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海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07-10党祎楠张义童谣邱海东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海南特色

党祎楠 张义 童谣 邱海东

【摘 要】海南作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新试验田,在自贸港政策的支持下一直在致力于培养新型的设计人才。本文以海南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地域化创新为例,从教育模式与文化传承双方向出发,构建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新策略,探索如何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海南地方特色,为艺术人才的地域化培养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216—03

一、海南省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热土,在其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对标国际,致力于建设新型艺术新城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建设海南国际设计岛,同时海南省在2021年4月7日发布的《关于建设海南国际设计岛的建议》中突破性表明于“海南省国际设计岛”中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为重大难题,建设性提出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设计创新人才,聚集技术,作为本土行业基石。

政策的支持是“设计岛“建设的新章程,同时也推动海南发展的人才培养时代浪潮,从而映射海南省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输入。对于海南本土高校的艺术学科来说,当前海南省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培养的模式在高校中多数沿用包豪斯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艺术教育模式分为学术性人才及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培养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校企联合为主要培养模式。

二、地域文化推动下的海南环境设计人才发展优势

(一)基于海南传统民居多元建筑特色优势

与传统的内陆城市人口基数大、人均居住面积小不同,海南作为一座岛屿城市常住人口较少,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拥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为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大量可见的建筑文化案例。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海南的传统民居资源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琼北传统民居,以火山石、多进合院、南洋风格民居为主,适应海南的气候条件;二是琼中传统民居,以黎族船型屋、金字屋为主,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形式;三是琼南传统民居,以蛋家鱼排、崖州合院为主,受闽南迁移民居特色影响;四是琼西传统民居,以儋州客家围屋、军屯民居为主,是时代演变的产物;五是琼东传统民居,以蔡家宅最具代表性,作为“侨乡第一宅“是民宅的设计典范。这些具有海南当地特色的建筑遗产是设计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海南环境设计人才发展提供专业的文化资源,是可以有效利用和开发的重要宝藏。

(二)基于海南生态资源丰富景观环境优势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城市,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1823公里的海岸线、68个港湾,为其创造了天然的景观优势。旅游景区众多的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标志性景观设计是其极具特色的城市記忆点,也为环境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天然的学习实践场地。

以海南呀诺达旅游区地域性景观设计为例,遵循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手法,从景观的整体性、文脉、生态原则出发,在对海南呀诺达旅游区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借鉴、保留、象征以及隐喻”的表现手法;将黎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中,以黎族的大力神、鹿回头、船型屋等人文故事作为景观的渲染器,让海南地方特色文化以元素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通过历史文脉“活化“景观艺术设计;同时,充分利用基地的地形地貌与自然环境资源,以园林要素为载体,创作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景观。

三、当前海南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中专业性大于文化性

受到大环境趋势的影响,多数高校采用单一的教学体系,单一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会让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陷入“同质化“的危机。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客观事物,来自于具有形式特征的人造工具及其产品给人带来的便利感和舒适感,而现如今”同质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的审美陷入了固化的思维,比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已经成为艺术设计必备的教学模板,再者CAD、PS、3Dmax软件的产生为专业提供了快速的设计成图路径,虽然西式的结构主义和大数据时代的计算软件会为设计带来便捷的操作方法,但它同样会带走一些艺术无法固化的内涵。

环境设计在大时代的推动下逐渐朝着“盒子“设计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的艺术设计自古就是以文化内涵为支撑的。海南作为古老的少数民族城市,其环境设计、建筑设计都无法避免海南的地域文化,从南洋骑楼的中西合璧建筑的侨乡特色、到坡屋顶建筑都是中式美学的文脉传承。而目前高校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成果性、设计的时效性,对于地域文化的设计实践内涵不够深入,多数文化性设计”浮于表面“,将文化元素生搬硬套在设计上造成设计实践图纸漂亮,但水土不服。所以,当前海南高校环境环境设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更多的是软件操作的专业性大于设计本身的文化性。

(二)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缺乏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原因并未拥有自己的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尤其对于环境设计这类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来说,传统的美术教育、设计教育无法满足其教学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技巧和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忽略了对人文知识、文化特色的深入解读,同时学生也无法真正参与到设计实践当中,这造成了学生在实践与创新方面很难有突破。

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文化复兴的关注不断提高,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选择也多元化起来,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文化设计更受到市场欢迎,设计行业也迎来空前繁荣。但目前的教育培养的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对于实践课程的落实是浅显的,没有形成高质量、特色性、专业性的设计教学培养模式,所以地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实施。对旅游行业颇为发达的海南来说,海岛特色、南洋风情的设计在海南比比皆是,但海南的高校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创新海南特色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地域文化中所蕴涵的艺术设计教学元素,有效利用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把学生的设计落实到专业实践中从众多艺术风格中脱颖而出、不落俗套,是目前海南环境设计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

