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下岗的铁笔战士

2023-07-06沈惠忠

金秋 2023年5期

※文/沈惠忠

1943年2月时任新四军东南警卫团政治处宣传干事

参与主编的《三百万颗民族心》

抗日战争时期,苏中行政区四(南通)分区,诞生了一份战地小报。这份名为《东南报》的国内唯一在“清乡”圈内出版的报纸,8开2版,油印,不定期出版。《东南报》仅有6个人,报社秘密设在“清乡”圈中心地段一户地下党员家里。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活动,将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心脏!

当时办报,白手起家,没有印刷机,整张报纸全由该报记者兼编辑颜辉同志用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一张蜡纸,一笔一划画写,然后油印而成。可以说,报纸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是从颜辉手指间流淌出来的。

烽火硝烟中,《东南报》发挥了极大战斗作用,直到抗战胜利才光荣完成历史使命。颜辉紧握手中笔杆子,先后在《东南报》《江海报》《前锋画报》《胜利报》等新闻阵地,揭露日伪的残暴,讴歌抗日军民英勇业绩,在战火中洗礼自己灿烂的青春。其间,他担任过苏中九分区政治部《前锋画报》副主编,七团团报主编。为表彰他的功绩,部队首长授予他“铁笔战士”荣誉称号。

颜辉生于1924年11月,祖籍浙江宁波,在上海长大。1940年考入上海华华中学二校(建承中学前身),并参加了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十八岁那年春季,他毅然弃学从军,离开上海前往苏中根据地,担任新四军东南警卫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反“清乡”斗争。

为确保安全,报社设在秘密党员尹祖陶(现启东市天汾镇一带)家里。尹家离敌人据点仅三里远,但单家独宅,地形也好,向北转移余地较大。

半个月后,敌伪对苏中四分区“清乡”开始了。15000名日伪军大举出动,往往分成十几路,步兵、自行车队和汽艇一齐上,实行反复的“梳篦”“拉网”,企图将海启抗日武装和领导机关一网打尽。报社同志把油印机、钢板、蜡纸、白板纸等物品,藏到尹家宅后竹园地洞里,有的还藏到可靠群众家存放的空棺材里。尹祖陶和报社同志约定:他家在桥头开设一爿豆腐店,发现敌情放下豆腐标;情况严重扯起白笼布;如果情况危急,就把小鞭炮放在场心供奉财神的香台上燃放。尹祖陶的老娘白天在门口纺纱,时刻注意豆腐标和白笼布。他的妻子和儿女下田种庄稼、挑羊草,以各种不同形式放哨。敌伪军逼近时,报社就和群众一起转移。夜晚,便深入干部、群众中采访,然后赶回尹家写稿、编稿、刻写、印刷。全套工序必须赶在拂晓前完成,并将废纸和油墨痕迹彻底清除干净。如果没有情况,钻进芦苇丛睡一会儿;白天敌人“拉网”空隙,匆忙扒几口饭充饥;枪声一响,就跳起来和敌人周旋。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捎来各区、乡及部队稿件,并将印好的报纸带走。

有次,敌人化装偷袭,来到豆腐店。那位耳朵半聋的伙计看到几个便衣,情知不妙,猛地放下豆腐标。敌人起了

1943年3月中旬,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洪泽找到颜辉说:“县委要你去参加创办《东南报》,你字写得好,可以刻写钢板,文章也不错,可以兼当记者、编辑嘛。”颜辉毫不犹豫地说:“行,我边学边干吧。”疑心,严厉拷问,伙计坚持不说,遭了一顿毒打,直到纸烟店老伯伯出面作证才罢手。报社同志赢得充裕转移时间,痛惜的是那位伙计内伤严重,不久去世了。

就在这险恶艰苦的环境里,就在这腥风血雨的岁月中,颜辉紧握手中铁笔,战斗在自己神圣的岗位上。每次出报,他只能借助一盏光线微弱的豆油灯,伏在破旧的桌子上,一笔一画精心刻写。刻钢板是个用手劲、用心劲的苦力活。铁笔下去,一撇一捺都得用力均匀,假若轻了,影响渗油,印不清晰;刻得重,蜡纸破了漏油,不但影响质量,而且印数也少。钢板是有纹理的,顺势下笔方能刻得又快又好;蜡纸是半透明的,光线微弱就更难下笔,几行字下来,手指便发僵发涩。刻好蜡纸早已是子夜时分,经校对、修改,便投入油印。五六百份刊登着杀敌、锄奸、缴枪、策反等胜利消息和揭露敌人残暴行为的报纸,散发着油墨清香,迅速在军民间传阅,大家欢欣鼓舞,斗志倍增。

离休后小书房一角

颜辉字迹端庄秀丽,一丝不苟。他还学会了题图、插花,报纸益发精美。难怪偶尔看到这张报纸的伪军惊讶地说:“新四军印的东西这么好,一定是在外面印好了运来的!”

