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语境与时代风格 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3-07-06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画院语境艺术家

1月3日,“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党委书记燕东升、副院长于文江,北京大学教授丁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处处长冯令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科研处处长于洋、教务处处长郝凝辉,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油画所所长赵培智、花鸟画所副所长姚大伍、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雕塑所副所长邓柯,《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以及参展艺术家代表袁学君、卢虓、耿延民等出席会议,董雷主持会议。

研讨会以“多元语境与时代风格”为主题。董雷介绍道,新世纪以来,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取得很多成果。其中,除了创作题材的丰富之外,多元语境的形成也是非常显著的特征。集中表现有三个特点:艺术观念多元化、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频繁、创作形式的丰富性。多元语境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在推动美术创作和发展上的积极作用,离不开美术创作观念的活跃,也离不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进入新时代,多元语境下的美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别是在中青年美术家的创作中,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时代新风新貌、文化经济科技进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青年美术创作不仅在创作题材、创作模式、创作技巧上有突破,而且更富时代气息,这是此次中青年邀请展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这个展览不同于其他展览的方面。

据悉,“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2022年11月16日开展至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展览展出了袁学君、雷苗、申卉芪、陶宏、谢小铨、王飞、黄胜贤、耿延民、黄文智、杜浩、姚瑞江、彭伟、赵方方、董雷、边凯、常欣、李思学、杨帆、谭斐、周蕴智、卢虓、汪浩然、吴宗阳23位中青年艺术家的12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呈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多样性的艺术创造。“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在本年度启动并精心筹划、组织的一项学术品牌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培养和进一步提升。

参展艺术家代表申卉芪、杜浩、常欣、王飞、黄文智、谭斐、雷苗、汪浩然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嘉宾发言(以发言先后为序)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国国家画院建院40多年来始终坚持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自第一任院长李可染先生起,发现、挖掘并提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就是中国国家画院薪火相传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实施人才立院、作品立院、学术立院的一项重要举措。

“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参展艺术家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能力、优良的艺术修养和富于天赋潜力的艺术家,而且面貌各异、时代气息鲜明。以展览的形式,将全国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凝聚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展现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学术态度、创作理念、思想高度以及精神追求,也呈现他们对艺术的思考、感悟和艺术语言的表达。既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同时也为当代美术创作研究提供了一个横断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集中展示了23位中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他们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的生活,记载了新时期的辉煌,彰显了他们的创造性与表现力,展现了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创新的创作实践。

中青年艺术家富有激情和活力,是中國美术的未来。在这里谈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青年艺术家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艺作品当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火热的劳动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捉形、提神、铸魂,为人民抒写、抒情和抒怀。二是希望进一步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美术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创新艺术表达,实现中国画创研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参展艺术家拥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艺术修养,在艺术上也有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年轻人有想法、有创造力、有探索精神,但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培养,通过类似的展览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发现人才,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一个舞台和展现自己的平台。

