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拓展模块教学实践探究
2023-07-10谢芳
谢芳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媒体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14-0099-03
1 背景
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是中职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44学时,其中基础模块108学时,拓展模块36学时,并建议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拓展内容。按照2021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拓展模块数字媒体创意中的新媒体制作与推广作为拓展内容。
2 教学整体设计
2.1 结合专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疫情常态化下,传统线下旅游项目受到冲击,“云旅游”应运而生。本项目针对旅游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云旅游”的专业能力需求进行了探究。围绕“云旅游”主流宣传展示渠道“微信生态圈”,构建了公众号推文制作、H5邀请函制作、短视频制作、模拟直播展示等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依托国家规划教材《信息技术》,结合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了两个与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拓展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其中本项目“畲族文化节”数字媒体制作以讲好畲族文化故事为主线,以成果“宣传推广畲族文化节”为导向,设计了6个综合学习任务,共计14学时。
2.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电子商务专业一年级学生。根据学习平台上的数据反馈,做出以下分析:
2.2.1 知识基础
在数字媒体素材获取、制作和畲族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班级平均成绩为70.3分。说明学生熟悉常见的线上素材获取方法,但对线下采集方式掌握不够,数字媒体作品内容比较简单,民族文化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在本项目中通过宣传畲族文化节的数字媒体制作任务,进行不同类型素材的采集、加工处理和集成制作,拓宽文化知识。
2.2.2 认知能力
经过前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图文编辑工具处理图文素材并分类,但在不同软件下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足。通过“畲族文化节”真实情境来锻炼计算思维,从而提高运用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导学案、项目任务书,对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计划和安排,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评价观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本项目的阶段性评价中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2.2.3 学习特点
学生对于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缺乏兴趣,但对新媒体学习热情高涨。在新媒体时代,他们习惯从短视频等媒介获取和传递信息,喜欢通过小组学习互助提升。
2.2.4 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学习能力,但是对作品的整体规划设计的能力不足。他们具有提升职业能力的诉求,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但缺少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信息能力。
2.3 基于成果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成果导向,确定本项目的教学目标为宣传推广畲族文化节。学生以新媒体人身份制作畲族文化主题的公众号推文、H5邀请函、短视频,在微信生态圈发布形成宣传闭环,并以直播展演形式进行汇报。逆向倒推,确定学生完成项目成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由此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2]。其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软件,进行不同类型数字媒体素材的采集、加工处理和集成制作。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综合学情和教学经验进行分析,预判本项目的教学难点为SVG动画制作、H5 交互设置以及视频分镜头的拼接规律。
2.4 多方协同,助力有效学习
2.4.1 BOPPPS 模型,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实施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包含导入、目标成果、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六个环节。相比传统授课流程,BOPPPS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反思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动力,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如图2所示。
2.4.2 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行业背景
对接旅游行业“云旅游”的实际场景,选择常见的微信宣传平台作为教学载体,并按照微信宣传窗口构成,将项目划分为公众号推文制作、H5邀请函制作、短视频制作和模拟直播展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地参观畲族文化馆,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掌握相关知识,提升技能。同时引入专业教师评价与第三方评价,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提前了解行业任务场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发挥积极作用。
2.4.3 运用信息平台及资源,有效助力教学实施
1)团队依托平台,有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时长、活动表现、小组讨论等数据,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学情,量化六维评价指标。依据指标评价体系,平台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分析报告和推送学习建议。
2)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微课、木疙瘩平台案例等丰富资源,为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保障,自制闯关游戏、动画、微课、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补充拓展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整体实施
3.1.1 教学路径,循序渐进
