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的现代思考
2023-07-07
聚焦热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乡村文化,其倡导的勤耕重读早已成为我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也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耕读文化就是乡村的魂魄。今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与土地的逐渐分离使得耕读教育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耕读文化所蕴含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服务奉献的精神内核,依然值得传承和发扬。
【热点1】
“科技小院”开拓耕读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科技小院采用“实践-理论-实践”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科技小院将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田野与课堂、科技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增强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系统性,开拓了耕读教育新形态。
2023年“五四”青年節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肯定了同学们通过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寄语同学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科技小院将广阔的田野变成鲜活的课堂与干事创业的舞台,让学生从书斋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生动实践。
◆解读
传统文化中,“耕”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读”就是知识学习、立德修身。“耕读”作为乡土中国的生活图景和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重要方式。科技小院育人模式,让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扎根田间地头,锻炼综合能力,对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作出了创新性尝试。
【热点2】
农家书屋接续乡村耕读文化
2023年5月20日,兴化市沈伦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关华复村农家书屋联合举办“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家书屋千场主题阅读活动。华谈小筑是关华复村农家书屋的一处分站,占地不大,但是别具特色的风格吸引了很多村民,平时村里的人茶余饭后会来这边翻阅图书、报刊,孩子们结对来这里看书,村里的议事代表们也会聚在这里商议村里的事情。他们围绕红色经典阅读、农技讲座、文化服务、志愿服务打造文化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家书屋+”活动,积极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打造暖心惠民的“能量加油站”。
◆解读
农家书屋为弘扬耕读文化,充分发挥了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阵地作用。农家书屋打造阅读品牌,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村民的文化粮仓,助推全民阅读在农村生根、绽放。
各方观点
让传统的耕读文化回归农村
◎刘金祥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文化犹如一首清婉美妙的歌谣,从远古悠然传唱而来,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历史的丰赡形象与繁复风貌,而且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古代文人士子的价值理念和人格修为。
可以说,耕读文化是表征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寄寓并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改自苏轼《三槐堂铭》楹联的传世箴言,被元明清三朝乃至近现代我国农村家族尊为家规、奉为家训,其一方面蕴藉着先祖长辈对后世子嗣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另一方面喻示着晚生后裔对前人祖先的无限虔敬和深深告慰,所以,耕读文化既具深湛的历史意蕴,又有浓烈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需要兴建书院、举办学堂、传播文化,教诲训导村民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与人为善、诚信感恩;需要引导和带领村民制订民俗民规、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携手培育和谐家风、友善乡风、淳朴民风,共同塑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救危扶困、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赋予耕读文化颐养心性、淳化风俗、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新时代人文动能。
(摘编自“中工网”2023年5月10日)
耕读图中有雅趣
◎路来森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有一幅《耕读图》。画中,山树之间掩映着一处庭院、数间茅屋。房屋背倚山崖,崖上瀑布倾泻而下;房前数株高大的梧桐树,婆娑积翠。房屋内,一人安然而坐,似在读书,又似在眺望远处。柴门大开,门内,一犬昂首似吠;门外,一人肩扛锄头,正行走在路上。更远处,拐过山脚,有平畴一片,切割成“田”字状,一农人正在田中扶犁耕作。沈周于画面题诗:“两角黄牛一卷书,树根开读晚耕余。劝君莫话功名事,手掩残篇赋子虚。”从题诗可以看出,《耕读图》中的耕者、读者皆颇有一份隐逸情味。耕者或许带着书卷,耕作之余,就坐在树下翻阅几页;室内的读书人,也不是一心为了功名,自有其悠游世界。“两角黄牛一卷书,树根开读晚耕余”两句,已然成为古人亦耕亦读的标志性画面。
同是亦耕亦读,明代唐寅所画的《葑田行犊图》:一人骑牛,神态安详,悠然自得,正从一株松树下走过;松生石隙间,石头颜色苍郁,松树苍老虬曲。画面题诗曰:“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无人解得悠悠意,行过松阴懒着鞭。”整个画面有一种风烟俱净的淳朴感,雅致至极。
其实,即使到了今天,晴耕雨读、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也是许多人的理想。远离城市喧嚣,有一块地可以劳动身体,有书籍可以提供精神食粮,多么令人向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畅想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古人崇尚的耕读生活,与其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摘编自《中国劳动保障报》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