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区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3-07-07程志鹏张成泽王富贵张悦忠闫立伟梁红伟杨志红高聚林王志刚
程志鹏,张成泽,王富贵,王 振,张悦忠,闫立伟,梁红伟,杨志红,高聚林,王志刚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兴安盟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内蒙古扎赉特旗 137400;3.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内蒙古赤峰 024000)
在内蒙古旱作区,春旱等阶段性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成为限制该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耕作方式可以调节耕层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影响土壤水热变化,进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1-2]。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损失,提高土壤水分蓄贮能力,进而影响产量[3-4],是一项适合半干旱地区节本增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5]。但秸秆覆盖免耕会降低土壤温度,存在玉米播种质量差,出苗不齐、幼苗长势弱等问题[6]。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strip-till)是国外实现秸秆覆盖还田的耕作技术,通过条带旋耕或深松清理表面覆盖的秸秆,整理出无秸秆苗带用于播种,并改善苗带土壤环境,可有效提高玉米出苗率,同时行间有秸秆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挥发与散失[7]。与秸秆覆盖免耕相比,秸秆覆盖条耕有效解决了覆盖免耕播种困难的问题,同时加快了苗带土壤升温速率,使得玉米出苗质量得到大幅改善[8]。有研究表明,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土壤温度较免耕提高2~4℃[9]。郝展宏等[7]在吉林省梨树县半湿润地区进行秸秆覆盖条耕试验表明,秸秆覆盖条耕有效地解决了覆盖免耕播种困难的问题,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使得玉米出苗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但该模式在内蒙古旱作区的应用效果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设置常规垄作(CP)、秸秆离田免耕(NT)、秸秆覆盖免耕(RNT)、秸秆覆盖条耕(RST)4种耕作方式,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动态及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内蒙古旱作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2022年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试验基地(46°45′N,122°47′E)进行。该地区年平均气温3.24℃,年平均降水量400 mm,无霜期 120~140 d。试验地土壤为草甸土,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7.5 g/kg、全氮含量1.2 g/kg、碱解氮含量101.0 mg/kg、速效磷含量32.5 mg/kg、速效钾含量115.9 mg/kg,pH值为7.9。2021—2022年玉米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分别为1 138.2 h和1 352.3 h,总降雨量分别为650.5 mm和390.1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玉米品种为大昌国玉918,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65 cm,8行区,行长30 m,小区面积156 m2,设3次重复。4种耕作方式分别为(1)常规垄作(CP):于秋季收获后,用秸秆离田机将秸秆离田,翌年整地起垄镇压后进行播种;(2)秸秆离田免耕(NT):于秋季收获后,采用秸秆离田机将秸秆离田,翌年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3)秸秆覆盖免耕(RNT):于秋季收获后,秸秆留茬,高度为30 cm,翌年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4)秸秆覆盖条耕(RST):于秋季收获后,秸秆留茬,高度为30 cm,翌年播种前使用条耕机进行苗带清理,随后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试验各处理施肥时间、施肥量均保持一致,施用纯 N 225 kg/hm2、P2O597.5 kg/hm2、K2O 58.5 kg/hm2。底肥施用掺混肥料(兴安盟绰尔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N-P-K:16-22-13)4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33 kg/hm2。使用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1ST-300型条耕整地机进行苗带清理、深松(深度达到 25~30 cm,宽度达到 25~30 cm)、碎土、镇压,随后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2021年5月4日播种,9月28日收获;2022年5月9日播种,9月30日收获。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土壤含水量:于播前(Ps)、苗期(VE)、拔节期(V6)、吐丝期(R1)、乳熟期(R3)、成熟期(R6),采用TDR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深度分别为 0~20、20~40、40~60、60~80、80~100 cm。
土壤温度:在玉米各生育时期,采用地温计测定,土层深度分别为 5、10、15 cm。
1.3.2 出苗率调查
出苗后15 d,实际调查5 m 4行出苗穴数占播种穴数百分比。
1.3.3 干物质积累量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乳熟期、成熟期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每小区连续取3株,3次重复,按照器官分样。吐丝期分为叶片、茎秆(包括叶鞘、茎和雄穗)和雌穗,乳熟期(吐丝后15 d)分为叶片、茎秆(包括叶鞘、茎和雄穗)和雌穗,成熟期分为秸秆(雄穗、苞叶、穗轴)、叶片和籽粒,烘干称重记录。
1.3.4 测产及考种
于生理成熟期选取无缺苗断垄且长势整齐的10 m双行,调查实际密度后实收,晾晒后进行考种,逐穗调查穗粒数后全部脱粒,称量千粒重后测定籽粒含水量,并计算籽粒产量(籽粒含水量14%)。
1.4 计算公式
水分利用效率(WUE)/[kg/(hm2·mm)]=籽粒产量/耗水量 (1)
耗水量(ET)/mm=P+ΔSWS (2)
式中,ET为玉米总耗水量;P为玉米生长季节的降雨量;ΔSWS为玉米播种时土壤贮水量与收获时土壤贮水量之差。
土壤贮水量(Sw)=d×r×w×10 (3)
式中,Sw为土壤贮水量/mm;d为土层厚度/cm;r为土壤容重/(g/cm3);w为土壤含水量/%。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的最小显著差异法(LSD0.05)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Sigma Plot 12.5软件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平均温度的影响
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由图1可知,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层土壤温度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随生育时期推移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拔节期至吐丝期趋于稳定,吐丝期至成熟期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且全生育期温差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
