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作用机理、理论阐释与推进方略
2023-07-07孙俊娜胡文涛汪三贵
孙俊娜 胡文涛 汪三贵
摘 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準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民收入;数字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3)06-0073-10
随着5G、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在全球蓬勃发展,全球产业形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变革机遇,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4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②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互联网金融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掀起热潮,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尤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逐步显现。
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制定“三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为数字技术渗入农村赋能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1],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尚未给大多数农户的生计改善带来突破[2],农村数字技术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建设“橄榄型社会”,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帮助更多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考虑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要求以及数字技术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的现实情况,本文全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一、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具体表现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共享等方面。数字技术不断向农业农村渗透,在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从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到推动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催生新经济业态新商业模式,再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共享,数字技术能够多方位赋能农民增收。按照传统四分法,居民收入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结合现有文献和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情况,本文从收入构成的角度来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由于数字化应用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明显,故本文主要聚焦前三类收入。
(一)数字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渗透,为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与农业决策、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智能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
在决策层面,小农生产的分散性导致小农户对市场需求状况把握能力不强,农业信息缺乏可能导致因生产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帮助农民实时掌握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并通过智能分析及预测功能帮助农民准确了解市场信息、前瞻性预测未来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农民科学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或不合理而造成损失[3]。
在生产层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要素配置不合理、物化投入高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强化生产全产业链信息支撑,帮助优化要素配置与物化投入。一方面,卫星遥感、作物传感、信息融合等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催生智慧农业,能够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料等农业要素信息,帮助农民实现远程监控,根据信息变化优化农资投入。通过智能灌溉、精准施药施肥、精准投喂饲料等精细化操作,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业生产效率[4]。另一方面,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信息充足,具有低成本、易传播、可共享的优势。农民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农业政策、技术、生产要素等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重要信息,学习合理配置要素、改善种植结构等相关内容,推动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实现农业生产全面提质增效。
在流通层面,“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导致“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小农户出售农产品要经过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中间交易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产品难卖、流通成本高、价值损耗大、出售价格低等问题,影响了农民增收。电商平台的出现,将农产品流通中的所有交易主体联结起来,使得各方面的市场信息能够快速准确传达到每一个节点[4]。农民接入电商平台,提高了信息可得性,降低了搜寻成本,破解了产品难卖的问题,避免了产品滞销引致的过多损耗[5]。农民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提高收入水平。同时,由于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的改善,农民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可以打破原先被中间商压价的局面,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和利润率,进而增加经营性收入[6-7]。
(二)数字技术促进非农就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三个方面直接或间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增加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
第一,改善信息不对称,提高就业概率。农村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沟通渠道不畅,“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的强大搜寻功能,农村劳动力既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拓展个人社会资本间接获取就业信息,这都有利于缩短寻找工作的时间,降低工作搜寻成本,减少待业时间,提高就业概率,增加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8-10]。
第二,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货物分拣员、包装员、快递员、外卖员等在内的多种岗位,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既可以从事长期稳定性的就业类型,也可以从事短期季节性的就业类型,在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能更好地照顾家庭[11]。以西部某县实地调研为例,该县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长期雇用当地农村劳动力20余人,从事农产品收货、分拣、包装等工作,每人每月工资水平2500~3000元。如果遇到网络大促销活动,工人可获得更多收入,同时企业还会临时性雇用更多农村劳动力以满足促销活动期间的用工需求,每人每天可获得80~100元不等的收入。该电商企业通过提供长期稳定性和短期季节性的就业機会带动农民增收,每年累计可提供就业岗位200~300人次。
第三,替代农业劳动力,带动外出务工。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智慧农业利用机器人、无人机等代替人工进行农业喷洒和农耕操作等工作,可以减少农民耗费在土地上的时间,参加非农生产性活动,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12]。以东部沿海某县实地调研为例,近年来,该县农民开始使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农药,以前需要夫妻二人甚至雇用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女性劳动力现场监管即可,不仅缩短了农药喷洒时间,而且可以解放家庭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三)数字技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由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的数字金融,降低了传统金融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数字金融通过在智能手机上进行移动支付、掌上理财、小微贷款等活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降低了服务成本,推动了金融普惠进程[13-14]。数字金融的普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农民增收:
