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
2023-07-10王昕彤奚小波陈猛黄盛杰金亦富张瑞宏
王昕彤 奚小波 陈猛 黄盛杰 金亦富 张瑞宏
摘要:大豆玉米供需矛盾是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难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支持并推广该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套作,充分利用玉米的边行优势,实现作物间的协同共生,是现代高效集约化、新型立体农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以地域划分的间作或套作种植模式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大豆和玉米适宜品种选配按地区进行了阐述,对田间配置参数中的带宽、行比、带间距、密度与播期按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纳,对田间管理的施肥、控旺、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进行了详述,对复合种植技术中所选用的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国内外播种机械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进行探究,指出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没有规范的指引、复合播种机过于简单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精密化播种机械的建议,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豆玉米生产;复合种植;种植技术;播种装备
中图分类号:S231;S3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23)11-0036-10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我国常年种植玉米4 200万hm2,大豆800万hm2左右,种植面积大。但现有的生产水平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已成为玉米和大豆净进口国,进口依赖程度高[1-3]。近些年,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尤其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夹击下,玉米和大豆供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因此,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并减轻进口依赖有助于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后顾之忧[4]。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精神,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支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在适宜区域推广该复合种植技术,并要求在16省进行推广。目前多数试验已证明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比单作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质量,还更有生产力[5-6],可见复合种植是当前抓好粮食生产安全和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的重要举措[7-8]。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又集成带状分布特点实现机械化作业。其中播种是保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因此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且研制适用于该模式的播种机既是提升种植效率、降低投入成本的根本,又是该技术应用及推广的前提和砝码[9]。本文归纳总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国内外对大豆、玉米单作播种机以及复合播种机的研究现状,指出种植技术与装备发展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现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为带状套作与带状间作,都是利用光温资源,充分发挥间套作优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量[10],在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之下再增收一季大豆,是传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高效集约化、新型立体农业的体现。传统的种植模式杂而不一,且跟不上种植需求,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探寻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要求。
1.1种植模式及其经济效益
尽管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玉米和大豆的间混作栽培技术[11],但由于技术局限性,直到近几年才广泛开展种植试验。农业农村部会同农业大学编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根据该指南,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分为西南地区套作模式、西南地区间作模式、西北地区间作模式和黄淮海地区间作模式[12]。
西南带状间套作地主要有四川、云南、贵州、广州等地区。其中,四川是我国大豆蛋白含量最高的产区,规模化的大豆生产得到了不错的经济收益[13]。2019年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推广示范,试验结果(表1)表明,间套作模式的产值均高于净作玉米,表现出良好的商品性[14]。
西北地区间作模式包括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和东北等大豆玉米产区。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单产比传统间作下的玉米增产10%,大豆平均产量与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相当且多年示范数据表明平均增加产值4 228.5元/hm2[15]。
