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状况调查报告

2023-07-10任萍陈嘉慧梁意婷魏一李思蒙杨柳王泉泉

中华家教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任萍 陈嘉慧 梁意婷 魏一 李思蒙 杨柳 王泉泉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教育启蒙和毕生发展的基石,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随着未成年人保护需求的增加和家庭教育问题的凸显,家庭教育已不只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家事”,更是关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时代命运的“国事”。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出台了系列举措。2019年2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需要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并围绕家庭教育作出了新的部署;2022 年1 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肩负着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责任,对其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3 年1 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育人环节的重中之重。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要求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居家学习状态使许多家庭教育误区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导致各地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极为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未来成长指明方向,最大程度提升其主观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品质,进一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降低其心理风险;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使得亲子冲突等亲子问题凸显、亲子关系质量下降,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情绪问题。

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调查。本调研采取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120 个区、县,考察了家庭氛围、父母教养行为、父母期望等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影响,并依托调查工作面向家长宣传普及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改进父母的教养行为、增进亲子关系和提高沟通质量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同时也为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对2021 年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状况進行测查,以了解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和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建议和指导。

(二)调查对象

调查采取分层不等概率方式抽取样本,包括全国120 个区、县四年级、八年级中小学生,调查形式为纸笔测验。剔除无效作答数据后,共得到有效答卷69 665 份,四年级学生41 673 名(平均年龄为10.4 岁),八年级学生27 992 名(平均年龄为14.3 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教育主要从家庭氛围(父母冲突、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父母支持)和父母学业期望(父母施压、父母期望)三个角度进行测查。心理健康主要从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和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两个角度进行测查。

1. 父母冲突

父母冲突通过“父母之间发生很大冲突”单题进行测查。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题目选项分别为“未发生”“发生了,对我没有影响”“发生了,对我影响很小”“发生了,对我影响较大”“发生了,对我影响很大”。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冲突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2. 亲子关系

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亲子关系量表中的部分题目测查亲子关系,该量表共有6 个题目,包括亲子亲密度和亲子冲突两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亲子亲密度得分越高,表明亲子间亲密感越强;亲子冲突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亲子间冲突感越强。在本次调查的四年级样本中,亲子亲密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亲子冲突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八年级样本中,亲子亲密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亲子冲突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 父母不良教养行为

父母不良教养行为通过“骂我或打我”单题进行测查。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父母打骂孩子的频率越高,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的水平越高。

4. 父母支持

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幸福感问卷家庭支持分量表测查父母支持程度,该量表共包括8 个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对所有题目分数相加后求其平均数作为父母支持的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获得的父母支持越多。在本次调查的四年级样本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八年级样本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5. 父母施压

采用坎贝尔(Campbell)[1] 编制的父母影响清单(Inventory of Parental Influence,IPI) 学业压力分量表的部分题目评估儿童对父母所施加的学业方面压力的感知程度,该量表共包括9 个题目。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对所有题目分数相加后计算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施压越多。在本次调查的四年级、八年级样本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84。

6. 父母期望

父母期望通過“父母对我的期待太高”单选题进行测查。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题目选项分别为“未发生”“发生了,对我没有影响”“发生了,对我影响很小”“发生了,对我影响较大”“发生了,对我影响很大”。得分越高,代表父母期望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7. 心理弹性

