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的精神文化传承
2023-07-10赵文瑞
【摘 要】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描绘了黄河沿岸济南华不注山与鹊山的秋景,表达了赵孟頫对其为官三载的济南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以画卷为载体,历经多年传承,逐渐成为黄河沿岸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能让我们以此为例发现更多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20—0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盛唐诗人李白对黄河的歌咏到新时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都将黄河视作哺育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赞美她、爱护她。星河斗转,四季交替,无论是岁岁安澜还是水患频发,汤汤大河也一直蜿蜒而下,孕育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从青藏高原向东,黄河一路汇聚无数涓涓细流,流经济南的西侧和北侧,从东营入海。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了黄河沿岸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不仅对文人山水画有所丰富,同时画作蕴含对济南热爱与依恋的情感也随时代更迭而更加深沉浓厚。经过多人收藏,这幅画卷存留的众多收藏者的题跋和印鉴体现出一种文化传承。由此,对赵孟頫及《鹊华秋色图》进行相关梳理,可以为系统研究黄河沿岸精神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典型案例,进一步弘扬黄河沿岸文化。
一、1292—1295:在济为官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文献记载,赵孟頫自幼聪明敏捷,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命令侍御史到江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之士时,就找到了他。据《元史·赵孟頫传》:“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年代可考的、时间最早的赵孟頫所作石刻为《鲜于光祖墓志》。“墓志铭中未记述刻石时间,但据文中赵孟頫「奉训大夫、兵部郎中」的官衔,可知志文大约书丹于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年)秋。”[1]而就是在“这一年,赵孟頫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被赞为「神仙中人」,遂仕于大都,时年三十四岁。”[2]
元世祖对才气横溢的赵孟頫很是欢喜,也很器重他。不同于赵孟頫南宋末年任真州司户参军后面临的宋亡且隐居不仕。在元朝得到重用的赵孟頫曾前后任职奉训大夫、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要等。
赵孟頫被朝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同年八月,他携妻子管道升到济南任所,开始了在济南任职三载的生活。《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记载了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在济南经历的一件事情。当时至元二十九年,总管缺人,赵孟頫独自负责。有个名叫元掀儿的不胜服役劳苦而逃走,其父找了假尸诬告元掀儿同伴谋害自己儿子,赵孟頫认为其中有隐情而不轻易判决,过几个月后元掀儿自己返回,人人赞叹孟頫料事如神。赵孟頫在任职期间勤勉政事,人们无不赞叹有加。戴表元《寄子昂济南》一诗写道:“户版自多无讼狱,儒冠相应有宾游。秋风鱼酒黄梁市,夜月笙歌画舫舟。”这是赵孟頫在济为官的真实刻画。整个社会在赵孟頫的治理下,邻里和睦、民风淳朴,还呈现出经济繁荣之象。
生活环境逐渐安定,一切井然有序,赵孟頫又将眼光投向了山水世界。三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济南城,除必要行程外,还流连于济南的湖光山色,创作出不少诗文碑画。“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一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生动地描绘了济南八景之一‘趵突腾空的胜貌,被镌刻在趵突泉畔的泺源堂两边朱红色的门楹上。”[3]济南的山水应该是给予赵孟頫很深的印象,不然他也不会创作出如此多优秀作品,定格济南的一山一水,为黄河沿岸济南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在与济南有关的作品中,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大家更为熟知的代表作。但这幅风格古雅俊秀的画作不是创作于他济南任期内,而是在赵孟頫离开济南后。“《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记载: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待事情一结束,赵孟頫立刻称病返回家乡,回到阔别已久的江南吴兴(今浙江湖州)。就在这段时期,年近半百的赵孟頫认识了久居吴兴的64岁济南诗人周密,为他创作了《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逝世于至治二年(1322年),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除了文集,他还留下了许多书迹,如《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等。但对在济为官三载的赵孟頫来说,《鹊华秋色图》在他心中是有独特地位的,其中或也表达了赵孟頫对自己为官三载的济南的深深怀念之情。
二、《鹊华秋色图》相关问题梳理
(一)创作背景
元贞元年(1295)秋,赵孟頫称病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在那里,他见到了文坛前辈周密,两人相谈甚欢,很快成为知己。
周密,字公谨,祖籍济南,曾祖周秘于北宋倾覆之际南渡。周密一生未回过故乡,但是故乡被异族占领、家园永远失去的心灵创伤,却一代传一代地痛。周密在《〈齐东野语〉叙》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周密一生以“齐人周密”“历山周密”“华不注山人”自称。
除舞文弄墨外,二人经常谈论济南的山水。然而,周密的故乡虽是济南,却因一直生长在吳兴,从未在山东居住,也不曾到过济南。不能亲眼见到家乡风景,让周密对故乡济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听了赵孟頫对济南生活的描述,周密觉得,没有亲自目睹济南是自己的一个憾事。于是,赵孟頫受好友之托,决定凭借自己的印象为他画出济南的山水。由此,传世佳作《鹊华秋色图》就诞生了。
