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与实施
2023-07-10万众
万众
教育部2022年印发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突出“创新”导向,更加强调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化和实践性,强调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在课程层面如何进行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在教师教学层面如何操作实施与建构评价?课程实施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之间如何实现无缝对接?这些问题仍困扰着不少管理者和教师。笔者以所在学校建构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探索跨学科学习课程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力求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
科学组织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在全面调研、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完善制度,形成校本课程研发建设实施方案,对整个课程项目进行了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与教师特长,结合本校资源和地域环境、社区资源,我们首先构建了以“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两大枝干的课程体系,其中,又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明确课程目标。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互相融合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内容。坚持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学生需求和身边资源中选取主题,开发文学典故、礼仪服饰、军事战争、遗址传说、中华美德等学习内容,形成课题研究课程群、项目式学习课程群以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群。
建设师资队伍,组织课程实施
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学校名特优教师、骨干教师参加的课程研发与实施队伍,聘请校外专家定期指导。建立“明确主题,两周一研”的校本教研机制,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创设真实情境实践,培养学科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和活动设计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科知识、方法与资源,供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对标学生发展,完善课程评价
学校细化评估维度,突出对知识技能、任务完成、创意思维、实践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参与态度、合作精神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多元评价,尤其重视过程表现和作品展示的评价依据,并利用信息技术记录过程性数据,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发挥评价的指导、反馈和调节功能。
以“在拼与贴中遇见汉服之美”为例,其内容设计及实施安排如下——
设计思路:九里中学位于汉文化发源地徐州,坐落在曾是楚汉相争古战场的九里山下,有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资源优势。学校立足统编教材、编写校本读物、丰富校园文化,探索建设了“楚风汉韵”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拼与贴中遇见汉服之美”属于此课程的一个分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汉代服饰之美,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服饰特点,并通过废纸剪贴等方式,让学生把心目中最美的汉服设计出来,拼贴出一个系列,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作品。
核心素养指向: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深度活动,引导学生探寻家门口的汉文化,感悟汉服的文化底蕴与特别之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融合各学科知识,渗透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实施条件:本主题活动需要带领学生参观徐州市博物馆。所需费用、安全保障都得到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活动安排:探、觅汉之文化—感知汉服之美—我为吾爱代言—在拼贴中穿越—汉服走进我生活。
课时安排:每周2课时一起上,共80分钟,外出参观时间约250分钟。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课时1:课程简介,了解学情,安排研学准备。
单元一:探、觅汉之文化
课时2—6:从学校出发,实地参观徐州博物馆。分组布置任务,学生研讨、记录、搜索资料,整理汉俑(舞俑、仪卫俑、兵马俑)的服饰特点。返校后,每人描写对汉俑服饰的大体印象。
单元二:感知汉服之美
课时7—8:小组活动,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等途径,了解、整理汉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服饰特点;重点深入了解汉朝服饰形制、特点、色彩、主要纹样,结合参观博物馆整理的资料,对汉服形成明确、直观且深刻的感受。
单元三:我为吾爱代言
课时9—10:每组根据之前查阅的大量资料,讨论并确定一个汉服主题,搜集一定量的汉服图片,制作“我为吾爱代言”PPT。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这组汉服的形制、特点、色彩、纹样,以及喜欢、搜集它们的理由。
單元四:在拼贴中穿越
课时11—12:学生提前收集大量旧杂志、旧报纸、各种广告彩页等,带到教室。每组选定一个汉服制式,小组研讨,如何使用剪、拼、贴的方式,呈现一件汉服作品手工拼贴图,展示、交流制作过程中的经验。
课时13—14:以小组为单位,定一个情境主题,根据情境主题手绘或勾勒草图,设计一个汉服作品系列。
课时15—16:小组合作,使用旧杂志、旧报纸、广告彩页等材料,对设计的系列主题进行再创造(剪、拼、贴),形成艺术作品,并配上设计理念与作品介绍。
单元五:汉服走进我生活
课时17—18:每个小组把作品进行整理装裱,在全校进行作品展览。
学习评价、成绩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以等第制方式呈现,并由过程性评价(90%)和总结性评价(10%)两部分构成。
过程性评价(90分)
第一单元(20分),评价要点为:能积极参与、主动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整理(5分);能认真完成小组分工的任务( 5分);能在小组中分享、汇总自己整理的资料(5分);能书写总结参观感受(5分)。
第二单元(20分),评价要点为:能自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汉服的资料(5分);能认真了解并整理汉服的主要形制与特点(5分);能够和组员分享资料(5分);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汉服的感受(5分)。
第三单元(25分),评价要点为:在小组中讨论并确定本组主题(5分);根据主题搜集相关汉服图片(5分);小组分工,做出本组代言PPT(5分);小组代表介绍本组主题汉服及特点(5分);根据小组分享内容写成一段话(5分)。
第四单元(25分),评价要点为:提交搜集大量多样的废旧杂志等备用(2分);小组研讨,定图片、如何剪拼贴呈现汉服作品图(5分);各组展示、交流制作中的经验(5分);使用手绘草图的方式设计一件汉服作品(5分);积极参与小组创作(3分);围绕小组作品,写出设计理念(5分)。
总结性评价(10分)
总结性评价要点分为作品和行为表现两部分。学生作品:汉服回归(6分);小组作品有设计感,有创意,能体现出传统经典与现代审美的结合(3分);能够合作布置“汉服回归”、展示活动(3分)。行为表现:能够大胆汇报本组汉服系列的展示作品(2分);能够主动宣传学校,宣传家乡的汉文化传统,以之为骄傲(2分)。
综上,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学习情境、依托实践活动,构建跨学科学习模式,使学习更具有体验性、合作性、互动性、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