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周至汉代的青铜牛镇

2023-07-07刘涛

大众考古 2023年2期
关键词:半球形战国青铜器

刘涛

镇,作为一种实用器物,早期常称其为权形器、半球形器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认清该器物为“镇”,依据用途可以分为席镇、博镇、文镇,从材质可分为玉镇、铜镇、陶瓷镇等。铜镇最早见于陕西宝鸡茹家庄一号西周墓,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流行,至汉代达到最繁盛阶段,各种造型的铜镇大量出现,因此围绕汉代铜镇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目前,学界已对铜镇的起源、演变、用途与分布等问题有了较为成熟的观点,但关于东周至汉代的青铜牛镇则尚未有专文予以探究,故这里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着重论述东周至汉代时期青铜牛镇的类型、地域分布等问题,以探索青铜牛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分类

目前可见东周至汉代的青铜牛镇共有18件,分别是春秋时期5件、战国时期10件、汉代3件。依据青铜牛镇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半球形铜牛镇和侧卧形铜牛镇两类。

半球形铜牛镇

半球形铜牛镇共有8件。其中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藏春秋时期铜牛镇1件,出土地不详,通高5厘米,底径6.5厘米,呈团卧状,内中空,脊部有2条绚索纹,腹、蹄部则施规则有序的鱼鳞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形制的春秋晚期铜牛镇4件,出土地不详,通高5—6厘米,宽7厘米左右。2004年9月,日本文物收藏家池田慎太在东京也购藏了一件类似形制的战国晚期铜牛镇,通高5.5厘米,直径6.5厘米。2000年,陕西榆林古城滩村走马梁16号汉墓出土2件汉代铜牛镇,均圆雕,牛身与座顶饰云纹,均藏于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其中一件通高4.8厘米,底座直径6.8厘米,重319克;另一件通高5.3厘米,底座直径6.4厘米,重319克。

侧卧形铜牛镇

从现存铜牛镇断代分期来看,春秋时期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数量较少,基本上以半球形铜牛镇为主。战国至汉代数量最多,是铜牛镇使用的繁盛阶段,以侧卧形铜牛镇为主。从尺寸来看,除个别过大和过小者外,东周至汉代的铜牛镇与同一时期普遍流行的虎、豹、鹿、羊镇尺寸大体相同。半球形铜牛镇,普遍高4—6厘米,长5—6厘米;而侧卧形铜牛镇略长,普遍高4—7厘米,长6—14厘米。至于重量,东周至汉代铜牛镇的个体差异较大,甚至最重者与最轻者相差5倍。

内涵

用途

由于上述铜牛镇有效考古信息有限,只能对部分资料较丰富者展开探讨。依照铜镇的尺寸,以及镇的使用场景与用途可将铜镇分为席镇、博镇与文镇,由于东周至汉代尚未将纸作为日常书写材料,故应不存在文镇。汉晋以前,古人坐卧均席地,为避免席角卷折,常将铜镇压于铺席四角,使之平整服帖,故而此类铜镇通常一组四个,近似半球形,以防牵扯衣物。目前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秋晚期铜牛镇符合一组四件,呈半球形,应为席镇。此外,学者刘芳芳、刘刚在《吉牛纳福:文物中的“牛物”》中认为平阴县孝直镇出土的战国嵌绿松石铜牛镇亦为席镇,但笔者认为该铜镇牛角突兀,容易刮扯衣物,且仅出土一件,未必是席镇。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博具与博镇同出的实例尚未发现,只能依据残存实物或者画像石等图像资料进行推测。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4件铜牛镇,发现时位于墓室左侧殉葬人的胸下,伴出4件铜虎,尺寸比其他青铜牛镇均小。墓葬发掘者认为这4件铜牛与巫祝有关,并非镇;而学者王厚宇、刘振永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博镇》中认为其是博镇。笔者认为铜镇也可为镇墓的明器,如放置于墓主衣袖处的常称为压袖,且据该铜牛镇出土于墓室左侧殉葬人胸下的位置推测,是压袖的可能性更大。