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着清晰的记载,见于画面上半部中间靠左的空白地方。画者赵孟頫在画中题款:“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董其昌的友人陈继儒也熟知这幅画,他在《妮古录》中写道:“《鹊华秋色图》,赵子昂为周公瑾作。山头皆着青绿。”同样明确点出了赵孟頫是为周密作画的。
(二)画迹内容
《鹊华秋色图》描绘了华不注山和鹊山的秋景。华不注山与鹊山位于济南市郊的东北部,属于山东历城的北端,风景秀美。“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如此寫到:‘虎牙桀立,孤峰特戾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电黛。而据史书《左传》所述,春秋时期这里是军队交锋的战场,齐、晋两国于公元前589年曾经在这里有过大战,齐军战败,晋军绕着华不注山追击齐军跑了三圈。”[4]总之,华不注山和鹊山很早就开始承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唐代“诗仙”李白有一个专门写山水大川的集子,其中第二十首就是描写华不注山,他写道:“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读罢此诗的文人墨客们曾竞相攀登此山,想要目睹此景,并各自对此山留下了自己的佳作,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山川之美。曾巩一句“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描述了山峻拔孤高的一面;许邦才的“飓紫芙蓉第一枝,层层吞吐弄奇姿。斜阳倒影明湖处,还似当年二匝时”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意境;赵孟頫也曾以“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再现山色之秀。华不注山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同样的,在书画领域也是一个独特的创作对象,而就这一点来说,赵孟頫功不可没。
《鹊华秋色图》的画卷上,鹊山与华不注山双峰对峙,鹊山的沉稳、华不注山的挺拔无不跃然纸上。两山之间的景物点缀其中、错落有致。细看构图,整个画面分为三部分:最右一段是以华不注山为主,山尖高耸,颇有气势;中间部分为近景,以一大片树林为主,背景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最左边的第三部分为鹊山,此山较华不注小一点,好像不及华不注重要。
其实早期中国画只有很少的能有确切的地点可考,但《鹊华秋色图》就是其中一幅。据《山东通志》,鹊山在济南城北大约二十里,华不注山在城东北约十五里。又据“王士禛《香祖笔记》载,赵孟頫任职济南时,曾在北洛口以东筑有别墅,墅中有泉,后人称之为洗砚泉,泉流为溪,名砚溪。别墅正对鹊华二山,景致天然而有奇趣。”[5]可见在济南为官三载,赵孟頫对两山景物非常熟悉,离开济南后也能成竹于胸,画得惟妙惟肖。另外,赵孟頫所画的湖泽景色实为黄河旧河床的一部分。元时,黄河经开封后,继续南流,绕过山东半岛,从江苏北部入海,但在1192年以前,则北向流入山东半岛,经鹊华二山之间。
因饱含赵孟頫个人深沉的情感,加之他高超的绘画技艺,这幅画被认为是古代描绘济南山川最成功的杰作。
(三)印迹题款
《鹊华秋色图》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有最丰富印章和题跋的画作,光是乾隆皇帝就在主要空白处布满了御玺和跋。“对于只注重画中质素的美学家,这种遍盖印章和满题画跋的趣味颇为掩盖了这件作品本身的精粹。然而美术史家则只注重与这幅画有关的各种资料,对他们来说,这些印章和序跋,在提供历史方面,大有作用”[6]
乾隆皇帝在《鹊华秋色图》上的跋,不仅显示出他对画作的重视,还留给历史一段有趣的插曲。乾隆帝1748年目观鹊华二山后,命飞骑取来画卷,然后对比画迹与眼前实景的事情。就这样,他发现了一个错误,即赵孟頫在自题中谓鹊山在华不注以东,而这与实际是相反的。他在卷尾指出这一点,并屡次在后续的题跋中提及两者的方位问题。“……但吴兴自记云东为鹊山,今考志乘,参以目睹,知其在华西,岂一时笔误欤?故书近作鹊华二诗各于其山之侧,并识于此云。”
这一问题最初有学者提及,但未有人深究。比较正式探讨这一问题的要数彭峰,他认为是视角转变和文人身份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7]之后,王谨霞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细致分析,并得出结论:赵孟頫在题跋中造成鹊山与华不注山东西不分的情况确实有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的,以此是为了向周密暗示自己并未完全顺从元朝的统治,不会依照正统的对于南面为君、北面为臣的概念来写实创作,至于察觉这一偏差可能需要观者既有现场查探的经历和细细浏览画作的水平,但各时代收藏家都不具备此条件。[8]
根据印章和题跋来看,其他重要收藏家如董其昌、纳兰性德和梁清标等虽没有对两山方位问题提出过疑问,但他们从艺术成就和绘画技法等方面的欣赏同样为我们感知山水文化精神赋予了指导意义。
总之,如今,《鹊华秋色图》已成为一件珍品,不论是在艺术世界领域,还是在文化界,它都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而熠熠发光。当代的观赏者从中不仅能鉴赏出作者高超的美术技艺,同样也能感悟出黄河沿岸文化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三、黄河沿岸文化精神的传承及意义
《鹊华秋色图》反映了黄河流域内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的秋景,表现了赵孟頫对其为官三载的济南的深深眷恋之情。更为重要的是,《鹊华秋色图》是不可多见的古代描述济南山水的出色作品,历经多年传承,它也已成为黄河沿岸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在黄河沿岸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为典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更多黄河文化遗产,推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以黄河文化铸就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戴立强.《鲜于府君墓志铭》与鲜于枢生年[J].文物季刊,1999(1).
[2]王祎.元碑不出吴兴外 赵孟頫书碑浅说[J].紫禁城,2017(8).
[3]佚名.赵孟頫与《鹊华秋色图》[J].机构与行政,2021(10).
[4]马宁.赵孟頫代表作《鹊华秋色图》艺术赏析[J].短篇小说,2014.
[5]仝晰纲,岳公利,主编.齐鲁掌故[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
[6]李铸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J].新美术,1989(1).
[7]彭锋.东西与左右:赵孟頫为什么会犯方位错误[J].读书,2020(4).
[8]王谨霞.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方位问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3).
作者简介:赵文瑞(199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