如何在当今文化艺术多元格局中寻求参照,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最终的契合点,如何更新和扩展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等,是中国画艺术在当代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画家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并力图解答的课题。如何能成为一个好的画家,如何能创作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恰恰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我们既要有笔墨,也要有造型,最终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希望年轻的艺术家真正地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奉献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丁宁(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来向社会推荐年轻的艺术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看到,每位艺术家都似乎要拉开与别人的距离,里面很少有互相之间雷同化或者是挨得很近,个性面貌非常鲜明,这与今天会议的主题“多元语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语境,这本身是一个场域,艺术家不能隔绝一个时代的场域,他一定能感知到。今天的艺术家在多元语境里既比以往的艺术家看得更多、想得更多,但也前进得更难,艺术家的自觉、自为,在这个时代可能会变得更加的重要。在那么多的讯息、那么多的影响之前,在那么多的主张、那么多的风潮之中,艺术家怎么能更从容、更自信,对中青年的艺术家来说,可能是最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副馆长):近40年来,中国的艺术变化可以用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来形容,真的是多元发展、人才辈出。当我们拥有较好的创作条件和教学条件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做什么样的艺术。作为一名画家,关键是他的功夫如何,即便是坚守一种传统的语言,依然可以突破,依然可以在今天的语境下作出我们自己的面貌和自己的语言。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成千上万,如果想在众多人中看到个性非常鲜明的作品,关键在语言上,如果语言上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程度,观念也是无法实现的。中国国家画院通过举办这次展览,对中青年艺术家进行一次有力的推广,我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推进中,会激发每一个人的创作热情,或者是激发这一代人、这一批人,就是为这个事情而来,绝不苟和,也绝不放弃,不下功夫不行。这个时代需要在座的艺术家,无论是中年还是青年,要为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冯令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处处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那这些工作怎么落地,怎么能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舞台、能唱戏,以及怎么为他们搭舞台?各级单位未来五年都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美术家协会也一直在抓青年工作,2023年会有一系列的动作和举措,从整个社会中选出优秀的青年人才进行培养,为他们搭建舞台,给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中国国家画院的青年工作做在了前面,这点非常让人钦佩。从这个展览来看,画院做中青年的展览视野是开放的、是包容的,不仅为院内中青年的艺术家搭舞台,同时面向全国遴选最优秀的艺术家,给他们提供机会。

展览正如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一样,是多元语境兼具时代风格。展览作品的风格多元,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在全国范围内把这23名中青年艺术家选出来,可以想见中国国家画院费了很大的心血,这里面有它的学术性和包容性,值得我们学习。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首先,这个展览试图呈现新时代以来的青年美术创作的切片式观察,展览展现了当下青年美术创作的新特征和新生态。其次,既然是学术性的邀请展,应当会更加关注作品的质量,进而关注到人才的培养和画家的潜力,就此而言,这个展览体现出了它的特色。第三,是媒体图像和艺术本体表达的关系,参展画家在这点上的表现非常生动,真正好的画面形象都是从画家表现欲求里面出来的。第四,对传统的持续深挖和去除偏见的关注,某种程度来讲,他们在传统用功的深度对未来发展的高度上,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五,这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一次没有“院墙”的展览,有内部和外部的画家,从“60后”到“90后”,地域覆盖东西南北,它也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当代院体”中的青年表达。

希望我们能够借由这个展览用激情和信仰去表现这个时代,这也给我们今天的青年画家注入了新的能量和要求。

郝凝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多元語境与时代风格”,这次展览是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多样化展现的一个缩影,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另一方面,这个展览也探索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如何避免盲目渗透和同质化。这个展览也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就是如何去通过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认知的路径来激发艺术家的创新力。

此次展览的作品有如下特点:第一,气度、意境和神韵与众不同,作品是优中选优;第二,紧随时代精神新语境赋予新内涵的题材特别独树一帜;第三,作品围绕重要的概念展现了非常有深度的探索;第四,展览的形式非常好,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多元的、包容的、极具学术性的,期待中国国家画院继续推出更多的品牌展览,也特别希望参展的青年艺术家继续勇力前行。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艺术家必须具有一个怎样的学术思考,我想正是今天研讨会的主题。

多元语境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当代的笔墨语言符号。中国画笔墨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文精神。重要的是,如何把古人总结的笔墨规律,用于当下笔墨语言的构建中,通过结构重组、融合吸纳来提炼塑造新的笔墨组合。讲到时代风格,我会想到山水画与社会关怀。当下山水画的特征可以说是入世的山水,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又有别于古人,人在自然界里得到心灵的安顿、性情的释放,自然也在人类的保护下得以繁衍生息。因此,当下的山水画充满着人文关怀,对林泉丘壑、人类社会、生命个体的认知与思考,本次展览的山水画家的作品均体现在以上两方面的探索,具有学术性,更具时代性。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这个展览作品基本表现为两大类型:一个是对古典语言的转述,做修辞性的当下解读;一个是写生出真知的理路,将经验性语言转述于画面。如果以主题性绘画来观察,前者多为隐喻式,后者善于直给。当然这些好作品都是很有力量的,能引发观看者多趣味化的内心感慨。