采用自我弹性量表 (Ego-Resiliency Scale)[2]测查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共14 道题,如“我喜欢处理新的和不同寻常的状况”。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根据学生对14 道题的作答情况,计算平均分并对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划分。在本次调查的四年级样本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八年级样本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8. 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指学生不愉快的消极情绪状态或处于压力情境时主观体验到的紧张、忧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在本次调查中,情绪问题主要由抑郁倾向和焦虑两个指标合成。抑郁倾向采用临床上常用的筛查青少年抑郁的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3] 进行测查,PHQ-9 共包括9 道题,例如“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学生回答过去两周被每道题所描述的抑郁相关问题困扰的频率。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根据学生在9 道题上的作答情况,计算总分并对学生的抑郁倾向进行划分。焦虑状况采用广泛性焦虑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Screener,GAD-7) [4] 进行测查, 共7 道题, 例如“对各种事情担心太多”。学生回答过去两周被每道题所描述的焦虑相关问题困扰的频率。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根据学生对7 道题的作答情况,计算总分并对学生的焦虑程度进行划分。本次调查的四年级样本中,PHQ-9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GAD-7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八年级样本中,PHQ-9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GAD-7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二、家庭氛围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且时间最长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成长发展影响最持久的教育。作为教育网络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相关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和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两个方面考察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应对逆境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事件带来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心理弹性水平高、心理弹性水平中等和心理弹性水平低。此外,情绪问题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学生情绪问题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有情绪问题和无情绪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安全和保护的环境,支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复杂的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父母组成的子系统、亲子组成的子系统、子女组成的子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自身特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5] 本部分主要分析家庭氛围变量中父母冲突和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父母冲突对中小学生情绪问题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父母冲突指父母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因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6] 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往往也会卷入其中,身心受到影响。父母冲突水平高,子女担心父母关系的稳定性,自我认知评估更消极,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父母冲突的四年级学生比例为45.0%,其中认为父母冲突对自己存在影响(认为父母冲突的影响较小、较大、很大)的学生比例为36.6%;有父母冲突的八年级学生比例为61.2%,其中认为父母冲突对自己存在影响的学生比例为53.7%。

将父母冲突和学生情绪问题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认为父母冲突对自己影响越大的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也越高。其中,认为父母冲突的影响较小、较大、很大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2.0%、31.1% 和41.4%(見图1)。

认为父母冲突对自己影响越大的八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也越高。其中,认为父母冲突的影响较小、较大、很大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3.0%、32.5% 和48.6%(见图2)。

(二)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中小学生提升积极品质和防范情绪问题

亲子关系指社会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以共同生活为基础,经由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7] 亲子关系作为儿童从出生起建立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当前及未来的心理健康、学校表现和社会适应有重要作用。亲子亲密度和亲子冲突是反映亲子关系质量的两个基本维度。亲子亲密度作为亲子关系的一种积极特征,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学业动机、社交技能和社会情感适应能力的发展[8];而亲子冲突作为亲子关系的一种消极特征,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呈正相关。[9]

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学生亲子亲密度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亲子亲密度高、亲子亲密度中等和亲子亲密度低。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亲子亲密度高的比例分别为71.2%、42.4%,亲子亲密度中等的比例分别为21.8%、39.6%,亲子亲密度低的比例分别为7.0%、18.0%。

将亲子亲密度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亲子亲密度高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积极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四年级亲子亲密度高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8.5%,低于亲子亲密度低的学生38.9 个百分点;四年级亲子亲密度高的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77.8%,高于亲子亲密度低的学生45.6 个百分点(见图3)。

八年级亲子亲密度高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10.7%,低于亲子亲密度低的学生41.7 个百分点;八年级亲子亲密度高的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69.5%,高于亲子亲密度低的学生38.5 个百分点(见图4)。

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学生亲子冲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亲子冲突高、亲子冲突中等和亲子冲突低。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亲子冲突高的比例为4.9%,亲子冲突中等的比例为11.3%,亲子冲突低的比例为83.8%;八年级学生亲子冲突高的比例为5.8%,亲子冲突中等的比例为22.8%,亲子冲突低的比例为71.4%。

将亲子冲突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亲子冲突程度高的学生,积极心理状况相对较差、有情绪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四年级亲子冲突高的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69.7%;四年级亲子冲突高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36.3%,高于亲子冲突低的学生26.5 个百分点(见图5)。

八年级亲子冲突高的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42.5%,低于亲子冲突低的学生14.7 个百分点;八年级亲子冲突高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66.6%,高于亲子冲突低的学生52.3 个百分点(见图6)。

三、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引导儿童青少年接受外界的规范指导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儿童观会反映在其教养方式中,父母能够很好地履行对孩子的抚育职责,并给予及时的监管、指导和帮助,可以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反之,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诱发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产生,阻碍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本部分主要从父母不良教养行为和父母支持两方面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父母不良教养行为不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品质提升和情绪问题防范

