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金匠肖像:王克震的艺术及心路描绘

2023-07-07邬烈炎

关键词:工作坊金属艺术

邬烈炎

1

1401 年,23 岁的金匠洛伦佐·吉贝尔蒂,在佛罗伦萨洗礼堂的竞标中,战胜了建造对面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巨匠布鲁涅列斯基,拿下洗礼堂东面的一对青铜门。他花了27 年的时间,完成了包括10 块浮雕在内的大门,以绘画性透视及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表现出完美的画面,被米开朗琪罗赞赏是“天堂之门”,是旷世杰作,影响深远。

2

20 世纪60 年代,考古工作者从明代定陵出土了我国迄今唯一的一件纯黄金皇冠,是400 多年前的明神宗所佩戴。令人感叹的是,它用518 根直径仅仅0.2 毫米的极细金丝编织而成,上面又焊接有8400 片龙鳞,大概这是对“巧夺天工”这句成语的最好注释了。

3

当我们看完博物馆里的皇冠,走过“天堂之门”,又在世界顶级的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眼前一亮,看到另一件作品,它竟是出自王克震之手的《米器》。这是用3000 颗稻米似的银粒,焊黏而成的一只碗。这种令一每个人都能产生认同感的题材与形态,让这件银器具有了一种普世性的艺术价值,当看到高贵的白银做出了同样高贵的米粒时,应该为作品的创意和智慧叫绝。华夏先民种植大米的历史,从河姆渡算起已有7000 年之久,它与金属工艺几乎同时诞生,而同一地块中出土的、与之同龄的漆碗,也是作品的灵感之一。它们在王克震的手中呼应相约,寻觅着对方。“米器的创作是一次将物质本体解构,通过双手与材料之间的对话,重新建构起一种米和碗之间内部物性的关系”,从而将作品隐匿的文化性格,展现出一种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最终产生愉悦而惊喜的视觉感染力。艺术家将银粒锉磨成米粒,又一粒粒的焊接为碗,这种在大量时间与动作重复之中的手工劳动,与农人的辛劳耕作似有异曲同工之感,也将“役物”重构为“物役”。作品又回应了法国哲人雅克·马利坦所说:“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米器》从人与物的最原始关联出发,而又有人的双手捧合之感的碗之造型,隐喻了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自然奉给的尊崇,以画外音进行着动听的叙事旁白。

图1 艺术家王克震

图2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出的《米器》

图3 2023当代首饰展Through the Garden Gate展览现场

4

王克震在本科阶段学的是装饰艺术专业,记得那时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神奇地画出了一幅描绘一条咸鱼干的超写实水粉画作业,在江苏省水彩画展中获得银奖,并且成为那一时期常常被印刷、展览而给师生留下颇深印象的示范级作品。

毕业之后不久,王克震华丽转身去了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转专业学习金属工艺,在工作室中掌握了一整套银器、首饰及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技术,那是一个既需要高度创意能力,又对手工制作掌握材料性能要求颇高的专业方向。两年之后,他回来时拿出了几件我们从未见过的新作品,它们的类型似器皿又像是雕塑,抑或是某种微装置的效果,在高超的手工技巧中又分明闪烁着当代艺术的气息,而银质材料的肌理又流溢出高雅典丽的性格。

5

金有六齐,是说合金在不同配比中形成特性异同,金属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单一存在,而人类却一直以来以追寻纯粹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于是就有了炼金工艺。王克震说,艺术家着迷于金属这种多元化的不确定性,在艺术行为中不断锻炼以呈现自我多变的可塑性,如此便是选择金属作为创作媒介的因素之一。中国人常按照材料属性来识别行当名称,来标明匠师称谓,如就金属工艺而言,有金匠、银匠、铜匠,还有铁匠、锡匠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所有的匠师都为金匠。王克震的所学所想、所作所为,使他从某种意义上具备了一个当代金属艺术之大匠的名片。

6

王克震的才情与睿智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太多的展示,每次新作的问世总会令大家充满好奇,试图去解密甚至拥有。

作品《天下》系列,竟是以真实的龟甲为材基,它试图表明天穹就是圆拱形龟甲上端,大地即为四方形的龟甲下方的古人识见,其又试图阐释当代信息化世界扁平说。作品有的以银、珍珠、木纹金、缝合镶嵌而成,有的以银、龟甲铆接而成,似一件器物可以摆放又可以作为一件首饰佩戴。

以纯银锻制的《骨器》,人们一眼就可看出它是以人体骨骼的肘关节、膝关节作为素材,将形态锻造为中空结构,关节连结处可以开合扭转为多种角度。而作为一种崭新的器型,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中空结构,似乎又在悄悄地诉说“无之以为用”的老子之说。作品《骨器》系列,试图说明人的本体在各种维度之上的延伸皆可为器,它们都是在人不断突破自身认知的边界过程中,书写与制作为智慧进化的物质呈现。而正是种种“骨”型在器皿系谱与建构中成为重要的角色,它以沟通、连接、传播等功能,区别于原有的固化、留滞、平衡、流动、柔化、概念,并不断改变与超越着自身的属性,成为一种介质或媒介。骨器用银镀打挤压成型,在可伸缩、折弯中不断变形。

在《胚》《水器》《我器》《Lifeof Pi》《Faces》《21 克》这样的作品中,王克震总是赋予作品超越自身材质的表现性价值,赋予或哲理象征、或生命隐喻、或人与自然、宇宙内在关联的寓言式叙事等心智图式,将“小器”变成了“大器”。大家在期待着他的下一件作品出现时就会有更多的想象,魔幻之手与大脑间的神奇运转变成银质的神器后,总是为这个门类的艺术找到了新的出发点。