书法板块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如谢小铨、杜浩是学人的状态,杜浩著有《颜真卿书法评价研究》,将历史语言重新引入到当下的书法景观,予以了新的视觉体验和价值判断;谢小铨是文博专家,他在国家博物馆编著了如“中国古代书法”及其他金石碑刻书法大图典,体现了他高格调的审美判断力。吴宗阳对笔的书写性的“时间性”特别敏感,运笔飞扬又留得时时一“戛然”的曼妙快感等等。如是,可以看出中国国家画院对人才的选拔所作出的是一种体系性的工作。

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首先,现在画院的人才队伍尤其是拔尖人才断代、缺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展览特别有意义。画家其实就是在探寻自我和世界关系的问题,在今天开放多元的世界中,信息共享,几乎没有地域的隔阂,面对这么复杂的世界,我们如何作出判断、再作出选择?其实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好,哪怕这个方式很传统也没有关系。你只要深挖下去,做到极致就一定能成。对青年画家来说,一方面画家是自由的,可以在宽广的空间去施展;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又是特别艰难的,看似很宽的一条路,但实际上可能性特别少。这里面的可能性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创造性,或者是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这是我们可能要去探寻的一个东西。最后提一点建议,希望青年画家再多一点锐气,作品中再多一些探索性或者是实验性的东西。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副所长):花鸟画可能是三大中国画种中存在问题最严峻的,主要是从业者多,但能做到极致的人很少。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看到的面貌和形态都不是很多,从业者很多,但面貌和形态并不多,所以这次选择花鸟画时本着有一点面貌特征和一些当代观念的画家,尝试一下来找到新的力量。花鸟画面临的问题可能与写生有关系,花鸟画家的写生通常只是为创作去做一个基础工作,比如说认识花托和花叶的反转,而非像郭味蕖那一代人从创作的角度去写生,应当从对象的了解写生,然后体会和表现对象,我们的花鸟画应该跟上时代,而不应该退回到很遥远的那个时期。

文人画固然好,它的精神永存,也是能够体现这个民族文化那个时期的特征,但是作为今天的画家应该更多地表现时代,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未来,这样才能把花鸟画做好,也能把中国艺术做好。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展览,也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展览,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年轻一代艺术家和培养后备美术人才的重视。在我看来,文化全球化带来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以及中外的艺术交流、互鉴、融合,并形成多元化的语境。多元语境既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文化背景,也是当代美术创作景象的重要特征;主题中的“时代风格”,则体现出主办者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关注。

展览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多元语境下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基本状态。可从三方面来看:创作题材、风格、语言的多元,创作路径的多元与创作观念的多元。作品中既有传统型的题材,也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题材,还有探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题材;风格上具有较鲜明的个性,也有时代的共性。在艺术探索上,可以见出艺术家们各自寻求自己的道路,有对传统文脉的探索,也有对现代艺术的探索。体现出参展艺术家活跃的艺术思想。

邓柯(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副所长):此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青年新生力量的关注、发掘与推广,感受到活跃的创作思维和进取精神。这些作品中有气势宏大的河山之美,有自然万物的空间解构人文遐思,也有田园之美的亲切;有些人物形象充满张力,有些轻松写意、灵动鲜活,有笔墨酣畅的结构探索和浑厚笔力,有方寸之间耐人寻味的刀痕印记。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对于光的考究、对于细节的细腻敏感、对于人的状态把握和构图的喻意等。

整体有三个深刻的印象:一是作品中看到回溯传统、汲取传统的营养,在借鉴与融合、孜孜以求的探索中,有一种对内在语言的研究精神;二是作品有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关切社会生活,作品有着情感的温度,也展现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气象;三是作品中有对艺术创新的思考,表现出创作理念活跃而多元。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此次研讨会主题的设定和展览很贴切。文艺的产生和发展脱离不了历史文化的土壤和时代的语境,同时文艺也是时代最明显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绝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作为时代最敏感的触角,其作品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甚至有的优秀的作品因为准确把握和深刻揭示了本质要素,而带有某种前瞻性和超前性。