教养行为是家庭中父母教育观的直接体现,在亲子互动中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对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发展具有长远的、不可逆的影响力。父母不良教养行为可能会促使子女形成不稳定的人格特征,阻碍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且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反应。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父母存在不良教养行为。父母有不良教养行为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54.6%,63.2%,其中有时、经常和总是被父母打骂的四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37.8%、8.4% 和8.4%,有时、经常和总是被父母打骂的八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49.5%、9.1% 和4.6%。

将父母不良教养行为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存在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的学生,积极心理状况相对较差,有情绪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总是被父母打骂、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四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分别为58.7%、52.5%,低于从不被父母打骂的学生17.0 个、23.2个百分点;总是被父母打骂、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48.4%、38.4%,高于从不被父母打骂的学生41.4 个、31.4个百分点(见图7)。

八年级学生父母不良教养行为频率越高,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越低,有情绪问题的比例越高。总是被父母打骂、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八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分别为42.9%、42.0%,低于从不被父母打骂的学生16.6 个、17.5 个百分点;总是被父母打骂、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八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65.0%、47.7%,高于从不被父母打骂的学生51.5 个、34.2 个百分点(见图8)

(二)父母支持有助于中小学生积极品质提升和情绪问题防范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当前我国父母除了传统的权威教育外,更多地采取开放的、支持的教育态度,引导子女的言行举止。父母支持指父母对子女提供的肯定、陪伴、情感和工具性等方面的支持,也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参与度。父母通过理解的、支持性的引导满足孩子的需求,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子女的良好品性。

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将父母支持划分为父母支持高、父母支持中等和父母支持低三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父母支持高的比例分别为50.7%、38.9%,父母支持中等的比例分别为39.9%、46.8%,父母支持低的比例分别为9.5%、14.4%。

将父母支持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支持高的学生,积极心理状况相对较好,有情绪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父母支持高的四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81.1%,高于父母支持低的学生32.5 个百分点;父母支持高的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7.2%,低于父母支持低的学生33.9 个百分点(见图9)。

父母支持高的八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68.8%,高于父母支持低的学生34.7 个百分点;父母支持高的八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11.5%,低于父母支持低的学生40.8 个百分点(见图10)。

四、父母学业期望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自古以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子女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是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等观念仍深刻地影响着父母,中国家长对子女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父母学业期望是父母认为子女在现实中能够真正达到的教育水平,既包括在短期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也包括对未来学业发展的长远期望,如接受高等教育。父母学业期望从本质上讲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发展的单方面期望和心愿,但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之下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过高的父母学业期望会导致父母对子女施加过度的学业压力,子女感到较大压力,也会增大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本部分主要从父母施压、父母期望两方面反映父母学业期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过多的父母施压对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品质和防范情绪问题具有消极作用

父母施压主要指父母对孩子学业方面施加的压力,父母强迫孩子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学习或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抱有过高的期望。[10] 父母带给孩子的学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父母施压高的比例分别为15.9%、21.2%,父母施压中等的比例分别为41.5%、54.6%,父母施压低的比例分别为42.6%、24.2%。

將父母施压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施压水平高的学生,积极心理状况相对较差、有情绪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父母施压水平高的四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65.0%,低于父母施压水平低的四年级学生11.6 个百分点,父母施压水平高的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39.4%,高于父母施压水平低的四年级学生35.5 个百分点(见图11)。

父母施压水平高的八年级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为49.6%,低于父母施压水平低的八年级学生14.0 个百分点,父母施压水平高的八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为45.2%,高于父母施压水平低的八年级学生35.4 个百分点(见图12)。

(二)过高的父母期望易引发中小学生情绪问题

父母期望指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考,对子女目前和未来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设想和预期。[11]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常常体现为制订较高的学业成绩目标、行为表现目标等。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父母期望决定了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程度以及提供支持性资源的数量。这种期望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爱与支持。父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但过高的父母期望则会产生反作用,导致学生产生“羞耻感、尴尬感和抑郁感”,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感到父母期望过高,八年级学生父母期望过高的比例相较于四年级更高。父母期望过高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62.3%、79.5%。过高的父母期望对四年级学生产生影响(影响较小、较大和很大)的比例为42.9%,对八年级学生产生影响的比例为67.6%。

