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资监管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
2023-07-07杨琦
杨琦
摘 要 从国资监管角度看,绩效评价是引导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补齐管理弱项短板、提升资本管理水平、强化资本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回顾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导向、评价重点与实际执行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依照国有企业运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分类评价及指标体系优化建议,以保障评价内容与国资监管体系及重点监督内容有机衔接,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关键词 国资监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DOI: 10.19840/j.cnki.FA.2023.03.005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已成为企业监管的有效手段,是衡量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国资监管企业改革和绩效评价不断推进和演变。从国资监管角度上看,绩效评价是引导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补齐管理弱项短板、提升资本管理水平、强化资本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绩效相关概念分析
从理论角度上看,绩效概念包含了财务绩效、管理绩效和全员绩效等方面。财务绩效主要指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为最终经营业绩做出的贡献;管理绩效一般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全员绩效主要运用目标管理的思路将战略目标和相关责任分解至各个岗位,通过帮助和激励员工提升个体绩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过程。
从国资监管角度看,绩效评价是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行业对标等方法,對国有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二)国资监管企业绩效评价发展历程
1. 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早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考核评价以实物量为主,评价体系重实物而非财务。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3年间,市场经济元素逐渐增加,国有企业考核开始向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倾斜。
2. 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时期
199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为我国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框架,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的引入和增加,客观评价了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经营实力,引导企业从追求产值和高投入转向增强资本保全意识[1]。
1995年,财政部印发《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惯例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十项指标[2]。
3. 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时期
1999年,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原国家计委联合印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是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重大里程碑变革,国内首次实现了评价管理的制度化。该评价体系从传统财务绩效的四个维度,设置了以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32项指标。2002年,有关部门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修订,精简指标,促使国有企业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结合,发挥出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的实际价值,评价内容更为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多样,评价手段更为先进[3]。
2006年,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四个维度共22个指标进行评价,指标涵盖范围广,通用性及可比性强,指标标准值为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绩效评价提供了权威对标标准。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2011年,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并逐步完善,如图1所示。
二、新形势下对国资监管企业绩效评价管理的新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对评价导向与重点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技术创新、业务发展以及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加强调投入(能力)、经营(效率)与产出(效果)全环节的发展质量。在评价维度上,需对业绩回报、资产运营、风险防控和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上,应适当减少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类指标,增加发展能效、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4]。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考核评价体系
该方案明确提出,要统筹管资本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国际对标、行业对标,动态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强调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加强企业统计监测与分析,有效发挥其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面评价诊断和对标引导作用。
(三)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对提升绩效评价质效提出更高要求
该行动强调国有企业需要聚焦效益效率核心指标开展价值创造,不断夯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明确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效率效益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打造科学全面的效率效益指标体系,并深入分析影响指标水平的驱动因素,确保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率明显提高。
(四)绩效评价体系需根据国资委考核指标及时进行联动调整
近年来,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国资委探索建立了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自2020年起,先后形成了“两利三率”“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2023年开始试行“一利五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资国企考核指标新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强化绩效评价与业绩考核的联动[5]。
三、现行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现行指标体系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现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从国资监管角度出发,采用传统财务管理框架设计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协助出资人开展中央企业经营状况综合评价工作。但随着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有的指标体系也暴露出局限性。
1.指标设计关注基础性与普适性,未针对不同类型中央企业进行差异评价和精准引导
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以基础财务指标为主,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管理目标的企业。伴随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15〕112号)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要求绩效评价体系结合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定位分类开展评价,并针对公益类、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设置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国发〔2018〕23号)提出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行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并实施绩效评价。除考虑企业特色外,还要重视对企业盈利目标与国有资产安全性的评价,这些方面均需要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响应[6]。
2.指标设计聚焦盈利性,未充分反映国有企业管资本与高质量发展要求
从各维度权重来看,传统财务管理框架以实现盈利为首要目标,资产质量、偿债能力与增长性是盈利基础上的保障性目标。《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等文件要求,中央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体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满足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目标要求。企业高质量发展界定了新时代企业追求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以及塑造卓越的企业持续成长和持续价值创造素质能力的发展目标及发展范式。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纳入近期国资委关注的重点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需依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优化绩效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指标引导作用。
3.以当期财务指标为主,评价系统性、全局性、完整性有待提高
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兼顾管理过程与业绩表现。现有指标以短期财务绩效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明显不足,比如人力、物力、信息化水平、发展质量、能耗水平和管理软实力。考虑绩效评价对企业的行为具有引导激励作用,过分关注任职当期财务绩效指标的提升,易引发国有企业经营者一定的投机行为,以损害企业长期绩效的成长来换取暂时优秀的绩效表现。
4.个别维度的指标无法全方位表征该维度业务活动情况,部分指标存在重复计算,信息冗叠干扰整体评价
从具体维度来看,资产质量状况不完全等同于资产运营状况,但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评价资产质量状况的基本指标均是对资产运营状况的评价;经营增长维度的“总资产增长率”并不完全反映企业经营增长状况等。
(二)评价指标优化建议
1.指标体系差异构建
借鉴财政部对中央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政策,统筹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相关指标与中央企业绩效评价办法规定,融合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要求,应基于企业功能分类,通过调整通用指标权重、优选特色指标,差异化构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与公益类企业不同指标体系,调整解决现行办法应用一套指标体系评价所有中央企业的不足。
2.通用指标维度扩展
通过对传统财务绩效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四个维度现有指标的精简和优化,延伸和扩展评价维度的内涵。如将盈利能力扩展为业绩回报,选取体现国有资本获利性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和体现经营业绩变现能力的“营业现金比率”等指标,将评价理念从关注传统经济利润转向注重经营质效;将资产质量扩展为资产运营,选取体现资产周转速率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反映资产结构的“两金占流动资产比率”等指标,引导企业提高资本产出效率和要素生产率,将评价视角从关注资产变现过程转向关注企业整体投入产出效能;将债务风险扩展为风险防控,选取“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风险监控指标,契合新时代国资监管企业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要求,综合反映企业的债务风险状况和资本安全水平;将经营增长扩展为持续发展,选取近年来国资监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关注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体现价值创造能力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突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从单纯注重物质、资金、人力等要素量的投入转变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管理变革对经济发展质的影响,综合评价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3.特色指标补充引入
在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优化的基础上,也可根据企业类型适当补充引入反映国资监管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非财务指标。如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可引入世界排名、股权多元化水平等指标,促进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可引入社会责任排名、主要产品自给率等指标,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研究等方面的评价;对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可引入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重点评价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为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意识到绩效评价的实际作用与内涵,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管理的作用;从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提升绩效评价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契合度,更为科学地设置评价指标、合理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依照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和行业划分有效开展绩效评价,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AFA
参考文献
[1]张利.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企业研究,2011(12):43-44.
[2]柳学信,苗宁柠.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40年的回顾与展望[J].會计之友,2018(24):154-159.
[3]周春鲜. 国有企业评价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研究,2021(2):133-134.
[4]许巧男. 高质量发展下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改革探究[J].财经界,2023(1):45-47.
[5]袁野. 优化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 推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J].国资报告,2023(01):11-16.
[6]朱枫. 关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7.
(编辑: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