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雄:不做一点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2023-07-10张晓兰
张晓兰
刘亚雄(1901—1988),山西兴县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中央组织部干事、科长,河北省委秘书长,晋冀豫三专署专员,长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城工部部长、劳动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兼驻交通部监察组组长、交通部顾问等职。刘亚雄长期担任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诠释了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刘亚雄用其一生践行了这一宗旨。
抗日战争期间,刘亚雄参与领导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工作,是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位女专员。她领导抗日游击队进行对敌斗争,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她非常注意做群众工作,经常教育队员:“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要爱护人民群众,主动热忱地为群众办事,只有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战胜凶残的敌人。”一次,刘亚雄率部在太谷县范村驻防时,群众前来报告,有日伪军60余人赶着大车抢走了附近一个村的粮食。她立即集结部队追了上去,敌人打不过这支威猛的队伍,不得不弃粮逃走。这次战斗解救了几十名被抓的民夫,夺回粮食数十袋,刘亚雄将粮食全部物归原主,有的群众要留几袋粮食感谢部队,被她婉言谢绝。
刘亚雄特别重视军民关系、群众纪律。她担任决死队领导期间,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对战士们进行教育,带领大家帮群众割麦子、打场、扫院、挑水等。每到一处都要派干部或民运工作组检查群众纪律,听取群众意见。他们在祁太边界地区驻防时,当地群众不断提篮端筐将当地盛产的杏子送给战士吃,以表心意。她先是婉言谢绝,后来实在盛情难却,便让事务长用节约下来的伙食费按价付给群众。一天,刘亚雄外出时,远远地看见有3个战士在野外摘老乡的枣吃,她气愤极了,大声说:“不要摘老乡的枣,不准违反纪律。”边制止边往过跑。战士们见了她撒腿就跑,她在后面喊道:“站住,不然我要狠狠地处分你们!”他们站住了,经过耐心教育,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绝不再犯。乡亲们由衷地夸赞:“决死队真是仁义之师,有铁的纪律。”
任何时候,刘亚雄都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时刻为群众着想。1942年,她奉命去中央党校学习,途中负责护送一批干部家属到延安,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孩子,还有孕妇。每个夜晚,刘亚雄安排好他们睡下后,自己就去村口和老乡轮流站岗放哨,乡亲们送来的大枣、柿饼、苞米等,她一口也舍不得吃,全留给孩子和孕妇,经过3个月的艰苦历程,冲过重重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她建议父亲刘少白拿出2800元积蓄,帮助解决家乡农村生产中的困难。“文化大革命”期间,她的一个老部下受到迫害,生活困难,刘亚雄将他安置在自己家里,管吃管住,还为他添置衣服。在长春时,为帮助同事,将同事的孩子抚养了好几年。她想着要为孩子们多做点事,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净水器送给长春市少年宫,让孩子们喝到干净甜美的矿泉水。她不让家人用车,可听说有群众的孩子生病时,却让司机立刻开车送往医院医治。她关心、体贴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不给他们添麻烦。有时间她就一个人到基层的工厂、商店、学校等地,同群众交谈,了解情况,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在临终前,还一再叮嘱儿子: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正人先正己
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刘亚雄常把“己不正焉能正人”这句话挂在嘴边,劝勉他人,警戒自身。参加革命多年来她一直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1937年初,刘亚雄在太原军政训练班的女兵连当指导员,她的堂妹刘佩雄是女兵连的一名普通学员,刘亚雄对她没有任何优待,甚至要求更加严格,经常让她去办一些跑腿费力的公差杂务。1939年的一天,敌人进行“扫荡”,刘佩雄随军突围转移,在武乡县关家垴石门村边横渡漳河时,遇到洪水下泻,一块冲下来的大石砸在她腿上,她被激流冲出几十米才获救上岸,膝关节严重受伤。刘亚雄听说后极为心疼难过,她去看望堂妹,鼓励她说:情况险恶,除了坚持前进别无他法。作为带队领导,刘亚雄有一匹马,但她从来不骑,马背上驮的都是公家的物品,即使堂妹伤势严重,也没有让她骑。在她的鼓励下,刘佩雄咬紧牙关,拄着树枝,跟着队伍突出了包围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时,刘亚雄语重心长地告诫周围的同志:“你们曾是埋葬旧世界的英雄,千万不要在‘不流血的战斗中一败涂地。”她自己更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缺乏,全国妇联机关把一些废彩旗分给机关工作人员做被面用,也分给刘亚雄一份,她立即按价付款。有一次她到农场视察工作,农场的同志把自产的蜂蜜送给她品尝,她不肯接受,热情的主人悄悄地把两小瓶蜂蜜塞到她乘坐的汽车里,她发现后立刻让司机将蜂蜜退回。单位给她配的汽车,她从不准家人乘坐,有次家人患病坐了一回车,她坚决按行车里程付了费。年幼的儿子很想坐一次小汽车,她却说:“车是公家为我工作方便配的,孩子无权乘坐。”可儿子好奇心太强烈了,有一次趁她外出开会,求司机偷偷把自己藏在后备箱里体会一下,司机看他可怜就答应了,没想到却被刘亚雄发现了,儿子和司机都受到严厉批评。