一方面,数字金融改变了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传统金融机构受建设成本、服务成本高等的影响,物理网点分布难以延伸到村级,制约了农民直接进行线下金融交易。数字金融的普及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小农户难以触及的不足,可以帮助农民直接通过线上进行交易,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投资理财,拓宽增收渠道。比如,农民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低风险理财活动,获取稳定的利息、分红等额外收入,帮助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15]。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在传统金融信贷中,小农户因缺乏抵押物、交易成本高、信用评级难度大等原因受到信贷约束的情况屡见不鲜。数字金融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操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农民在电商平台、社交网络及其他数字平台上留下的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量化形成信用评价,为向农民放贷提供信用依据。信贷服务的获得打破了农民创业原始资本积累的壁垒,能够刺激小农户的创业意愿,提高创业积极性和可能性,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16-17]。比如,农业生产性贷款的获得可以帮助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甚至发展成为专业大户;经营性贷款的获得可以帮助农户经营小型超市、运输车辆、农用机械车辆等,从而增加收入。此外,信贷资金的获得还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增加机械等要素投入,实现资本替代劳动,解放劳动力,促进其向非农部门转移,间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18]。
(四)数字技术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地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全,难以发挥人力、自然、生态等要素禀赋的优势。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经济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多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
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农村开始出现直播带货、内容电商、小视频玩家等新经济业态。农民可以有效利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成本优势,打破空间壁垒,冲破经济机会分布不均的障碍,通过内容电商、小视频玩家等形式发掘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尤其是广泛开发了非物质产品的资源价值,创造了增收渠道[3]。
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云观赏”“云体验”等智慧乡村旅游新模式不断涌现,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认养农业等大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12],对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都有重要作用。
(五)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传统的经济社会活动、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大多带有竞争性或者排他性[19]。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通常难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相对短缺是导致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界限,改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格局,使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共享。比如,在教育方面,通过在线课堂、远程教育、慕课等数字化服务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在医疗方面,通过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借助远程会诊、远程授课、远程查房等数字化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使得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不再具有排他性,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高质量公共资源[3]。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间接增加家庭收入。
基于上述讨论,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见图1,下页)。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理论阐释
数字技术和农民增收分别作为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力和根本目的,二者间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基本逻辑,但尚不清楚其理论本质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一)数字技术的协同效应
从作用机理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了农民增收。究其本质,数字技术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数据的可得性和农业生产信息的自由传播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了农业生产过程。David & Wright指出,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数据和信息的产生、存储和传递,有助于提升生产部门数据的可得性和精确性,增强生产要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要素配置效率下降问题,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从整体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赖于数字技术协同效应的发挥。一方面,以信息感知为主要特点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收集,在经过数据的产生、传输、处理和分析后,生产者便可以最高效地从各种农业信息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减少农业损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1]。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平台,生产者之间、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农业生产信息交换更为频繁和快捷,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了合作分工与区域协作,最大限度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条[12]。
(二)數字技术的匹配效应
在传统经济中,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导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常能够据此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导致出现市场失灵。而数字技术自身所具备的联通功能使得数据与信息加快流动,为经济市场中更好地匹配供需双方提供了优化路径。与传统媒介只能建立线性关系不同,互联网平台能够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企业与求职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联结起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建立大规模同步互动网络,网络上的各个主体都可以实现实时沟通。开放的信息共享能够使供需双方的信息实现有效整合,转化为有用的交易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解决搜寻成本或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高效匹配[22]。对于农民而言,互联网平台将其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实现了信息的互通有无,改变了传统农产品多环节、高成本的流通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的零距离、零障碍高效匹配[12]。同时,农民可以与企业直接建立联结,获取就业需求,降低供需缺口,提高匹配效率。此外,农民在网络上留下的交易、金融、身份等痕迹,经过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用于评价信用等级,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借贷者,实现借贷双方的高效匹配。
(三)数字技术的正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决策或行为会让其他个体或群体受益,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性也被看作公共物品的特有属性,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要素由于具有易复制、零边际成本、非损耗等特性,大大降低了不同主体的使用门槛,成为兼具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或部分排他性(如加密)的“准公共物品”。数字技术通过将不可编码的缄默知识进行数据转化,以多媒体、VR等形式在网络空间中自由传播,可以到达每一个数字技术的使用者。对于农民而言,数字技术的渗透能够打破影响知识(技术)扩散的壁垒,消除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空间限制,帮助他们零距离地获取优质教育、医疗、培训等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信息,进而增强主观能动性,打通增收致富之路。同时,农民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依托乡村丰富的特色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等,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功能平台,盘活利用各种闲置低效的资源要素,推动形成新经济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三、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数字技术虽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应用促进农民增收仍然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数字应用滞后、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等,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回收时间长,而建设资金相对短缺、融资渠道相对匮乏等因素限制了数字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以5G基站铺设为例,2021年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和超过97%的县城城区①已经实现5G网络覆盖,而乡镇的覆盖率只有40%[23];再以互联网普及情况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仅占网民整体的28.9%,与城镇网民规模相比,低了42.2个百分点②。同时,还有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存在网络带宽不够、信号不稳定、信息资费水平较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数字消费需求。也有部分地区未考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与人们的使用能力和使用意愿不匹配,造成设施闲置与资源浪费。从整体来看,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网络服务水平与城镇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不仅是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体系、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等方面的建设更是任重道远。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或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会影响相关农业信息下沉和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产生制约。