有次报社转移,不料颜辉患了恶性疟疾,浑身打摆,不能走动,只得留在尹家。当时没有治疗疟疾的药,这病一时三刻好不了,敌人经常出来“扫荡”,真令人愁肠百结!尹祖陶每天蒙蒙亮就将颜辉背进东边的芦苇丛里躲藏,疟疾发作时发寒打颤,他送去老被絮裹身。吃饭时分,尹家孩子佯装割羊草,把饭菜和开水送进芦苇丛。太阳下山了,再把颜辉背回家。尹祖陶妻子见颜辉瘦的不像样子,便悄悄杀了家里那只正在下蛋的母鸡,熬了汤给他补养,却不让自己的四个孩子喝一口!过了些时日,情况缓和了些,报社搬回了尹家,颜辉又拿起了铁笔。令人赞叹的是:报社驻在尹家,连东邻西舍都不知悉。因党组织要求尹祖陶严格保密,他一家人守口如瓶。直到1983年11月颜辉前往故地寻访当年的恩人,这个严守了四十年的秘密方才公开于世。

1948年11月,颜辉担任华野11纵队33旅第98团二营机炮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淮海战役。在窑湾碾庄运河线上的一次阻击战中,他率领连队向敌人发起猛攻。突然,敌人一发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右脚跟,卫生员赶来,迅速取出弹片,草草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团长见他伤势不轻,下命令将他送到野战医院治疗(后评为三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5年调任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长,后又调任国家轻工部外事司党总支书记。

战争年代结束了,和平建设时期开始了,“铁笔战士”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笔杆子。随着印刷技术不断升级提高,油印工具走进了历史博物馆。颜老逐步走上关键性领导岗位,工作繁重,时间紧缺,但他以一位新闻战士、老报人的情愫,继续用手中的笔写革命历史,写新闻事件,写改革话题。原轻工业部主办的《全国轻工信息》周刊和《轻工标准与质量》杂志,就是他一手栽培的。他撰写了大量文章,离任后也没忘掉常去过问,帮着排忧解难,献计献策。时隔稍长一点,杂志社同志就会叨念:“老颜该来了吧。”

离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颜老热衷于党史征集工作。他身体结实,精力充沛,大江南北到处走动,联络当年战友,搜集(应说是抢救)革命史料,协助组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前几年,颜老掏钱,每年借助中央电视台三楼餐厅,召集抗战时期老首长、老战友聚会一次,共话当年。颜老通过这种活动,为征集革命史料、出版传统教育读物,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1988年6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洪泽给老战友写信,提出设想,用纪实的艺术形象,将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所开创的伟大业绩留传于世。他自知病魔缠身,时日不长,热切希望身体健壮的战友们好好计划一番,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贡献。

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与颜辉当年都在洪泽同志领导下从事新闻工作,得悉老领导有这么一个愿望,两人决定主编《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力争赶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前完成,以告慰先烈们在天之灵。

颜老离休在京,仗着硬朗的身板,开始忙碌奔波,穿梭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间。1992年夏,他得悉新四军老战士、江苏专业作家枫亚已在采集反“清乡”斗争资料,心头一阵欣喜,急忙赶往南通,动员枫亚写这部作品。虽然难度极大,但枫亚还是接受了任务,定好方案,夜以继日,拼力赶写,仅半年时间便拿出了初稿。

颜老马上将初稿送给韩念龙、许淦等老首长审读,并向84岁高龄的姬鹏飞请示汇报。姬鹏飞百忙中在办公室听取内容梗概汇报,回答了有关这场斗争某些重要史实的提问,并欣然提笔,题写书名。

经多方努力,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终于在1993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8月再版,2003年10月又出第三版。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九单位联合向全省青少年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本书赫然在内,并被纳入各级图书馆必藏图书之列。

作为主编之一,颜老除多方征求意见外,还对某些文字作了改动。再版时,颜老又担任封面设计和责任校对。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

颜辉与粟裕曾在垦牧校——现在的东南中学四合院内战斗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颜辉离休后竭力扶持东南中学完善开国大将粟裕同志纪念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粟裕大将的好多宝贵遗物,都是经过颜老之手转赠东南中学。

1995 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发起征文活动,颜老的《〈东南报〉与群众的鱼水情》一文被收入人民出版社《烽火忆抗日》一书(刘华清撰写代前言,薄一波作序),并荣获优秀奖。

无论是中央权威媒体征文约稿,还是行业刊物或地方报刊索求作品,颜老一视同仁、认真落笔。2011年6月,颜老接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约稿,要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写一篇文章。没几天,这位无比忠诚的老共产党员便发去题为《铁笔战士,永不下岗》的文章,讲述了70年新闻从业生涯和深切感受。该杂志总编接到稿件,组织全体编辑、记者进行学习、讨论,大家深爱教育和鼓舞。该刊第七期作为特稿发表时,配发“编者按”予以高度赞扬。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一家杂志社紧急约他赶写一首诗歌。尽管不善写诗,但他还是掬一腔真情实感,欣然提笔。

颜老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最大的乐趣就是收藏报刊资料。凡是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放过,或剪下,或复印,然后分类,编号,仔仔细细粘贴好、压平,装订成册。走进他的书房,橱柜里整整齐齐码着一摞摞剪贴本,几十年收藏已初具规模。颜老早有打算,这些剪贴本将来无偿捐献给故乡图书馆。

2016年初,颜老向家乡赠送了400多本精心搜集制作的史料剪报,以及他撰写、出版的8部著作。同年5月,宁波市江北区政府有关部门举办“新四军铁笔战士颜辉事迹陈列室”首展仪式,颜老应邀出席,并作了激情洋溢的报告,赢来一片掌声,当地广播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让颜老无比欣慰的是:他的事迹陈列室就建造在当年出生的宅地,这是真正的落叶归根,荣归故里啊。

如今,年近百岁的颜老仍精神矍铄,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用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充分显现了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正是——

当年沙场风云涌,

铁笔战士争前锋;

指点掌间百万兵,

一纸檄文展雄风。

文心清若阳泉水,

年过耄耋不称翁;

扶携后浪超前浪,

金秋岁月也峥嵘。

颜辉当年刻写的战地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