7

无疑,二十年前王克震从英伦学成归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南艺设计的作品系列中,很快就出现了一批批的现代金属工艺作品。它们以典型的欧洲学院工作室运动的品质、现代手工艺的正宗路径、特有的材质及手工技艺所呈示的样式与集体风格,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正是在他努力之下,金属艺术从一门课程发展成一个专业方向,从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上升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门类,从教学到创作,从作业到毕业设计,每件走出工作室的作品都会吸引人的目光,都会出现在高层次的展馆中,都会拿下奖牌。“南艺金工”成为一个含金量颇高的品牌,独步于圈内圈外,终于从一匹黑马变成了一匹白马。在整个国内工艺美术教育圈里,或许没有比南艺金工的品质更能诠释“现代手工艺”的性格与价值的了。

在时间的推移中,王克震不知不觉已经教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手把手地传授技艺、理念,教会他们绝活儿。他为这些小金匠们办毕业展,办群展,办个展。我们惊喜地在这些展览上看到银光闪闪的茶壶、唐代遗风的宝剑、成套的器皿……甚至还可以发现木纹金这样的独家技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在陈设品、装置、雕塑之间的那纯正又奇特的作品。这是一个极具实力的团队,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群体,一个成才率极高的工作室。王克震还把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送往他的母校深造,走向皇艺这样的殿堂发展。于是,“王家军”独步中国现代手工艺界,他的学生又成为小老师,其成果在业界沙龙上,在许多作品集中,在不少获奖作品中,总是被无形地贴上了“黄瓜园”的标签,形成了一种集体图式。

8

王克震有好几个工作室,有一个在南京著名的1865 文创园建起了精致的金工作坊,那是一幢民国的厂房,在大机器车间的遗址中;有一个在乡建村落的院子里,工作室是农舍民宿式的风格,那种感觉与老厂房的氛围截然不同。而其相同之处,却是都有巨大的水族箱,养有数种珍稀且极难饲养的宠物,还有置满热带珍稀绿叶的微植物园。与其说是狡兔三窟,还不如说是像毕加索那般做满一房子作品时接着又去找另一处工作室并如此循环。当然,王克震的旗舰工作室仍然是在南艺设计学院的大车间,在这个中国设计院校第一工作室中。正是他一手建起了独特的金工工作室,订制、自制、购置了一件件不可名状的工具,它们又时常被搬进各种展厅、画廊、博物馆,充作道具与展台。

9

主办一次次的国际合作金属艺术工作坊,也是王克震的举重若轻之作,他邀约了来自欧洲各国著名工作室的教授或艺术家、工作坊等。主题包括叙事性首饰艺术、钛合金工艺等这种零距离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原汁原味地把欧洲院校工作室运动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南艺设计车间充满了国际范。工作坊的讲座传递着最新的信息与外教们深度的个体体验,工作坊的教学汇报就是最新国际风向与潮流的折射。学生们总能在这种连续性的国际教学方式中,得到沉浸式的熏陶与感染,几近于一种不用出国的留学生活,而外教们也总是在工作坊结束时,迫不及待地询问他下一次来南艺金工的时间。

10

不知从何时起,王克震又以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国内外金属艺术界乃至整个现代手工艺界,他办的展览使中外艺术家进行真正交流,成为圈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他办过“ ‘非匠’——中国当代手工艺展”“‘它山’——中国当代首饰展”,在英国国家手工艺与设计中心展出,还有在墨尔本的“中国当代首饰10 人展”。时常听到他以十分轻松的口吻说起,准备在伦敦或者杭州策划一个重量级的现代金属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无一不是颇有知名度的艺术家。展品的风格常常改变着人们对这一门类的已有印象,或是令人耳目一新地重新制约着专业规则或技巧条例。王克震会给展览起一个漂亮的标题,如同金属感般的响亮及有闪烁之感,其文字的叙述也并不拗口费解,揭示着展览的取向及作品的对白。王克震的最新动作是名为“Through the Garden Gate”的展览,他邀请了来自欧洲国家以及国内的19 位首饰艺术家,他们用不同的作品来诠释“花园”这一场域在各自文化背景与观念中的解读与表达。

11

我们正期待着阅读王克震的博士论文《中国金属艺术当代发展研究》,这篇中国现代金属艺术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作为“实践类”的文本既不缺问题意识,也不乏深度思考,它在文献梳理、案例研究、田野调研、策展实践等方法的基础上,考证中国金属艺术的历史源流,梳理发展脉络,记录匠人群体以及代表性作品。又在相互印证、层层推进之后,以历史发展观和全球化视野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与融汇,论述中国当代金属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提出“金工美学”的概念,构筑了当代金属艺术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体系。

12

每每夜深人静,黄瓜园中最感人的声音,无疑是从金工车间里溢出来的敲击金属的音色,它刺破夜空的静谧,有或欢快或惆怅的节奏,在银质、铜质、木质的和声中融合工匠的呼吸与喘息,喧叙与花腔换调,刺耳的尖锐之音与木槌的后低音构成复调。终于,这种声音被搬到了一次以“实验”为题的毕业展开幕式上,使得王克震变成了卡拉扬。

13

我们都在期待王克震的下一个作品、下一堂课程作业展以及他主持的下一个国际工作坊、下一个策展,甚至是下一个沾金带银的华彩漂亮的姿态与动作。

猜你喜欢

工作坊金属艺术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纸的艺术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金属美甲
因艺术而生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