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2023-07-10易丹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族性科学性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称为中国现当代民族声乐、中国唱法等。民族声乐学界当前在这个问题的界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摸索,确实在中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艺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声乐艺术,它是相对于西方的美声唱法而言,又是相对于中国戏曲、曲艺演唱艺术而言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科学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66—03

一、民族声乐艺术

(一)民族声乐

那么,什么是民族声乐艺术呢?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定义,主要包括中国民族民间的民歌演唱、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1]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歌曲为基础,吸取一些西洋演唱方法,结合中国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而形成的新型且独具一格的声乐艺术。

(二)民族声乐艺术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1.“新音乐运动”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开始萌芽

“新音乐运动”一般是指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音乐运动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的革命音乐运动。[2]

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进行了文艺整风运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们以延安为阵地,以“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坚持大众化的方向”为宗旨[2],在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如:《解放区的天》《绣金匾》《秋收》《嘎达梅林》。

以“鲁艺”为主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于1943在延安举行了新秧歌演出。其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歌剧《白毛女》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歌的音调,吸取了戏曲、曲艺的曲调极其发展手法,又借鉴了西方歌剧的一些经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新作品的出现也开始了对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尝试,创造出了一种“能够有机结合专业音乐创作,又扎根于中国戏曲、曲艺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全新的演唱方法。”[3] 这种新唱法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萌芽。

2.“土洋之争”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刚刚筹建中的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北京人艺”歌剧队分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笔谈、座谈,并展开了一场关于“土洋之争”的大讨论。 其实,是关于民族传统声乐演唱方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创新。 1957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声乐教学会议,提出了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的光荣任务。会议的成功召开,“土洋之争”最终形成共识:“新中国唱法应该紧密联系中国人民的生活,把中国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和外来进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一种能够充分表现新中国人民的情感,具有民族气派和地方色彩,并且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方法。”[4]这个共识可以说是第一次尝试界定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性质、范围和内容提高到了理论研究的高度。

3.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完善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启,国门大开。从此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在不断地迈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以沈湘教授、周小燕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为中国声乐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开始尝试西方声乐训练方法,形成了更科學、更系统化、更成熟、更具民族个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应该说这种尝试对于促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非常有意义,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比较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详情见表1。

二、科学性和民族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从上面的比较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发声方法的不断完善、声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特色与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并非并驾齐驱。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是不是说明了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借鉴“美声唱法”,而应该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础上,从而才能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呢?以科学的发声为前提,以混声为基础的探索实践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忽视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能看到其成功的一面,甚至将其视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唯一观点和方向那就非常片面了。

(一)原因初探

1.关于歌唱科学性应用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中国声乐界,关于民族声乐“科学化”的问题就倍受关注,一些人提出“美声唱法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唱法”的声乐观念,难道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唱法就不科学?声乐教育家王福增教授曾指出,“在京剧、梆子、川剧、粤剧、秦腔等等戏曲艺术中,很多著名的演员他们的发声方法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他们发声、吐字和共鸣腔的运用是与他们的发声器官(喉、舌、齿、牙、唇,及咽、颊)和共鸣通道(胸腔、喉强、咽腔)的配合也是恰到好处的,发声和表现既是系统和统一的,也是非常有艺术特色和感染力的。”[6]李凌曾在他的《音乐杂谈》里说到:“我国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原本就是一名山西梆子剧团的演员,她的演唱声音清亮、情感真挚、咬字清晰、行腔自如,极具特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7]她们的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可以说她们的成功就是民族声乐借鉴戏曲、曲艺精髓的最好说明。

2.社会因素

3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曾经是一档家喻户晓的节目,主办者首次把比赛分成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首次把“民族唱法”的概念引入到大家的面前。通过这个极具影响力的比赛,也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这个全国性的比赛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致使现在歌唱演员都按照大赛组委会设定的评分标准“按图索骥”,盲目模仿,无形中扼杀了演唱者自身的独特个性。

3.音乐作品创作的匮乏

中国的民歌创作从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非常活跃,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浏阳河》《洪湖水浪打浪》《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马儿啊,你慢些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等等。这些经典的旋律之所以能传唱至今,因为当时的作曲家们能够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去汲取营养,大力发扬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近年来,有许多作曲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歌曲创作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创作出来的作品,旋律平淡、手法雷同、形式单一,能反映多元化、多民族特色的歌曲越来越少了。

(二)民族特性

1.咬字、吐字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对语言特别重视,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姜家祥曾说道:“要从演唱中体现精神气质又必须用民族的传统习惯形式来表达,这就离不开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状态,民族审美标准。”“研究民族唱法离不开这些特性,尤其离不开本国的民族语言,因为歌唱语言是生活语言进一步的艺术加工。”[8]

中国的戏曲在演唱上就非常强调“字领腔行、腔随字走”。歌唱者一张口,首先遇到的就是字。每个字都有字头,字念的是否清晰、字念的有无感情、字念的是否有味道都取决于字头。而美声唱法在进行声音的基础训练时,主要是练习“a、e、i、o、u”五个元音,但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2.润腔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中特有的现象和特殊的标志。它可以通过技巧使演唱者能够演唱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美声唱法要求歌唱时必须严格按照曲谱歌唱,不允许增加或减少曲谱中的任何一个音,也不允许增加装饰音。但在中国传统唱法中这种现象必不可少,要想演唱得有滋有味、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就必须经过演唱者自己的润饰和加工。

3.戏曲行当

中国戏曲在演唱上不是划分声部,而是划分行当。这种行当的划分,与美声唱法中的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中音等声部的划分是完全不同的。南宋的南戏就有七个行当:生、旦、净、丑、外、末、贴。行当的划分是根据角色、年龄、性格、地位、表演、腔调等需要而定的。行当里又有细致分工,例如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又分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武旦。净又分正净、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丑又分文丑、武丑、等各个小行当中还有细致分工,就不一一说了。中国民族唱法学科声型分类原则上是按照风格、韵味、用嗓习惯、特殊技巧分类。声部划分的标志主要在于音域,而行当的划分主要在于音色。这也说明中国戏曲在行当的唱法上有独到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三)找寻出路

1.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兼顾技巧的科学性

當然,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与训练方法,与他们相比起来,我们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所以,也鞭策着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或戏曲、曲艺演唱的艺术工作者们,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促使我们去为建立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而奋斗。

2.民族声乐更要注重风格的民族性

在声乐艺术领域,“科学性”和“民族性”紧密相连,这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中一直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本身就具有符合歌唱语言和民族风格的科学性,我们还有区别于美声唱法的特殊的民族性,如民族传统的咬字、吐字、润腔、呼吸等。我们必须首先尊重这个规律,然后再吸纳国外与我们的民族唱法不同类型的唱法中的科学性。

我们要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一方面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还必须将立足点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戏曲、曲艺演唱艺术之上。继承民族声乐的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因为,中国人民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艺术要保有自己的民族性,而后才可能体现出其世界性。守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根本来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中国戏曲、曲艺演唱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科学的总结,使之更加完美和成熟,这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歌唱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缪天瑞.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李萍.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6(2).

[4]许讲真.民族声乐五十年的辉煌历程[J].中国音乐,2000(2).

[5]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6]李凌.音乐杂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7]姜家祥.民族唱法与探索[J].人民音乐,1979(7).

作者简介:易丹丹(197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

猜你喜欢

民族性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