四、海南环境设计“创承“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分析

(一)“五有三专“的交叉人才教学体系

加强以“五有,三专”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为导向,遵循以产学研为主体的艺术设计特色,主动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相结合,提出新理论课程、新实践模式以及教师团队优化方案,实现培养全面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艺术学科教学模式方面的“五有”指的是:有全,完善美育人才培育体系,增强课程专业性;有思,思索人才培养模式舍去单列课程,达到课程连贯性;有行,针对艺术与专业课程交叉定位,遵循学科特色;有律,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性,辅助课程让步专业主体课程;有学,注意师资团隊进步性,达到课程培养创新发展力。学生方面要达到专业学习方面的“三专”,即:专业理论,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专业实践,项目实施落地性发展;专业创新,成果认知创造性践行,培养创新驱动力。最终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学科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新格局。

在此过程中,首先依托艺术学科多元发展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创新,促进大类人才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实际市场需求的了解;其次将艺术与美的灵活课堂传授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搭建多层次的教学平台与校外连接起来,让学生到海南岛的当地去感受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然后深入开发双导师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与艺术创作多方融合,激发文化创新与服务地方的热情和兴趣;最后建立艺术大类人才综合实践平台,助推教学艺术设计实践成果落地。

(二)“历史文脉“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人才的衡量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侧重,目前海南的高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数理论围绕西式的建筑构造、东方的建筑历史与海南地方特色相关的地域文化部分较少了解,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造成艺术设计理论人才缺乏实践与创新;同时单纯的理论授课方式让平面化的教学无法满足艺术熏陶的需求,而设计实践的环节是保障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在设计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历史文脉”的参与,让独特的地理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创承传统文化、创新艺术形式。

理论主导德邦教学设计中缺少可以畅想的艺术虚空间,因此在海南地域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充学生的地域文化体验活动,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艺术情景视域,使得学生从参与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灵感,感受地域文化的易趣之美,自发探索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例如,海南当地的黎族族歌舞服饰、王下乡的黎族风情、蛋家鱼排栅栏空间、苗族文化等多民族绚烂文化,或者海南黎族自治县拥有非常丰富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古遗迹、古民居、古村落、古镇等,都是艺术设计实践的素材来源,有助于学生的文化熏陶。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美在于发现,设计的美在于实践。

(三)“双导师”队伍的实践平台建设

日本设计很早就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实践性,突出“学—做—研”模式,强调实训培养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助的合作模式,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以师徒式为现行模式。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多的强调的是“教—学“,其中缺少的设计考察和设计实践环节才是提高学生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通常海南的高校在设计教学的实践中多采用”观察法”,为了打破现状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搭建“双轨制”教学平台,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承担平台的作用,开设艺术工作坊、设计活动场等活动场地,建设黎族特色服饰、工艺、建筑手法、文化故事的特色文化空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技艺与情感,更好的创造出具有文化脉络的特色设计。通过高校联络民间的地方性文化机构和拥有传统艺术技艺的匠人、艺术家,采用“双导师”的培养策略,将课堂搬到户外去,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获取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户外导师的加入弥补艺术设计教育在设计项目上的不足,更好的在强化技能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优劣势,因材施教。。同时,校内、校外要统筹考虑,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连贯、专业性等要求,发展规模不求大,而求精求专,发挥完整课程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的本该达到的效果,培育真正全方位艺术设计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综合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发展的新规律,根据海南本土的景观、建筑、文化、历史等影响艺术设计发展的多项客观因素,借助多学科交叉的手段,输出海南环境设计“创承“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让学生能够从文化的熏陶中感受”真实“的设计,落实”文化在设计中传承“的艺术策略。海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能够为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提供地域支持,加强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当前教学模式中的设计理论部分,还能够为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提供”情感“的支持。因此,要求高校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设计内涵的理解力,培养对传统文化具有创新、传承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为艺术设计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蕾,许先升,袁晓军.海南呀诺达旅游区地域性景观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13(4).

[2]潘海敬.凉山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思考[J].美与时代(上),2022(6).

[3]黄圣游,林立平.地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0).

[4]林道汛.基于自贸港建设背景的海南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2021(44).

★通讯作者:邱海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项目编号:RC2200002361)“新文科”思政育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成果论文;“2021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一北创助教项目(二期)”(课题编号:2021BCHO2002)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党祎楠(1998—),女,汉族,河南新安人,硕士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海南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星.云.海》
《花月夜》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中医的特色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完美的特色党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