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
2023-07-06邵亦杨
邵亦杨
书写一本西方艺术史,至少面临两大难题:(一)伴随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兴起、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观念的消失,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 概念逐渐土崩瓦解;(二)在当代“艺术死亡论”和“历史终结论”的威胁下,艺术圣坛的经典神话被不断解构,艺术史自身也变得支离破碎。
本书以“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为题,一方面因为内容主要关注西方艺术中以视觉为主的造型艺术;另一方面,也因为随着当代图像研究的扩展,视觉的历史本身成为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在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基础上,关注历史的视觉性和视觉的历史性。虽然书中仍以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现象、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为主,但是为了避免艺术家传记和艺术欣赏这类写法的局限性,笔者写作时不单纯以艺术风格来划分时代,不只关注“天才”艺术家的生平创作,而是按照时间的线索和文化的脉络,记录和阐释那些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并尽可能地反映出艺术风格、美学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视觉研究的角度,本书增加了中世纪和现当代部分的篇幅比重,并加强了图像的分析和解读的内容,但在这里,图像分析的目的并不在于以图像验证历史,也并非强调观看的独立性,而是将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历史文本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呈现艺术创造的个体性和多样性,突出艺术创新的力量。
从专业的学科设置上来看,本书仍以西方艺术为主题, 但在写作上已尽可能不局限于西方视角,而考虑到跨文化交流。与以往的西方艺术史教科书相比,本书减少了以艺术风格为主导的总体性归纳和比较。如果仍然以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风格来区分时代和进行内容划分,就很难解决一些艺术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如何区别早期基督教和早期中世纪艺术?“中世纪” 这个概念是否能涵盖拜占庭和西欧艺术中复杂多样的艺术风格?13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到底属于晚期哥特式还是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如何理解“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与北欧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否可以分别形容那个时代的总体风格?
近些年来,尽管艺术史受到视觉文化和各种当代理论的冲击,但它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学术价值不会改变。艺术史写作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艺术作品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过去三万余年艺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在形式、主题和观念上都不断发生变化。艺术史写作一方面需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語境,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当代视角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篇幅和体例所限,这本书只能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做简要的分析和概述,希望能够有助于读者看懂艺术、爱上艺术。
(摘自《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序言,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西方美术史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