20世纪60年代初,刘亚雄当选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派驻交通部任监察组组长。她对监察组干部要求极严:“做一名称职的纪检干部,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纪检工作人员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能患得患失。所以想当官的,追求名位待遇的就别到监察组。”这时她已年过古稀,且患有多种疾病,但她在各项工作中亲力亲为,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善察明辨,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她常说:“各种事物关系都盘根错节,极其复杂,要能洞察明辨,反映事物的历史真貌,弄清问题的真实底细,只有紧紧依靠当地各级组织,深入群众進行全面周详的调查研究。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关系人们的一生功过,绝不可掺杂半点私念,任何主观臆断,都将铸成大错。”在她的带领下,监察组的同志们团结一致,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深受广大群众的推崇和信任。而刘亚雄的正派和磊落在监察组也传为美谈,大家都尊敬而亲切地称呼她“大姐”。
在生活上,刘亚雄极其简朴,从不讲究吃穿。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办公还是外出开会,她总是穿着4个兜的灰布衣服,就像一个普通劳动者。由于她穿的实在不像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外出办事时常被警卫人员拦住不让进。一次,她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一个国际妇女代表团时,头戴列宁帽,身穿灰布衣,周总理见了,笑着跟她说:“亚雄,人家外国妇女穿得花花绿绿的,你也得稍稍讲究点。”她这才听从总理的建议,自己花钱做了一套毛料衣服,但也仅在接待外宾时穿,平时仍穿自己的普通衣服。她的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家里陈设更为简陋,除了床和办公桌以外没有任何家具,旧衣服用布包住放在床头。机关后勤人员几次提出要给她做一套家具,她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说:“我这不是生活得很好吗!不愁住,不愁吃,也不愁穿的。”
在重要岗位工作几十年,刘亚雄没有利用职权办过一件私事,自己享有的待遇也经常放弃。她抚养的人口多,老母亲瘫痪在床十余年,生活上常有困难,但她总是自己克服,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在她病重住院时,家属希望增加一名陪床人员,刘亚雄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严肃地表示:“我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不能更多、更好地为党工作已经于心不安,再让组织上特殊照顾就更为不妥,绝不能这样做。”她对组织派来探望的人说:“唯感欣慰的是,我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长春人民的好书记
1949年7月,刘亚雄接受组织安排到长春市工作,担任长春市委书记。
此时的长春,虽然已解放了9个月,但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破坏严重,一些工厂和商店还没有完全恢复,许多房屋没有修复还破烂不堪,逃难的居民多数还未回城,不少街道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潜伏的日伪汉奸、特务、恶霸、土匪等反革命分子尚未肃清,社会秩序还不够稳定。面对这座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城市,刘亚雄深感责任重大。她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外出调查了解情况。市政府考虑她工作繁忙常常要跑外,为照顾她的身体特地为她购进一辆小轿车。她非常严肃地说:“工作需要,我会让机关出车,但我不能用专车,请把车送到急需用的地方去。”
到长春时她自带行李,其中有一条用过许多年的军用棉被,又薄又旧,机关招待人员于是给她宿舍送去一床缎子被,她回宿舍看见后,找到相关人员询问情况,当得知凡是进城接收的师局级干部都有时,有些生气了:“你们刚进城,就忘了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不能丢的。立即把被子退回去!”她也不怕得罪人,立刻要求把全部已发下去的缎子被都收回,送给招待所,纠正了这一不良现象。
这两件事情引起了刘亚雄的深思,她在市委机关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强调了干部纪律的重要性。她說:“我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同志们都很辛苦。但长春曾是伪满的首都,国民党重兵盘踞的战略要地,国民党的政策给长春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大家亲眼看见的事实。贫困饥饿和疾病严重威胁着市民的生命。遭受严重创伤的春城人民对我们共产党人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还说:“刚刚解放,人民生活还很困难,我们怎能这样享受呢?胜利了,艰苦奋斗的作风绝不能丢!”