黄淮海带状间作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为了研究河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效果,河南省2021年在漯河、新郑、永城3市进行试验。实收实测,结果表明,实施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基本不减产,还增收了大豆,经济效益显著[16]。
目前来说,多地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应用相应的种植技术,都可获得比清种种植更多的效益[17]。模式的确定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
1.2适宜品种选配及播前处理
提高大豆、玉米的种植产量,需要挑选品质优良的、无病害、颗粒饱满的种子。玉米应选用紧凑型或半紧凑型、抗倒伏性强、株高在2.6~2.8 m的中早熟玉米品种。大豆要选用产量高、抗倒伏、耐阴的品种[18]。在此建议下,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品种配置试验,做出最优选择,比如在兰州地区选用玉米金穗3号和大豆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19]。各区域模式下根據用途不同,选配的品种推荐见表2[20]。在选择合适的种子之后需要进行晒种和拌种等播前处理,晒种时间为3~4 h,可以有效稳定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玉米种子需要进行包衣处理,并且包衣之前要用药剂浸泡。大豆种子多数未包衣,但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可选择大豆专用种衣剂。同时将防虫药剂和种子搅拌,防虫防病害[21]。种子处理完之后,需要在1 d之内完成播种。
1.3田间配置参数
因为植物间距和行距等田间参数影响复合种植系统的产量[22],所以种植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质环境等自然因素,确定适宜的大豆带和玉米带的行数、带内行距、带间距、株距。
1.3.1行比、行距和带间距配置一般试验和推广的都是玉米带种植2~4行、大豆带种植2~6行,在此范围内根据高位作物的边际效应和低位作物的受光状况来选择不同模式的配比。带状宽度管理是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23-24]。仅从作物边际来看,2行玉米和2行大豆在实践中最具优势,是提高作物总生产力的最高土地当量比[25]。不同模式下的推荐带状模式如表3所示。在西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根据农机具匹配情况,还推出了大豆 ∶玉米的6 ∶4间作模式、4 ∶4 间作模式和4 ∶3间作模式[26]。
1.3.2田间小气候与群体产量近些年随着对气候的深入研究,局部小气候对植物群体产量的影响也受到重视。陈国鹏等的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的带宽对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田间温度、田间相对湿度、玉米行间透光率与利用率有很大影响[27]。而作物的生长过程离不开光、温、水、气、肥等因素,这些田间气候因子对群体产量有相当正负相关影响。确定合适的带间宽度对稳定和提高群体产量有巨大意义。
1.3.3密度与播期配置一地多用、扩行缩株、宽窄行带状种植是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的核心环节,适度缩小玉米、大豆株距,保证种植密度达到当地单作密度要求。玉米是主体作物,玉米的密度要与清种相当;大豆是低位作物,带状套作和带状间作有些许差别,但密度都需达清种的70%以上[28]。不同区域大豆、玉米种植密度推荐如表4所示。根据《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图》按地域划分的间套作模式中,有相应的大豆玉米生育期,应按照推荐的播种时间适时播种。通过大田试验,从玉米与大豆共生体系协调生长和全年增产增收的角度来考虑,在玉豆套作体系下玉米应适当早播[29],在玉豆间作体系下玉米应当适度密植[30]。
1.4播种机具配套指引
播种需要考虑大豆、玉米的生育期,对播种作业的路径详细规划。对于大面积作业需要进行试播,查验播种质量,及时调整。针对不同的种植模式以及不同的田間配比,表5给出了播种机具的指引[31]。西南地区套作时可选用2BYFSF-2(3)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施肥播种机,间作时可选用2BYFSF-5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黄淮海地区可选用2BYFSF-6型、2BMFJ-PBJZ6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和2BYCF-6型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西北地区需要覆膜播种时可选择2BYFSF-5(6-8)型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种肥同播,或选用2行鸭嘴式玉米播种机和3行鸭嘴式大豆播种机一前一后组合播种。西北地区需加装滴灌覆膜装置。
1.5科学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对植物的品质与质量有重大影响,科学的田间管理不仅可以使得植物生产达到量的要求,还能够一定程度稳定生产品质。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也要充分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更好地提升粮食产量。
1.5.1精简施肥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先推荐种肥同播,生长期追肥可使用大豆玉米复合中耕施肥机。玉米基肥采用玉米专用高氮缓控释复合肥(氮含量高于28%)或者新型复合肥,实行“一基一追”模式[32],同时应注意单株施肥量不少于净作。因为大豆在土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33],所以采用低氮专用复合肥(氮含量不高于20%)或者不施氮肥,可以适当增施磷钾肥。此外,大豆秸秆、腐根、碎叶在收获后都可以被犁回土壤中,以输送氮来滋养土壤肥力[34]。不同的地区施肥都有一定的标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编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12],具体参数见表6。
1.5.2化学控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边际效应增强,单位面积群体较大,存在倒伏减产和导致大豆过度伸长的风险。为避免大豆和玉米出现徒长现象,种植过程中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大豆、玉米的生长,改善群体结构[35]。玉米在7~11叶期,喷胺鲜酯、乙烯利,若喷药后6 h内淋雨,可酌情减量再喷1次。大豆3叶期至初花期每1 hm2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75~750 g,兑水450~600 kg,防止植株旺长[36]。