图1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层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温度的变化Figure 1 Soi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aize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播种后各土层温度大小均为CP>RST>NT>RNT。2年5、10、15 cm土壤温度均于拔节期差异最大,其中5 cm土壤温度RST苗带、NT、RNT较CP平均降低 0.91、1.52、3.52℃,15 cm土壤温度 RST苗带、NT、RNT 较 CP 平均降低 0.61、0.63、1.30 ℃;在各生育时期各土层,RST的行间温度均显著低于苗带温度(P<0.05),与 RNT 接近。
2.1.2 耕作方式对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活动积温的影响
由表1可知,耕作方式对玉米各生育阶段0~5 cm土壤活动积温影响显著(P<0.01)。不同耕作方式全生育期土壤活动积温2年均以CP最高,平均为2 713.45℃;与CP相比,NT、RNT 0~5 cm 土壤活动积温2年平均分别降低69.81、127.52℃,RST仅降低18.94℃,未达显著差异(P>0.05)。除2021年吐丝期到成熟期外,其他各生育阶段土壤活动积温均表现为CP、RST 显著高于 NT、RNT(P<0.05),且 CP 与RST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CP和RST播前分别进行了起垄和条耕作业,利于苗带土壤增温。同时可以看出,在拔节之后外界气温升高,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减弱,不同耕作方式的差异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各生育阶段0~5 cm土壤活动积温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0-5 cm soil at different maize growth stages 单位:℃
2.2 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1 耕作方式对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变小。2021年吐丝期后,由于降雨量大且地下水位较低,试验田中直至玉米成熟后仍有积水,导致乳熟期与成熟期含水量趋于平稳饱和状态,且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因此2021年土壤含水量仅分析苗期至吐丝期。2021年苗期至吐丝期,与CP相比,NT、RNT和RST行间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 2.01%~9.45%、3.82~14.80%和3.16%~13.80%。2022年苗期至吐丝期,与CP相比,NT、RNT及RST行间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2.38%~14.35%、5.02%~19.14%和1.70%~17.12%。2022年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含水量由吐丝期开始呈下降趋势,与CP相比,NT、RNT和RST行间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1.46%~6.49%、1.07%~11.29%和0.79%~9.65%。由此可知,相对降雨量较小的年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更大。RST苗带土壤含水量与CP差异较小,但行间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P(P<0.05),且与RNT接近。这说明秸秆覆盖条耕措施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
图2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生育时期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Figure 2 Soil moistur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soil layer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2.2.2 耕作方式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土壤贮水量差异显著(P<0.05或P<0.01)。RNT保墒效果最佳,0~100 cm土层贮水量全生育期2年平均较CP、NT分别提高107.75、74.14 mm;RST 次之,平均较 CP、NT 分别提高 71.50、37.89 mm。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对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water storage in 0-100 cm soil layer 单位:mm
播种期至拔节期,玉米生长耗水较少。由于秸秆覆盖,RNT、RST土壤贮水量2年均显著高于CP和NT(P<0.05),分别较 CP 提高 34.85、24.10 mm,较NT提高16.51、9.75 mm。拔节后随气温升高,玉米生长耗水增加,且蒸发蒸腾加强,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缩小,吐丝期RNT、RST 2年平均较CP分别提高15.47、11.47 mm,较 NT 分别提高 9.79、5.79 mm。2021年吐丝期后7 d左右,由于降水量大且地下水位较低,导致试验田中有积水,直至玉米成熟,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贮水量差异更小。2022年从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成熟期RNT、RST的土壤贮水量同样显著高于 CP、NT(P<0.05),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较 CP 提高了 23.57、19.25 mm,较NT提高了21.12、16.80 mm,证明RST具备了RNT的优点,能显著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由于在前一年收获后进行了秸秆留茬覆盖,并且全年的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贮水能力,因此RNT和RST播前和收获后贮水量显著高于 CP、NT(P<0.05),且 RNT 和 RST 的耗水量较少,2年平均分别较CP减少1.83%和1.31%、较NT减少1.77%和1.25%。产量表现为RST最高,较CP、NT和RNT分别增加了6.06%、4.22%和7.21%。RST以较低耗水量换取较高玉米产量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2年水分利用效率RST较CP、NT和RNT分别平均提高7.63%、5.61%和6.52%。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对WUE的影响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WUE
2.4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2021年玉米出苗率RST与NT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 CP 和 RNT(P<0.05);2022年玉米出苗率RST均显著高于其他耕作方式(P<0.05),2 年平均表现为 RST>NT>CP>RNT,RST较 NT、CP、RNT出苗率平均分别提高1.58%、9.28%和9.11%。可见,秸秆覆盖条耕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显著提高了旱作玉米出苗率。