刘亚雄坚信,共产党人能够砸烂旧世界,也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为了改造旧长春,建设新长春。她不惧怕任何困难,从长春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城市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主要精力抓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很快就打开局面,市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工作中,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她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反腐蚀教育,通过具体事例教育干部,对党内一些追求个人享乐的腐化堕落的思想行为给予坚决的斗争。她认为,这是一个市委书记必须尽到的责任。
在长春工作的3年时间里,刘亚雄为长春振兴付出极大心血,深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50年2月,毛泽东到长春视察工作,看到街道整齐、城市建设恢复迅速、工作井井有条,高兴地说:“刘亚雄同志是我们的一位好书记,她为恢复长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她那种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强的党性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永远铭记在长春人民心中。
对亲人言传身教
刘亚雄的家庭是一个革命之家,父亲、姐妹、兄弟都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各自作出了贡献。这一切,无疑是与刘亚雄的影响分不开的。
刘亚雄是家中的长女,参加革命也早,经常把一些进步思想带回家里,弟弟妹妹们对她都很敬佩。她的妹妹刘竞雄从小身体不好,但也跟随姐姐往革命道路上靠拢。随着年龄的增长,婚姻问题摆在竞雄面前,别人先后给她介绍了7个男青年,都出身于富商、官员或资本家家庭,但都被她回绝了。刘亚雄也很关心妹妹的婚事,问她想找什么样的,妹妹斩钉截铁地回答:“就要像你一样的共产党,除此之外,什么样的人也不要。”于是,刘亚雄把刚刚出狱的共产党员安子文介绍给妹妹。在安子文身上,刘竞雄看到了那种熟悉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献身精神和顽强斗争热情,觉得他在理想、信念、人格和品质上和姐姐非常相似,便经党组织批准和安子文结了婚。后来,刘竞雄也参加了革命,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和姐姐一样的共产党人。
刘亚雄和丈夫陈原道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曾一起做革命工作,经自由恋爱后结为革命伉俪,感情非常深。可当时白色恐怖严重,斗争环境复杂,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还不足一个月。1933年4月10日,32岁的陈原道和其他17位同志一起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噩耗传来,刘亚雄悲痛欲绝,失去了肝胆相照的革命伴侣,尚未出世的孩子永远见不到父亲,这对她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初心,为了丈夫未竟的事业,刘亚雄坚毅地擦干了眼泪,继续投入到战斗中。不久,她辗转回到山西老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纪原,以纪念父亲,继承革命先烈遗志。
纪原是刘亚雄唯一的孩子,在他身上寄托着无限的希望,但刘亚雄并未因此就对他娇生惯养,而是给予他感情上的慈爱和管教上的严格,从小就培养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常让纪原干些提水、扫地等体力劳动。小纪原个头不高,有时从山坡上提水回来,累得一头大汗,满脸通红,却从不抱怨。纪原长大成人后,继承了母亲顽强、坚韧的优良品格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的刘亚雄深深地怀念着丈夫,很想到陈原道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南京雨花台去祭奠英灵。可是,她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一出行就需要医生护士,要惊动很多人,就压下了这个念头,只是整理撰写了陈原道烈士的生平传记,以此寄托她无限的哀思。
刘亚雄去世后,《人民日报》对她作出高度评价,称赞她“以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完成了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交给她的种种艰巨任务,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