1.5.3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进行科学病虫害防控,主要分为2步。第1步是加强种子播前预处理,利用种子包衣或拌种的过程,有针对性地选择杀虫剂、杀菌剂或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若选择对种子包衣,应注意选择对植物后续生长无不利影响的种衣剂[37]。第2步就是播后的苗期和中后期的病虫防治。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总体上采取“一施多治、一具多诱”的防控策略,利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绿色、高效地处理病虫害[38]。
1.5.4杂草防除采取“封定结合”的杂草防除策略,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茎叶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优先选择在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以减轻后续的除草工作[39]。大豆、玉米单作除草技术已成熟,但目前对于复合种植田间除草技术相对不成熟。张玉等根据当前除草剂登记情况和大豆玉米共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和特性总结归纳出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控制杂草出苗[40]。在玉米、大豆播后芽前一般采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玉米用量1 500 mL/hm2,大豆用量 1 275 mL/hm2。但对于芽前除草效果差的地块同时需要采取苗后定向除草。苗后除草可以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玉米隔开施药,防止药害。后期对于难防杂草可以人工拔除。对于除草剂的使用需要安全规范,切忌选用具有残留危害的除草剂。
1.6收获机具配套指引
收获根据种植模式分为3种模式,即玉米先收、大豆先收和玉米大豆同时收。玉米先收、大豆先收模式单独收获;在同时收模式下,可选择单独收获,也可使用青贮收获机同时收获粉碎,较为方便。不同模式下,可选用表7中的推荐机型。
2大豆、玉米种植装备研究现状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研究内容,带状复合种植给机播、机收等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大豆、玉米播种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2.1国外播种机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播种机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精密播种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有完善的整地、播种、施肥、覆土、镇压及喷洒农药装置一体化机械。精密播种技术除了实现传统的除茬、播种和施肥等作业外,还可以使用先进技术实现种子数量、间距和入土深度的精确播种[41]。此外,精密播种技术的关键是排种器,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为了保证排种的稳定性与精密性,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制并推广气力式精量播种机械,发展较快。由表8不难看出,国外播种机的发展成就显著,至今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生产。
JD1820播种机与1910型种肥车配套使用种肥车可在中间也可在尾部,随需求装配。机器配有挠性机架设计,仿形能力提高,同时可根据牵引力大小与土壤情况调整相匹配的机架宽度且设置了不同的标准行距19、25、38、50 cm等,可根据行距不同播种多种作物,在38 cm时播种大豆。开沟器可以根据播种类型进行更换且有单独精确的播深控制系统,电子检测系统也可实时观测播种情况,防止漏播。不同型号的镇压器也可以满足播后的镇压要求,适应性强,使用方便,每台每天播种200~240 hm2。在2003年经黑龙江农场使用证明,该播种机非常适合该地区种植大豆,性能可靠,技术先进。
凯斯DV90R型播种机采用气吸式排种系统,该排种系统可以精确地播种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具有其他排种系统无法提供的万能性,系统卓越,此外系统播种性能稳定且均匀;采用双圆盘式施肥开沟器,工作幅宽大且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固床、播种、覆土、镇压全套过程。同时限深轮具有很好的仿形效果,具有稳定的播种深度,变速机构也可调节以满足不同株距。
加拿大研制的Flexi-coil 5000HD整机长度18.3 m,播种宽度提供33英尺(10.06 m)3段、39英尺(11.9 m)3區段、45英尺(13.7 m)5段、51英尺(15.6 m)5区段和57英尺(17.4 m)5分段,可针对大豆、小麦不同播种要求进行参数调试。该播种机可以根据种植要求将种子和肥料放在合适的位置,或者通过行内包装提供精确播种参数。播种机采用气息式排种装置与多梁结构铲式开沟器组合,防止堵塞。为了保证种子的重量不会影响开沟器对土壤的压力,保证开沟深度的一致,镇压轮设为多排结构,同时压缩空气与种箱系统设计在最后方,由行走轮支撑。该播种机灵活的机架和四杆配置为各种播种条件带来精度。
综上所述,由于国外的农场面积较大,所研制的播种机都偏向智能化、大型化发展,具有可调性、适应性强等特点,工作效率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形特殊且复杂,除了东北大型农场等特定地块之外,无法直接引进使用播种机,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小地块模式,自主研发符合我国种植特点的精密播种机具。
2.2国内播种机研究现状
我国研制播种机时间较晚,但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经济的大力支持下,播种机械也在不断地发展且不断普及应用。国内播种机的研制,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多发展为机械式,以中小型机械为主。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逐渐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且精密度不断提高(表9)。
