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及反思
2023-07-10谢甜
谢甜
摘 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和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现代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就学校如何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8.04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rn logistics has become a key emerging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so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has shown a new trend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demand
0 引 言
根据《中国物流金融市场监测》(China Financial Information)研究,到2026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将达到51.88万亿元人民币,各年物流金融市场容量预测如图1所示。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角色,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图2所示,从社会物流总额和GDP的增长率的关联性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物流相关企业数量约为22.4万家,相较2016年增长11.2%。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使很多毕业生很难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牟含(2023)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的迅速普及,各国对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变得非常关键[1]。牛文举等(2023)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体系、培养评估五个方面探讨了新人文教育方向下的新人文教育,以期为解决我国大学新人文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2]。程江云(2022)立足于“企业需要”的角度,从“中职物流业”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中职物流业的“人才需要”和“人才培养”,并就当前高校物流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若干对策[3]。程磊(2022)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4]。李建(2022)以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协同视角,构建了“培养目标整合、培养机制协同、培养质量过程化”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型,为推动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对接和发展,以及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5]。
1 概念界定
1.1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门新兴专业,是研究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思考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物流领域,以更好地实现物流系统的优化与集成,实现对物流系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优化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根据教育部对专业内涵的界定,物流管理的内涵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以运筹学等为工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货物在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中对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专业内涵是指专业培养目标所涵盖的主要内容。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及相关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并熟悉相关行业与领域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化工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如下:管理学原理、运输管理原理及实务、供应链管理及实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采购管理等。主要实践环节有: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方向)、运输方式选择(运输管理方向)、企业物流战略规划(供应链方向)、企业物流资源规划与配置(配送中心方向)、企业物流战略制定与实施(仓储管理方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方向)、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等。
1.2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指的是学校或企业以一定的社会需要为依据,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般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这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二是服务于物流业发展,这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三是服务于物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因此,学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物流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类型。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但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较晚,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较少。同时,各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如以上海商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院校将物流管理作为其特色专业建设;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财经院校将物流管理作为其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将物流管理作为其经济管理类特色专业建设;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院校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将物流管理作为其综合类特色专业建设;而以西安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则将物流管理作为其重点建设专业。虽然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各具特色,但都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没有从其学科体系出发,没有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其专业。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调查,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较少,多数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入的,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虽然通常都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流程和软件操作技术大多不太了解。另外,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教师是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少。
2.3 实践教学相对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实践条件直接相关。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条件差的情况。首先,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时,主要以参观为主,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在参加实习时,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而不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其次,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相对落后,大多数教师只会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书本以外的物流知识。比如,高校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场景与实践道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无法在学校学习到相应的录单、扫描等工作的操作,最终导致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
2.4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物流管理为主线,其他相关的学科作为辅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業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4.1 理论课程设置较多,实践环节过少
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应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4.2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其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课程体系杂乱无章、重复率较高。许多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多次合并与拆分,致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科设置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3 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方向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将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融合,培养具备一定物流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基于社会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从物流岗位群出发,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首先,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明确本地区物流产业结构中的各类岗位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培养目标;其次,结合物流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等,明确本专业培养方向。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水平,将其与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条件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有计划地进行目标培养。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从教师角度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从学校角度来说,一方面,应该注重引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学校应该积极与其他高校、企业等展开合作,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以此不断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以此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增加其实践经验。
3.3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托本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企业物流部门的相关人员,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对企业中物流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对本专业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確定教学内容、进行师资培训、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促进企业和职业教育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有利于共同培养人才,达到双赢的目标。
3.4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应注重把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重复建设。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应当顺应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协调,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等措施,保证课程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从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牟含.“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3):62-63.
[2] 牛文举,王晔.以新文科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167-169.
[3] 程江云.企业需求视角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4):173-176.
[4] 程磊.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24):93-94.
[5] 李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2,13(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