本项目中包含微信公众号图文制作、H5邀请函制作、短视频制作等6个综合学习任务,通过综合任务训练学生的技能,提升审美意识和信息素养,为展示项目成果“宣传推广畲族文化节”做好准备。任务实施中,学生课前通過微课学习和访谈等完成前测;课中从畲族起源、民俗、技艺、饮食、晚会、旅游引入,在制作数媒作品的过程中,选择判断素材、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问题;了解数字媒体作品设计的基本规范,掌握数媒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课后通过拓展任务,知识迁移应用。通过即时评价,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持续获得学习动力。
3.1.2 思政浸润,塑造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主线、三阶段、七元素”的课程思政体系。以讲好民族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主线,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习全过程:课前,在调研中体验畲族文化;课中,在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课后,在实践中主动传播民族文化,厚植家国情怀[3]。
3.1.3 考核评价,体现增值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项目考核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平台,构建多元化全过程评价体系。为了科学评价学习成效,课程设计了由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评价四部分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诊断性评价主要评价课前学生知识自学探究情况;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信息素养、教学活动参与的表现情况;结果性评价主要评价阶段性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了激励中下层学生更好达成学习目标,课程探索构建了增值评价体系,在满分100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增值赋分、职业素养增值赋分、劳动素养增值赋分三项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越级提升。
3.2 实施范例
以任务4 H5邀请函优化设计为例,灵活使用BOPPPS教学模型。
1)P1-前测,通过平台反馈课前学习数据,掌握学生学情;2)B-课程导入,通过展示课前作业,发现问题导入;3)O-明确目标,明确本课任务:优化邀请函;4)P2-任务实施,学生初步尝试制作,分享思路,再次修改作品;5)P3-展示评价,展示交流,发散思维;6)S-总结拓展,利用思维导图,总结课堂学习内容。课后,教师布置拓展任务,知识迁移,激励学生灵活应用。
4 学习效果
4.1 善思乐学,积极态度逐步养成
本项目有效解决了学生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缺乏兴趣的问题。在“畲族文化节”情境中,32位同学分组协作,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融入创意进行制作,顺利完成了“宣传推广畲族文化节”的任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和基础模块进行比较,学生在本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参与度提高了16%。
4.2 扎实训练,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行业规范扎实开展实操训练,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与基础模块对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有显著提升,其中学习时长从0.8小时增加了6.8小时,作业修改次数由0增长到了5。本项目实施完成后,技能目标达成度为90.5%,但在“H5交互设置”这个技能点,技能目标达成度仅为84.3%,尚有提升空间,如图3所示。
4.3 德才兼备,个人素养稳步提升
在数字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强调知识产权,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畲族文化节”宣传,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引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学会欣赏少数民族文化,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得以增强。
5 特色创新
5.1 创设任务载體,坚定文化自信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围绕“畲族文化节”创设任务,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4]。通过微信生态圈宣传“畲族文化”的任务,对少数民族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有效挖掘和准确表达,生动展现非遗技艺,传播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5]。
5.2 对接应用场景,从工具到项目
依据疫情常态化下旅游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云旅游”的专业能力需求与应用场景,设计畲族文化节真实活动项目,选择微信作为宣传载体,并按照微信推广渠道将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提升技能。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提前了解到旅游新业态下的媒体宣传方式及作品制作方法,对学生将来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 反思与改进
6.1 优化学习平台,完善课后反馈提质增效
问题1: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学习效果分析,学校开发了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基本能够完成课前、课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学情分析、成效分析等功能,形成六维分析图。但在课后学习环节中,平台的评价分析功能有待增加完善。
改进措施:拟对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思政教师及文化馆等多方成员,丰富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劳动教育的增值评价体系,采集学生课后参加线下活动的表现、专业素养等数据,解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难评测的问题。
6.2 结合专业方向,加强新形态教材开发
问题2:项目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多是根据单个任务知识点提供,教学资源连贯性有待提高,结构性不强。
改进措施:紧密结合新形态、新业态、新技术继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将原有纸质的平面化教材改革为数字教材。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学习。
7 结束语
通过“畲族文化节”数字媒体制作项目的完成,学生熟练掌握了“云旅游”场景中数字媒体作品制作方法,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捕捉行业动向,学习新技术,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备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