铜牛镇除作为席镇、博镇以及镇墓外,还可作为工艺品用于馈赠。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战国错银铜牛镇,器身精致,不仅是东周至汉代尺寸最大、重量最重的铜牛镇,且器腹铭刻“大府之器”,可与《周礼·天官·大府》记载相联系,应是楚国王室掌管财物机构的遗物。寿县作为战国末期楚国都城所在,或许该器物是诸侯国上贡品或楚国王室用于赏赐的工艺品。除此以外,陕西省延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汉代错银铜牛镇,考古发掘者也认为可能是工艺品,但目前因证据不足,其确切用途仍有待考证。

分布

学者陆志红在《先秦两汉席镇研究》中曾指出先秦至汉代铜镇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而目前发现东周青铜牛镇的地点颇为分散,明确出土地点的有安徽寿县、江苏淮阴、山西浑源、山东济南,基本与铜镇的整体分布相符。

据目前对铜镇的起源研究表明,无论是“权形器”还是“半球形器”,都是春秋时期起源于越地,而后逐渐影响到其他地区。通过观察比对,可以发现半球形铜牛镇最接近早期半球形镇的特点,且时间集中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因此可以大胆假设这类铜牛镇中出土地不详的也出土于越地。侧卧形铜牛镇主要出现于战国时期,且出土地十分分散,在演变中融合了青铜器浮雕、纹饰等,脱离了早期半球形的基本造型。学者耿庆刚在其学位论文《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中将东周时期带有动物纹饰的青铜器分为晋系、齐鲁系和楚系,将平阴县孝直镇出土的嵌绿松石铜牛镇归为齐鲁系,将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战国错银铜牛镇属楚系,并且认为齐鲁系铜牛镇受到楚系铜牛镇的影响,较为华丽奢侈。至于汉代,铜牛镇仅见于陕西安塞和榆林,邻近政治统治中心,与汉代铜镇集中分布在陕西的情况完全吻合。

装饰工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十分繁复,主要有镶嵌、包金银与贴金、填漆、外镀金属。據目前研究,镶嵌绿松石是最先出现的青铜器装饰,不仅需要较高的青铜器铸造技艺,还需要高超的绿松石加工工艺。平阴县孝直镇出土的铜牛镇周身镶嵌绿松石,较其他铜牛镇更显炫丽。战国时期镶嵌工艺进一步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矿物,如日本美秀博物馆藏战国铜牛镇镶嵌黑石,可惜尚未有研究分析其具体石头种类。除镶嵌工艺外,东周至汉代铜牛镇还盛行错金银工艺。目前研究表明,青铜器上出现错金银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朱凤瀚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分析了东周时期金银错工艺普遍见于中原三晋地区、洛阳东周王畿地区、楚国、巴蜀地区,及至西汉时期金银错工艺仍然盛行的史实,而这里搜集的18件铜牛镇中有4件侧卧形铜牛镇以错银为装饰,日本美秀博物馆所藏2件或来源于洛阳王畿地区,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错银铜牛镇更是楚国错金银器的代表。至于鎏金工艺,据考古资料显示至少战国早期就已经出现,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浑源李峪鎏金铜牛镇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鎏金铜牛镇。尽管关于李峪墓群的年代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但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是较为稳妥的,是鎏金工艺在铜牛镇上使用的实证。

牛种分析

无论是半球形铜牛镇还是侧卧形铜牛镇,其塑造的牛形象均生动准确,故探究牛种也十分重要。观察牛角、牛身形态可以发现,这18件铜牛镇所反映的牛形象除浑源李峪铜牛镇可能属于黄牛外,其余均为水牛,与东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与雕塑中的牛均为水牛的情况相吻合。铜牛镇上的牛种,既可能是艺术形象的传播与使用,还可能模仿自现实生活。因此东周至汉代青铜牛镇反映了当时水牛的普遍驯化与使用是毋庸置疑的,济南、安塞、榆林等地理位置较为靠北的出土地更能反映水牛分布的广泛。

本文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中国考古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发展态势—以浑源李峪彝器为考察中心”(项目编号:gxun-chxpb202001)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一流学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MZX2022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半球形战国青铜器
基于正交试验的SPCC半球形件充液拉深仿真研究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一种半球形二氧化硅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翱翔的千里眼
彩泥变变变
——蘑菇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