2BMFY-4型智能玉米免耕播种机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并对其中机构进行设计选型[45]。该机如图1所示,设计了适合玉米种肥分施的一体化种肥开沟器,保证了肥料施在种子最佳位置。施肥开沟由可调节深度的地轮来控制以变换开沟深度。该机增设播种株距调节器,配合播种监测系统根据农艺需求直接调整,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经济性。
张晓伟等设计的一款2BM-4型大豆免耕精密播种机适用于大豆在前茬地上直接播种[46]。如图2所示,地轮驱动整机,通过传动系统来完成排种作业,直立式双圆盘排种器排出种子经导种管落入种沟,由“V”形覆土镇压轮覆土压实。对于开沟器采用双圆盘式,同时前方增设拨草装置和除草圆盘,提高播种的精度。该播种机与东方红654拖拉机配套试验结果证明,该机作业性能可靠,适应性强。
目前来说,我国自产的播种机大多播种技术水平低,缺乏自由技术,排种器的播种效果与国外差距仍然悬殊,关键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去研制作业性能好的排种器。此外,我国播种机产品种类不全、可靠性差,无法满足我国种植区对播种机具的要求,播种机械化难以实现。但是国内播种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自主研发的机械也在不断地被投入实际生产,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仍在发展进步[47]。
2.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研究现状
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一直都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玉豆精密播种机的研发更少。现在农业机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精量播种机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玉豆带状复合播种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普适性较差,也可能会出现作业性能不良,缺苗和断垄导致综合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玉豆带状间作复合播种机需要全面解决播种过程中漏播、重播问题,提高播种均匀性、精密性。玉豆带状复合播种机要朝着精量化发展,要有利于我国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模式的推广。
为了解决国内发展不平衡问题,屈哲等专门设计出了2BJYM-4型玉米大豆套播精量播种机[48],结构如图3所示。该播种机采用三点悬挂与拖拉机连接,主要由开沟器、施肥装置、排种装置、覆土镇压装置构成,可一次性完成多项作业。该机具主要采用单体传动轮驱动,结构简单。播种机作业时,由拖拉机带动整机前进,开沟器进行破土开沟,同时在开沟器上增设的防缠绕杂草装置可以解决拥草拥土问题。机架后面的地轮与地面之间可产生驱动力,通过链轮传动装置带动排肥器和排种器工作,最后的覆土器和镇压轮将土压实,完成全部作业。该机具设置玉米/大豆行数为2/2,两边播种玉米,播种行距为1 600 mm,中间播种大豆,播种行距为400 mm,大豆与玉米的行距为600 mm。在进入河南农业田间试验前,先对机具进行预调整,再在稳定的2.0 m/s速度下前进。试验结果可以证明,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额外增收了大豆。该机具调整方便,精确,工作可靠,稳定性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陈新昌等在使用上述机具试播后对于机器设计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1)选铸造性能好的排种器;排肥、种的输出管道需选耐用材料;(2)地轮改用低压橡胶附加刮土器,减少滑移;(3)改大覆土器开口,至原来2倍,以适应多类型土地;(4)加大排肥立柱,装载更多肥料;加装漏播装置;简化排肥刻度;(5)加装限深轮、提高稳定性[49]。
任领等结合整机驱动和仿形播种单体机,设计了适用于黄淮海平原的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50]。该播种机通过三点悬挂方式与拖拉机相连实现被动排种,整机结构如图4所示,主要由机架、驱动装置、动力传输机构、播种单体机构、施肥装置组成,具有开沟、施肥和播种、覆土一体化功能。播种机作业时,驱动地轮前倾向下并且由于预紧力始终贴紧地面。播种机两侧驱动装置安装有超越离合齿轮,可进行双侧差速驱动,将动力传输给主传动轴。主传动轴将一部分动力传输至玉米和大豆各自的排种传动轴,经链传动输出到播种单体中的内嵌勺盘式舵轮穴播器进行排种,并通过粒距调节装置实现对玉米、大豆穴距的精准控制。另一部分则传递至排肥装置实现玉米的精量排肥。该机具设置玉米/大豆行数为2/3,两边播种玉米,播种行距为1 800~2 000 mm,中间播种大豆,播种行距为300 mm,大豆与玉米的行距为600~700 mm。对于玉米/大豆的理论播种粒距都设置了高、中、低3种密度,试验中选择玉米为中种植密度、大豆为高种植密度进行播种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留茬免耕、灭茬免耕、灭茬旋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该播种机对播种质量、出苗质量的影响,最终得到试验结果,播种机在3种耕作方式下符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生产要求,综合各项指标来看,灭茬免耕耕作方式更适合玉豆带状间作复合精量播种机。
虽然探索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间较长,但对于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的研发仍旧处于较浅的阶段,需要学习国内外作业效果优良的复合播种机的机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再因地制宜地结合国内不同模式下的种植要求设计与生产带状复合播种机。此外,玉豆带状复合播种机要朝着精量化发展,要有利于我国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模式的推广。
3讨论与分析
受耕地面积和作物生长规律限制,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缓解大豆、玉米进口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玉米、大豆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研究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研制复合播种机对促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带状复合播种技术运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是首要工作任务,后续的选种、田间配置、田间管理和机械装备的选用均以此为基础,多数文献研究证明,因地制宜带来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综合效益最为显著。玉米和大豆的品种复杂多样,且生长周期也不都相同。在选种问题上,要在区域品种推荐表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再依据作物生长特性选取可长期共生的紧凑型玉米和耐阴型大豆品种。田间配置的不同将影响田间小气候,导致群体产量变化,因此需要着重对配置参数进行小范围的规划与试验,之后再进行规模化种植[51]。田间管理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需要根据复种的作物生长状态在施肥、控旺、防虫害、除杂步骤选择合适的肥料和药剂,同时也要注意绿色化生产。对于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根据种植模式下不同的收获模式选择单作收获机或者联合收获机。