(二)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
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但从目前来看,受农产品附加值相对低下且数字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等的影响,我国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只处于初级水平,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相对缓慢。据统计,202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分别为183.7亿元、7.6万亿元和2.8万亿元,第一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③。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分别较上一年增长0.4个、1.2个和1.6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农业数字经济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渗透率、增长速率,都明显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参与农村电商的比例仍然较低,农村数字新业态新模式与农户的生计联系和互动场景仍然有限,农村数字金融渗透率和利用率也相对滞后,这些问题不利于有效发挥数字技术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三)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的全球性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数字基础设施“是否接入”对农民而言是一级数字鸿沟,而由数字技能差距引发的“能否使用”则是与农民个体能力相关的二级数字鸿沟。随着互联网接入和数字设备的普及,“接入鸿沟”不断被填平,“使用鸿沟”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使用程度、使用动机和使用方式等方面[24]。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比如受教育程度低下、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等),农村中高端专业数字人才较为缺乏。部分地方虽然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但由于相关人才短缺,大量村级电商服务点闲置未用或经营不善,造成了资源浪费。而农村地区对数字人才的培育与吸引手段也相对匮乏,公共服务的落后、长效激励机制的缺乏等都不利于留住数字人才。农民作为数字技术的最直接受益人,目前数字技术使用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才实现全面脱贫的中西部地区群众,对数字技术的知晓率和利用意识还比较低,制约了农民分享数字经济红利,不仅不利于数字技能匮乏的农民实现增收,还可能由于数字使用技能的差距导致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此外,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逐步深入,如果农民缺乏相应的数字技能,未来不仅难以从数字经济中获益,还可能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同样不利于增收。
四、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推进方略
数字技术的渗透与应用对农民增收可能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利于帮助农民实现进一步增收,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数字技能差异造成农民群体内部更大的收入差距。因此,要想获得“双赢”,应认识到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确保数字经济的红利能够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一)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要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大力推行“宽带中国”战略,加快5G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互联网和5G基站基本覆盖。通过着力解决部分地区带宽不够、网络不稳、资费水平高的问题,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信息网络的扩容升级,帮助农民快速、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取农业生产、产品流通、务工就业等各方面利于增收的信息。加大遥感、传感、大数据计算与分析、智能决策与预警等数字技术的建设及其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加速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建设及其在农村多场景的创新应用,使农村成为数字“新基建”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通过传感设备、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使交通、水利、电网、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具备信息采集和智能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为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助力。同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重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通过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共建共享,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要素,为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但要注意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因而要选择最合适的数字“新基建”,而不是最先进的数字“新基建”,要符合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3]。此外,数字“新基建”的资金需求量巨大,政府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25],这样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又能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二)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
数字化应用的蓬勃发展將有力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
一要加快打造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以建立“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为抓手,加速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的深度融合[24],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解放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其转向非农就业,双向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再上新台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应用,或与电商平台合作,推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提升。加速特色农产品线上化,积极培育网货品牌,提高产品利润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进一步开发农村数字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农村特色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创新推动“直播带货”“内容电商”“小视频玩家”等新经济模式的实践应用场景,发掘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智慧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智慧认养农业等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密切与农民生计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数字经济红利。
四要持续推动农村数字金融普及。利用大数据做好信用评级,通过电子贷款缓解农村地区信贷支持的不足,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同时,积极培养农民互联网理财技能,通过数字金融便捷获得金融服务并实现增收,但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避免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确保农民资金安全。
(三)加快数字人才引进与数字技能普及
要想农民从数字经济中获利,人才是关键,必须将加快数字人才引进与提高农民数字技能作为重要内容,加快建立农村数字技能普及体系。
在吸引数字人才方面,要采用本土人才培育与外地人才引进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加快发掘有意愿从事数字经济相关的本土人才,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潜在的本土人才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基地或将其输送到数字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外地专业数字人才,通过搭建平台,灵活引进外地专业的数字人才或专业团队,制定长效激励机制,尽可能满足相关人才的输入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实施相关人才培育与引进策略,形成以外促内、内外联动的数字人才体系。