图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Figur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maize emergence rate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耕作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在成熟期达到峰值,且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或P<0.01)。RST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2年平均为22.74 t/hm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RST较CP和RNT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4.52%~18.21%,大喇叭口期RST与NT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吐丝期RST较CP、NT和RNT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5.54%、4.24%和16.06%;成熟期RST较CP、NT和RNT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68%、4.47%和12.69%。RST较其他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从而提升产量。
表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maiz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单位:t/hm2
2.6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同耕作方式2年籽粒产量均表现为RST>NT>CP>RNT。其中,RST下玉米籽粒产量最高,2 年平均为 12.00 t/hm2,较 NT、CP、RNT 分别提高了4.22%、6.06%和7.21%。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年份间穗粒数、千粒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不同耕作方式穗数和穗粒数差异显著(P<0.01或 P<0.05);同时可以看出,RST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显著提高了穗数,RST较NT、CP、RNT分别提高了1.90%、8.47%和7.22%。
表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maiz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3 讨论
3.1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东北冷凉的气候环境下,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学者们广泛关注[9]。免耕会降低土壤温度,在有秸秆覆盖的条件下,对土壤影响更大[10]。本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温度,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拔节期,5 cm土壤温度差异最大,与CP相比,RST苗带、NT、RNT分别降低0.91、1.52、3.52℃。此外,本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全生育期0~5 cm土壤活动积温,与CP相比,NT、RNT 0~5 cm土壤活动积温2年平均降低69.81、127.52℃,RST仅降低18.94℃,未达显著差异。因为RST在播前进行了条耕,露出了无秸秆覆盖苗带,同时进行了深松,有利于提高苗带土壤温度,二者可以消减秸秆覆盖降低温度的劣势。
大量研究认为,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11],秸秆覆盖有保水、保墒的优势[12],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年份保水效果更好[13]。本试验因2021年降水量突增且地下水位较低,导致吐丝期7 d左右田间存在积水,且持续至玉米成熟,无法讨论分析乳熟期、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常规垄作(CP)相比,秸秆离田免耕(NT)、秸秆覆盖免耕(RNT)、秸秆覆盖条耕(RST)行间2021年苗期至吐丝期,不同土层含水量分别提高2.01%~9.45%、3.82%~14.80%和3.16%~13.80%;2022年苗期至吐丝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2.38%~14.35%、5.02%~19.14%和 1.70%~17.12%;2022年乳熟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1.46%~6.49%、1.07%~11.29%和 0.79%~9.65%。NT增加土壤含水量原因是直接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对土壤扰动较小[14];RNT在此基础上有秸秆覆盖,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15];RST土壤含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条耕只清理出无秸秆播种带,没有大范围扰动土壤,秸秆覆盖面积较大,虽然玉米苗带水分散失较大,但行间因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减少水分流失。而常规垄作需要在播种前进行灭茬、旋耕、起垄等作业,扰动了土壤,导致土壤水分散发较严重[16]。从0~100 cm土层贮水量来看,RNT全生育期2年平均较 CP、NT 分别提高 107.75、74.14 mm,RST 平均较 CP、NT 分别提高 71.50、37.89 mm;RST 的 WUE较其他耕作方式均显著提高,与CP、NT和RNT相比,分别平均提高7.63%、5.61%和6.52%。这说明RST不仅提升土壤贮水能力,而且能更充分地利用水资源从而增加产量。由此可以看出,秸秆覆盖条耕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且土壤温度与CP相比未有明显降低,因此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在内蒙古旱作区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2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是改变土壤耕层结构、调节水热特征,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效途径[17]。有研究表明,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会提高玉米产量[18],主要是因为少免耕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耕作方式,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19],并且在干旱地区或者在干旱年份较其他耕作方式有更好的产量效益[20]。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秸秆覆盖因其降低土壤温度,增加表层土壤紧实度导致玉米早期生育进程延迟,降低了玉米出苗率和干物质积累,进而降低产量[21]。还有学者认为,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受土壤类型、年份以及耕作年限[22-23]等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条耕(RST)较秸秆离田免耕(NT)、常规垄作(CP)、秸秆覆盖免耕(RNT)出苗率分别提高1.58%、9.28%和9.11%。RST可有效提高各生育时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平均较CP、NT和RNT分别提高11.68%、4.47%和12.69%。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RST产量较其他耕作方式增加4.22%~7.21%,穗数增加1.90%~8.47%。秸秆覆盖条耕技术显著提高了旱作区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4 结论
秸秆覆盖条带耕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温度及水分含量,具有较好增温保墒效果。秸秆覆盖条耕苗带土壤温度与常规垄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行间与覆盖免耕土壤水分含量接近。秸秆覆盖条带耕作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水分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内蒙古旱作区玉米增产增效的耕作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