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播种机的研究,国外发达国家播种机多为大型机械,排种器多为气力式,排种精密,数量稳定,且同一种播种机可适用于多种类型作物播种。我国农业机械起步较晚,且地形条件不一致,导致播种机的发展多为小型机械,排种器多为机械式,排种效果差,效率低,且用于大豆、玉米种植的机具也多由单作播种机改装而来,一般都由大豆或玉米单作机具增加额外單体按耕作模式改造与调整[52]。近年来,随着智能农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也向着大型、精密、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多种功能,可满足不同田间作业要求。农哈哈2BFYD-2/4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有效地抵抗玉米倒伏,雷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气吸免耕精播机可满足不同播种深度、株距、施肥要求,配有智能监测系统,保证施肥质量[53]。目前,国内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仍有不足,但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规模不断提高的国情下,其将有非常大的研发与推广使用前景。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农艺要求及播种机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在不同的种植地区和种植模式下,需要进行更多的田间试验,确定符合当前的行宽比以及株距、播深等种植农艺要求,补充当前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2)对于大豆玉米带状种植过程中所用的化肥农药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完善工作。(3)目前国内玉豆复合播种只是由单作的机械简单改装,不能满足实地田间工作要求,所以播种的机械需要研究密植精量播种关键技术,提高播种的质量;深入研究高速高效关键技术,实现高效播种;进一步研究自动化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向精确农业发展。(4)对于播种农机具的研发应大力集中在排种器的研究,提高排种质量。
以上结论与建议对推进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重要意义。推进对技术与装备的学习,同时抓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研究,再因地制宜,或将是解决国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左珊珊,王锐. 我国玉米进口现状及进口影响因素分析[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2,41(1):77-83.
[2]翟涛,吴玲. 开放视角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态势与振兴策略研究[J]. 大豆科学,2020,39(3):472-478.
[3]吴欣,李相涛,张冬菊,等.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效应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22,68(3):85-88.
[4]朱文博,韩昕儒,问锦尚. 中国大豆生产自给的潜力、路径与挑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2-135,207.
[5]Ahmed S,Rao M R. Performance of maize-soybean intercrop combination in the tropics:results of a multi-location study[J]. Field Crops Research,1982,5:147-161.
[6]Javanmard A,Nasab A D M,Javanshir A,et al. Forage yield and quality in intercropping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legumes as double-cropped[J]. Journal of Food,Agriculture & Environment,2009,7:163-166.
[7]雍太文,杨文钰.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成效及发展建议[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3):20-22.
[8]李峰,周学超,娜日娜,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带动高营子村乡村振兴[J]. 大豆科技,2022(3):30-33.
[9]张黎骅,聂均杉,韩丹丹,等. 专用播种机:带状复合种植提质增效的关键[J]. 农机市场,2022(4):25-26.
[10]Inal A,Gunes A,Zhang F,et al. Peanut/maize intercropping induced changes in rhizosphere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hoots[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7,45(5):350-356.
[11]张冀涛,陈集贤. 玉米大豆间混作栽培试验报告[J]. 陕西农业科学,1959,5(12):486-489.
[12]农业农村部:编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J]. 农业机械,2022(2):46.
[13]刘波,梅林森,罗俊,等. 四川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模式机械种植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2022(4):14-16.