在提高农民数字技能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同农民素养的契合性。在培训内容上,先期可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的骨干以及返乡创业者开展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从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手机应用、网络直播、数字金融等方面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其专业技能。面向留守妇女以及中老年群体,进行电脑、手机等智能产品的使用培训,同时进行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入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培养互联网思维[26]。在培训方式上,既可以同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学习平台,又可以开展“数字技能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送教上门。要减少晦涩难懂的理论性培训,增加互动与趣味兼具的实操性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数字技能教育的积极性与数字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亿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1(4):21-35.
[2]朱烈夫,殷浩栋,霍鹏.数字鸿沟:新贫困门槛的作用机制及消弭路径[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7):78-82.
[3]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4]张在一,毛学峰.“互联网+”重塑中国农业:表征、机制与本质[J].改革,2020(7):134-144.
[5]AKER J C. Dial "A" for agriculture: A review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1, 42(6): 631-647.
[6]许竹青,郑风田,陈洁.“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一个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3(4):1513-1536.
[7]HILDEBRANDT N, NYARKO Y, ROMAGNOLI G, et al. Information is power? Impact of an SMS-based market information system on farmers in Ghana[Z]. Working Paper, 2014.
[8]CHRISTINE F. Finding a job in the internet age[J]. Social Forces, 2005, 83(3): 1235-1262.
[9]DIMAGGIO P, BONIKOWSKI B. Make money surfing the web?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the earnings of U. S. worker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8, 73(2): 227-250.
[10]万倩雯,卫田,刘杰.弥合社会资本鸿沟:构建企业社会创业家与金字塔底层个体间的合作关系——基于LZ农村电商项目的单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9(5):179-196.
[11]肖静华,谢康,吴瑶,等.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4):137-154.
[12]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13]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1-7.
[14]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15]韩长根,张力.互联网普及对于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8):18-27.
[16]周洋,华语音.互联网与农村家庭创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5):111-119.
[17]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8):71-86.
[18]汪三贵,孙俊娜.互助资金政策对贫困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5省10县准实验研究的DID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140-152.
[19]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3):4-17.
[20]DAVID P A, WRIGHT G.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surges in productivity: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the ICT revolution[Z]. Oxford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Working Papers, 1999, No. 013.
[21]蔡躍洲,马文君.数据要素对高质量发展影响与数据流动制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64-83.
[22]王谦,付晓东.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机制探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4):55-66.
[23]李晓红.工信部: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N].中国经济时报,2021-11-17(002).
[24]李怡,柯杰升.三级数字鸿沟:农村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J].农业技术经济,2021(8):119-132.
[25]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3-102.
[26]常凌翀.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民数字化素养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6):114-119.
①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扣除价格因素,2017—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7.3%、6.6%、6.2%和3.8%。
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经实现“县县通5G”。
②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
①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Mechanism,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SUN Jun-na HU Wen-tao WANG San-gu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new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farmers' incom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mmerce platfor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y will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promot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reating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promot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business forms and model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In theory, the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mainly benefits from the play of synergistic effect, matching effect and positive externality effect, which improves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factors, realizes the accurate match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omot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 elements. However, farmers also face some problems whe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them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s are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network service level in rural areas, limited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digitaliz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lack of digital talents and insufficient digital skills of farmers. In order to further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empowered by digitalt echnology,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igital infrastructure,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speed up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skills, so that more rural people can benefit from the benefit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farmers' incom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脱贫地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政策研究”(72034007)。
作者简介:孙俊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文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三贵(通信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