多元的语境所带来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恰恰与青年的特点非常相合。青年艺术家的情感敏感丰富度、思维活跃度、表达表现欲丰盛度都比较充盈,又是乐于尝试、敢于探索、善于吸收学习和转化的阶段。所以多元的语境给青年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展览里,能够充分感受到青年艺术家的充沛创作热情,同时也能看到每一个人所做的不同尝试、探索和突破,看到每一个人基于自身学养、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与感受体验,所作出的不同表达和呈现。

袁学君(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相信此次系列展览将成为品牌展,并形成新的展览机制,让更多的院内外中青年艺术家有更好的展示宣传机会。品牌展览的策划旨在鼓励中青年艺术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创作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的作品。

此展览我选出了近年写生创作的10幅山水作品。既有文物古迹、美丽乡村,又有名山大川,既有水墨山水又有设色山水,从“眼中山水”到“心中山水”的转化贯穿于每幅作品。在不断强调当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规模、范围将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我们始终坚守中国画本体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并为如何拓展中国画艺术领域、营造时代风格,寻找新的艺术表现语言而努力。

卢虓(参展艺术家代表):感谢中国国家画院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这样好的平台,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展示机会。本次展览作品记录当下、表现变迁、礼赞生命、歌颂时代,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青年对时代发展的新诠释。

这次展览,我展出的是近两年内创作的作品。自从学院毕业,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创作,一直以来在研习中国画技法、注重作品学术性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力图用中国水墨画形式呈现时间、空间的流转,也坚持不断学习,加深自己对于传统的认识,并运用到新的创作中。我尝试超越对具象自然景观的描摹,打破时空界限,将山石、树木进行重组,构成新的图像符号,创作了更赋有象征意义的《生命之树》和《山隐》。绘画是凝结时间的艺术,能够见证历史并记录时代。以盛世丹青弘扬时代精神,以艺术之美展现信仰之美,我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深感荣幸。

耿延民(参展艺术家代表):反思民族文化、观照传统艺术、关注历史与现实,继而实现中国艺术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新时代青年艺术家的自觉使命,也是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自信的路径之一。

我基于个人艺术实践和生活感悟略谈三点。一、现实主义需要写实,但不排斥写意。艺术语言的现代化不意味着要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造型形式割断联系。中国传统艺术讲究诗性表达,以“营造意境”视为凸显诗性的方法。二、现实主义雕塑要始终坚守“真性”。包括形象的真实性、语言的真率性、审美的真理性与情感的真挚性。我也创作了一些以自己不同階段生命体验或生活境遇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倾注了我的真情与热爱,真情且实感地表达人生态度,由衷且真切地表现艺术形象。三、新时代的现实主义要关注人民生活、时代品格,也要观照历史文化。为时代塑像,塑的是时代中的人,也是时代本身的精神特质,过去的历史也有其时代性和现实性,关健在于我们要以现实主义眼光去发掘历史中的现实精神。

董雷(研讨会学术主持、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感谢以上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围绕“天地人和”展览和设定的主题,各位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也感谢各位老师对此次展览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参展艺术家的肯定和未来艺术前景的美好期待和祝愿。对一些专家在发言中的中肯建议需要大家去深入地思考,相信是未来艺术之路的重要助力。按照中国国家画院的设想,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国家画院将把持续发现、挖掘、培养中青年艺术家,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学术工作来推进。

今天也听到了与会的领导、专家们很多对年轻艺术家的肯定和赞美,大家要把这视为一种鼓励,要化为今后艺术道路上踔厉奋发的动力。也更要虚心向前辈、老师、先生们请教,他们是我们为之努力、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最后向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表达最真挚的感谢,同时也对今天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致以崇高敬意。

猜你喜欢

画院语境艺术家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