[14]孙加威,郎梅. 成都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20(12):23-25.
[15]刘占鑫,李长亮,陈光荣,等. 河西灌区玉米大豆帶状复合种植技术与应用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2018(1):90-92.
[16]张灿,李付立,陈彦杞. 河南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效果分析[J]. 中国农技推广,2022,38(3):40-42,68.
[17]杨文钰,雍太文,王小春,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J]. 中国高新科技,2020(15):149-151.
[18]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等.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19]温健,陈光荣,樊廷录,等.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J]. 甘肃农业科技,2017(7):25-30.
[20]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民文摘,2022(3):13-30.
[21]张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智慧农业导刊,2022,2(11):64-66.
[22]Echarte L,Della Maggiora A,Cerrudo D,et al. Yield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of maize and sunflower intercropped with soybean[J]. Field Crops Research,2011,121(3):423-429.
[23]Raza M A,Cui L,Qin R J,et al. Strip-width determines competitive strengths and grain yields of intercrop species i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J]. Scientific Reports,2020,10:21910.
[24]Raza M A,Feng L Y,Werf W,et al. Optimum strip width increases dry matter,nutrient accumulation,and seed yield of intercrops under the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J].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2020,9(2):e199.
[25]Ren Y Y,Liu J J,Wang Z L,et al. Planting density and sowing proportions of maize-soybean intercrops affected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nd water-use efficiencies on the Loess Plateau,China[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6,72:70-79.
[26]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2年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意见[J]. 中国畜牧业,2022(11):19.
[27]陈国鹏,王小春,蒲甜,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田间小气候与群体产量的关系[J]. 浙江农业学报,2016,28(11):1812-1821.
[28]宋阿男,王春梅,李瑶,等. 一起来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民文摘,2022(2):38-45.
[29]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等. 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9,28(3):439-444.
[30]林绍森,唐永金.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分析[J]. 大豆科学,2007,26(2):149-153.
[3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J]. 农民文摘,2022(3):54-56.
[32]张园. 徐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J]. 农业机械,2022(9):80-82.
[33]Phiri A,Njoloma J,Kanyama-Phiri G,et al.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undulu Rock phosphate on groundnut grain yield in Central Malaw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s,2013,1(1):11-20.
[34]Kebede B L. Intercropping practice as an alternative pathwa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 review[J]. 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Research,2017,5(6):440-452.
[35]任春林.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乡村科技,2022,13(13):86-88.
[36]刘树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业知识,2022(4):13-14,16.
[37]Kim J,Song Y,Kim D W,et al. Enhancing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 of forage for livestock feeding through corn soybean intercropping strategy with several pre-sowing soybean seed coatings[J].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Grassland and Forage Science,2017,37(1):50-55.
[38]王艳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J]. 河北农业,2022(6):66-67.
[39]吕秀英.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22(9):23-24.
[40]张玉,谷莉莉,曹丽,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除草剂的种类及其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7):71-75.
[41]罗欣,张唐娟,姚金岑. 玉米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25.
[42]林相峰,邹林,叶明宇. 约翰迪尔1820型气力式免耕变量播种机[J]. 现代化农业,2005(8):26.
[43]凯斯DV90R型空气播种机简介[J]. 农业机械,2012(7):100.
[44]刘选伟,王景立.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 农业与技术,2014,34(1):203-204.
[45]杨自栋,杜瑞成,马明建,等. 2BMFY-4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J]. 农机化研究,2014,36(1):155-160.
[46]张晓伟,曹海峰,公衍峰,等. 2BM-4型大豆免耕精密播种机的研究设计[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15-17.
[47]梁玉成,孙士明,谢宇峰,等. 我国玉米播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22,44(12):265-268.
[48]屈哲,余泳昌,李赫,等. 2BJYM-4型玉米大豆套播精量播种机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14,33(1):119-123.
[49]陈新昌,何玉静,史景钊,等. 2BJYM-4型大豆玉米复合式播种机的使用与改进意见[J]. 科技视界,2013(34):414.
[50]任領,张黎骅,丁国辉,等. 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设计与试验[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53(2):207-212,226.
[51]石晓旭,李波,刘建,等.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74-79.
[52]田旭,张春林,王帮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应用[J]. 农业机械,2022(8):59-61.
[53]姚彬. 雷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免耕精播机上市[J]. 农机市场,202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