将父母期望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认为父母期望过高对自己影响越高的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也越高。其中,认为父母期望过高的影响较大、很大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7.3% 和35.4%,高于父母期望正常的学生18.0 个和26.1 个百分点(见图13)。

认为父母期望过高对自己影响越高的八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也越高。其中,认为父母期望过高的影响较大、很大的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25.2% 和42.8%,高于父母期望正常的学生9.1 个和26.7 个百分点(见图14)。

五、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综合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累积效应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家庭中的风险因素也会严重威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累积风险模型,各种风险因素协同发生作用并通过叠加的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威胁更大。[12] 与经历较少家庭风险的个体相比,同时经历多重家庭风险的个体更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次调查考察了家庭风险因素的累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建议,更高效地为制定相关政策、指导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将上文提及的七种家庭因素(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亲子亲密度、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父母支持、父母施压、父母期望)进行二分编码,有风险记为1,无风险记为0,然后把所有风险因素得分相加得到累积风险指数,作为学生家庭累积风险的最终判定指标。

结果显示,近三成四年级学生和近四成八年级学生经历2 种及以上家庭风险。其中,23.8%的四年级学生经历1 种家庭风险,23.0% 的八年级学生经历1 种家庭风险;17.5% 的四年级学生经历2 种家庭风险,22.2% 的八年级学生经历2种家庭风险;7.7% 的四年级学生经历3 种家庭风险,9.4% 的八年级学生经历3 种家庭风险;3.2%的四年级学生经历4 种家庭风险,5.2% 的八年级学生经历4 种家庭风险;1.2% 的四年级学生经历5 种家庭风险,2.9% 的八年级学生经历5 种家庭风险(见图15)。

将家庭累积风险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累积风险越多,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比例越低,有情绪问题的比例越高。

家庭累积风险因素数量为3 ~ 5 种时,四年级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比例分别为96.4%、94.7%、89.2%;八年级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比例分别为97.2%、95.1%、92.3%(见图16)。

家庭累积风险因素数量为3 ~ 5 种时,四年级学生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42.6%、59.1%、68.4%;八年级学生具有情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43.9%、59.4%、71.6%(见图17)。

(二)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家庭教育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家庭风险因素的累积也会加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提质增效,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1.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石的作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更是关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课题。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回答好家庭教育的时代新命题。调查结果发现,不良的家庭氛围和父母不良教养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表现为较高比例的情绪问题和较差的积极心理品质。相比之下,父母支持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动态和行为变化,当发现孩子遇到困惑时,第一时间进行疏导,给予尊重和理解,给予关心、支持和引导。让孩子能够有效宣泄不良情绪,在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健康人格。此外,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冲突高、亲子冲突高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因此,父母不仅要意识到夫妻关系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积极建设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同时还要多陪伴子女,注重积极的亲子互动,加强家庭的情感纽带,发挥潜移默化的道德启蒙作用。

2. 塑造积极的家庭教育观,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和压力

父母是孩子心理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起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加之学业成绩在中国的重要性导致其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和压力。调查结果发现,过高的父母期望和过多的父母施压增加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因此,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保持合理的期望和压力水平。一方面,要引导父母改变自己“唯成绩论”的观念与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充分考虑孩子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家庭可以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给予孩子适当的期望和压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引导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主动询问孩子自我教育期望,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3.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发展的关键环境,不同家庭风险因素的累积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单一风险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家庭风险因素数量的增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随之表现出“梯度效应”,即每减少一个家庭风险因素都能够增加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学生比例和减少有情绪问题的学生比例。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减少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进行联动,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共同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服务全面育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全国性科学权威的公益性宣教平台,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向家长普及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以及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式。学校应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制度建设和运作机制,如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接待日等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学校应创新和丰富服务形式,如定期家访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校报设立专栏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或提出家庭教育问题等。

4. 持续开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指出要“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估等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测评估”。持续开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有助于科学、准确、及时“把脉”全国家庭教育的狀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家庭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支撑。因此,要形成动态监测网络机制:国家和省依托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全国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区县和学校要以心理健康的提升和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为衡量标准,对家庭教育支持和指导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全国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我国家庭教育水平,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