工作任务。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建立健全教职工聘用、教师补充、教师交流轮岗等相关机制,基本解决了教师管理体制不顺、配置不均、流动不畅、队伍活力不足的问题,基本形成了“县管、局统、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新格局。
襄阳市是农业大市,农村教师比例高、人数多,他们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对于教育工作来讲,“农村教师是教育神经末梢,是毛细血管,更联系千家万户”。为做好农村教师工作,襄阳市积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教育系统职称评审自主权,实现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放宽乡村教师申报条件,开辟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一步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满15年、30年及以上的教师,设置中、高级教师职务评聘绿色通道,单独组织评审。“这个政策给我们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带来了希望,也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反映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心声。
实施“森林工程”,让每一名中小学教师都能在大生态中实现蓬勃生长
我们把教师全员成长比喻为“森林工程”。在这片大森林里,营造积极向上生态,给土壤、气候、养分、温度,努力让每一名教师都得到适宜生长的环境,实现自身蓬勃生长。
积极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坚持教、研、修融合一体化,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模式与人工智能荐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分学段配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鼓励开展具有襄阳特色的课题项目研究与运用;积极开展校本研修“达标创示范”活动,制发了《襄阳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校本研修“达标创示范”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八个一”校本研修行动,即每学年阅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年研读一种专业期刊、每学年撰写一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学年研究一个课题、每学年发表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主讲一节公开课、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报告、每学期制作一个优质的教学课件(微课),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
谷城县南河镇位于谷城与十堰交界地带,距县城远,位置相对偏僻,但在这里,成长并不缺席。“在省市县政策支持下,我校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经过近三年的培训提高,杨俊丽、王海燕等骨干教师已逐步成长为思想进步、作风扎实、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李乐乐、邵必雄等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在两年前被提拔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几位教师多次主讲县、镇、校级公开课、观摩课、连片教研课、竞赛课。杨俊丽、王海燕的微课、录像课多次获省、市、县奖项。在易悦杯小学英语课堂竞赛中,杨俊丽的英语课获得了县一等奖,李乐乐的信息技术课多次在市、县级获奖,邵必雄的体育课多次获县一等奖。他们的教学论文、案例多次在国家、省、市、县获奖。随着‘双培工作的开展,学校青年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學质量提高,学校多次被评为县教学质量优胜学校。”谷城县南河镇九里坪中心学校校长魏红谈起教师的成长如数家珍,话语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襄阳市教育局积极组建“襄阳市教育讲师团”,每年深入全市边远地区开展送教活动,实现城乡互动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仅2021年,“襄阳市教育讲师团”送教下乡12次,直接培训农村教师4167人次,开展观摩课、说课、评课60节,开展讲座60场次,深受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县(市、区)也开展相应送教活动,直接培训教师达4986人次。
据了解,在襄阳市开展“襄阳市万名名师培养计划”工程的5年时间里,全市共培养市、县、校三级名师10436人,其中市级名师426人、县(市、区)级名师2300人、校级名师7710人。截至目前,整个襄阳市共培育出4名“荆楚教育名家”,在职在岗隆中名师373人、隆中名校长53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8人,在岗特级教师100人。
拓展“跑团效应”,让一个跑得快的人带动大家一起跑;让一群跑得快的人带动更多的人跑得更快、更好
从2013年开始,襄阳市开始评选隆中名师工作室,2017年开始评选名班主任工作室,2019年开始评选名校长工作室。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共评选出市级“三名“工作室120个(其中隆中名师工作室68个、名校长工作室1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9个)、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3个、1个教育部领航工程校长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就像一个个“跑团”,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由一个跑得好的人当好领路人,大家一起跑,一起学习,一起发展。
“曾秀群名师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它立足校内,辐射校外,带领了一群奔跑的人。在工作中,他们以讲座、示范课、评课、磨课、网络课堂等形式指导市、县、乡村学科教师达3000多人次。一大批乡村教师、学校受益,近百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学校的中坚力量。余芳、施培俊等70多人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奖;胡玉娟、沈小燕等11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孙琴等26人获市一等奖;徐薇、李俊双双获得“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从工作室里先后走出9名“隆中名师”,6名省级骨干教师,20多名“南漳名师”。工作室及工作室着力打造的“卞和文化”工程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所在学校获“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百强校”等200多项荣誉。曾秀群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并被推选为湖北省第十二届党代表,襄阳市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获湖北省特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襄派教育家等荣誉称号。
一花催来百花开。因为“跑团效应”,在这些团队中先后走出了蔡德花、崔德丽、高云、江华、李静、刘道记、吕会进、苗明、宋海潮、吴平、汪厚旬、张德兰、曾秀群、曾庆丰、朱小平、邓华阳共16位襄阳教育名家,其中刘道记、吴平、张德兰同时被评为荆楚名家,崔德丽、高云、江华、苗明、张德兰、曾秀群、朱小平被评为特级教师,方向东、吕会进、苗明、张德兰、张向东、朱小平被评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隆中名师、谷城县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江保成公开出版了专著《感悟教学——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还被评为第十批特级教师;隆中名师、正高级教师、襄阳四中国际学校校长李先军公开出版了专著《教书关键在育人——我的育人点滴漫谈》;隆中名校长、正高级教师、襄阳七中校长胡启胜公开出版专著《执着——一位基层校长的教育梦》。2018年2月,襄阳市《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名家》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十大创新案例。《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规律与路径研究——以襄阳市为例》被省教育厅立项为2020年度重点课题。名师工作室成果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一等奖。同时,襄阳市获批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
“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中小学教师成长打造 ‘加速器‘孵化器‘推进器,用优秀的人去带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襄阳市教育局分管教师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谈及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工程时如是說。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