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要坚持十大服务方向
2023-07-10刘闻
刘闻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意在破除要素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系统谋划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服务方向,不断增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产权行业力量。
一、坚持服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相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少了“配置”二字,更能凸显“市场化”的改革逻辑,更有利于推进建设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分析深入我国新发展阶段和特征、进一步深入认识我国高质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的重要判断,有利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要素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更为高级的市场形态,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推动生产要素在质量与效能上朝着更高水平的领域流动,有助于破除低效甚至无效产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服务等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要素市场化态势依然存在着市场分割的情况,比如城乡要素市场、不同要素市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之间,明显迟缓于商品、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化水平。生产要素受到行政权力、市场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要素价格多轨现象依然存在,例如银行评级、身份差异等因素就直接影响着融资成本的高低。再加之要素垄断、要素市场治理能力有待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急需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入手,在各要素流转之间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关键在于是否能打通要素和资源市场,形成全要素交易“一张网”的格局。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权益资源要素配置市場体系,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要素和资源流通以产权形式开展交易,资源与产权交易及服务对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已运行三十五年,各产权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线下到线上,交易市场业态也伴随着政策走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因素而不断演变。
近年来,我国产权交易机构在全要素交易上不断有许多创新举措。例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在大力探索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金融化;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积极促进产权交易市场与证券市场融合发展,促进非标与标准化资本市场有效对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创建3D可视化交易场所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投资并控股了全国第二家大数据交易所等等。全国产权机构的创新举措标志着全要素交易的方向正在加速推进,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正在发展成为涵盖股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金融资产、数据资产、自然资源、农村产权以及公共资源等交易品种的全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规模效应的形成以及全要素交易的推进,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管理等方式的优化,降低要素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并拓展交易主体之间的链接深度和广度,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中,更好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对推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来说,无疑是产权交易市场重要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路径。
二、坚持服务国资国企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上讲,改革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未来国家的竞争,体现在企业之间产业体系、产业链的竞争。加快升级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十年,国有企业发生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正是用好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招。央企先后完成27组49家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从116家调整至98家,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有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企业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地方国企引入社会资本超7000亿元。2022年,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5511亿元,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完成各类国有资产交易金额6079亿元,平均增值率为10.87%。产权交易市场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中,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开展跨企业、跨央地之间的重组整合,促进国有企业混改、企业出清和破产重组,对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而言,起到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例如,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多年来累计完成国有产权交易金额4644亿元,为国企增值558亿元;完成国企混改项目交易金额2071亿元、企业并购交易金额1500亿元、企业增资额723亿元。党的二十大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领域,将放在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上,以此提高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产权交易市场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专业化整合上积极作为,高效服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必将进一步推动产权交易机构增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的市场空间。同时,新赛道上也对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坚持服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是与证券市场并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以非标准化交易为主要特征。作为非标资本市场的产权资本市场,涵盖了资产股权类、金融资产类、自然资源类、环境权益类和招标采购类五大业务类型。通过与以标准化交易为特征的证券市场高效联通,共同构建起为市场主体服务的主通道。
近年来,产权交易机构运用非标资产交易的平台优势,在服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中,已逐渐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平台枢纽。2021年,全国产权行业交易额已突破20万亿,2022年达到22.5万亿,中央和地方国企仅服务融资就超过了7600亿元。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与证券等标准化资本市场一道,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例如,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在上海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环境中,在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产权交易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效融合。在广东,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和深圳、广州交易集团等产权交易机构,在全省产权、股权、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的整合中,正逐步打造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以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融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广东展现一派勃发的景象。如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通过打造产融服务平台,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通过产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为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直接融资等一揽子服务,提高非标市场的融资规模和流动水平,为实体经济累计直接融资6009亿元,金融资产交易量6.88万亿元,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拓展了市场主体利用资本市场融資的渠道,进一步提高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四、坚持服务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随着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占比也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权益等权益要素交易服务,有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现代经济体系构建中促进必要的技术权益要素流动。
总体来看,一方面当前的技术交易市场交易热度较高,另一方面,交易规模还比较小且较为分散,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77.25万项,成交金额4.77万亿元。但是,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实际转化率还不到3%,更为靠近市场的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率也不到40%。而且,知识产权交易的数字化和标准模式统一水平还有待提高,安全保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产权行业投身技术要素交易市场,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市场体系上看,我国已形成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交易市场四十多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长沙、成都、合肥、南宁等各大城市。由产权交易机构主导的技术交易机构有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旗下的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旗下子公司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牵头打造的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金融和科技创新服务,推出全国首个基于知识产权交易场景的质押融资产品“中银广知贷”,并立足粤港澳知识产权要素集聚优势,致力升级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创新型知识产权交易流转枢纽。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主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也正在整合市场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九城市科创要素融通交流。这些实践为加快建设成为资源要素交易市场行业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创新性行业领军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
五、坚持服务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这从根本上指明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方向。建设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碳排放权、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机制,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
随着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自然资源类与环境权类业务快速增长,已形成了资源要素市场化流转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发布的《2021年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统计分析报告》显示,自然资源类业务类型主要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矿业权出让、国有林权交易、水权交易、农村自然资源交易等类型,全年交易额为7482亿元;环境权类业务类型主要为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再生资源交易等类型,全年交易额为229亿元。
当前,各地自然资源类及环境权类业务同比增长幅度较快,交易趋势向好,这一趋势利好产权交易市场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发挥。另外,林权交易逐渐规模化也成为未来绿色资源交易市场的一个新增长点。近年来,已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在内的19个省份及自治区发布林业资源相关政策措施,各地林业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地产权交易平台聚集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正通过市场化配置手段,吸引各地投资者参与林业产权线上线下交易。因此,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资源要素手段,大力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助于开启中国特色林业交易新篇章。
六、坚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支撑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黄金”“石油”。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大趋势下,数据要素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在软件建设上有着重要的支撑、引领和保障作用。然而,在我国数据市场的建设中,存在着数据交易模式不完善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要素定价标准缺失、数据要素开放共享不足等方面。例如,北京、上海等大数据交易机构,无论是在登记、确权,还是在清算和支付等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在数据要素的流通环节,地域发展上存在着东强西弱的现状,全国首家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重组,便反映了数据交易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能有效利用产权制度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有序流转,有效激活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据市场规模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如何从监管制度、共享模式和价值标准上促进数据要素的场内交易,一定程度上影响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效果。对于产权交易行业而言,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易市场和平台,在各个环节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据交易和流通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走在前列,在他们的交易生态中,早已探索了中介、经纪商等模式。比如,Twitter、Acxiom、Sermo 和Inrix等公司已在整个美国的数据交易生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引导和培育数据交易主体的活跃度,还在全国乃至国外市场促进了数据要素的流通。我国数据市场规模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势在必然。如果能在数据要素方面,利用好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资源和特色,在公共资源方面的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上发力,积极培育构建数据流通交易市场体系,促进数据交易规范化、市场化,营造好数据要素交易生态,推动数据交易市场依法合规发展,势必能在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上,充分发挥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新作用,培育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我国产权交易行业也积极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步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为我国数据要素交易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至于哪种模式更能适应监管、市场和服务的最佳状态,也许还有一段路要继续探索。
七、坚持服务军地要素资源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随着军品迭代更新和军费支出逐年上升,进一步加大了新材料、新技术交易的趋势,促进军地要素资源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不仅在机构设置上决定设立各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还在政策落实上逐步提出了“民参军”“军转民”的融合发展理念。统计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军民品产值比值稳定在3:7,高技术产业占民品比重逐年提升到50%。“十三五”期间,军费支出以不低于6%的增速逐年增加,从而使得军品市场越来越大。2021年7月,苏州成立了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作为第一个区域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国防科工局及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该中心承担了长三角地区军转民、民参军、资源共享、民力军用四方面职责,形成总规模50亿元的转化基金,截至2023年1月,共推动112个项目落地江苏。再如,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所属的中创融平台,积极参与配合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已建成了广东省军地先进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注册成立了广东省中创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综合咨询服务、军地供需对接、惠军服务保障等八大项服务,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双向转化。
八、坚持服务城乡要素流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城乡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因素。如何盘活农村集体产权、耕地等各种“三农”要素,促进通过城乡要素市场改革,是要素交易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从2008年,国内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所——成都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开始,我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就很活跃,例如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在2022年就突破了2000亿元。截至2022年底,广西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项目累计成交超过2万宗。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和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中心城市发展要素在聚集的同时,需注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地,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以县域城镇化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乡要素中人、财、物的流动,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城乡要素流动中,要积极推进城乡高素质劳动力要素、城乡生产资本要素、城乡生态资本、高质量产品等要素的流动,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打造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城乡要素交易平台,将有利于促进优质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金融、双新双创、休闲旅游和乡村振兴流量的全要素资源对接,形成“一二三全产业链”的城乡要素流动格局。
九、坚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从推进全國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整合步骤来看,首先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从而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区域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本质上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在区域之间、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可以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特别是非标资本市场交易品种、交易形态、模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广泛性的优势。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辐射面较广的一些区域,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等区域积极开展以股权、市场协同发展为主要方式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对要素交易市场“一张网”的探索。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地域限制和时空界限得以突破,极有可能形成南北呼应、东西贯通、辐射面广、配置高效的区域产权要素市场群,并将这种市场群向黑龙江、海南等其他市场延伸。
十、坚持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对大力提升全球资源要素具有强大吸引力,并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从而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如何更好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直接关系是否能够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一直以来,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在助推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帮助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稳步带动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有效促进了各类产权流转、资本流动、资金融通,大力服务于各类要素流转、资源配置、企业融资等市场化需求。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未来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国家,产权交易机构在跨境金融交易、跨国并购以及一些非标交易业务的国际化运营中,要积极探索跨境资产交易、金融资产交易、供应链服务以及跨境要素交易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模式将会产生一系列与产权交易市场有关的业务链条,进一步提升产权要素交易市场全球配置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国形成以制度型为核心的高水平开放体系。
(作者为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