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初探
2023-07-06李俐郭乐静
李俐 郭乐静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素养;整合;实践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如何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从任务群视角出发,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呢?本文拟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探索。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人文主题的单元。从文章的体裁来看,这几篇
四、寻找规律:学习方法的迁移
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在教材之外选择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且多安排在课后,这本无可厚非,但很多时候,面对陌生的资料,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深思,也没有充足的实践加以转化,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对学生而言,读写规律的发现固然重要,而借助实践运用将其转化为读写能力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方法为触发点,回顾已读课文,发现读写规律,并将其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写古代孩童的文言文?你能简单讲述吗?这些故事讲了什么道理?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在学生回顾已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杨氏之子》,引导学生运用“知人物、明特点、悟写法”的方法进行自学。通过“近距离”的资源拓展和迁移学习经验再次验证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杨氏之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以方法发现和迁移为目标的“近距离”资源拓展,可让学生从已读课文中,发现一般规律,并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内化为读写能力。
课程资源的“近距离”开发,是以教学目标为根本遵循,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通过筛选、整合,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程设置,多角度挖掘,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章分别属于诗词、散文,与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部分学习内容一致。就单元整体而言,要想把内容单元变成学习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关键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面做出改变。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走向“素养”
任务群教学目标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所以,任务群的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知识”走向“素养”,通过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本单元的课文,无论是《古诗词三首》,还是《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等散文,都写出了自然的美,单元习作《____即景》的设计则是引导学生以“书面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书写自己的情感”的学习实践。教学这个单元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课程内容:从“孤立”走向“整合”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强化了阅读与表达的融合,使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强调以整体的、系统的视角审视课程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有主题统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已经具备学习任务群的雏形。就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来说,怎样才能加强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怎样才能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怎样才能使听、说、读、写有机整合?为此,我们设计了“动与静的遇见,情与景的交融”这一任务主题。其次,内容要统整。针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们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强教学内容的统整:一是加强单元内各部分的联系,如将《古诗词三首》与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联系起来,将《鸟的天堂》《月迹》与“交流平台”联系起来等;二是加强单元内外之间的联系,如将《四季之美》与拓展类文章《夏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联系起来,将《鸟的天堂》与拓展类文章《筑渝道上》(节选)联系起来,单元内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等;三是加强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联系,如比较阅读古诗词后交流感受最深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学习《四季之美》后进行表达练习,等等。
三、课程实施:从“学习”走向“在实践中学习”
学习任务群是以系列化、结构化的实践活动开展的。
一是设计总体驱动任务。我们根据学情,设计了“制作明信片”总体驱动任务。本单元是教材第一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如何发现美,以及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如何表达美。“制作明信片”这个驱动任务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明信片展示的画面就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到的美景,文字就是对美景的一种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任务,能引领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分享美”的过程。
二是设计子任务。确定了单元学习主题和总体驱动任务还不够,还需要对任务进一步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之间既是一个整体,又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遵循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发现—感受—表达”的规律,我们在“动与静的遇见,情与景的交融”主题之下,聚焦目标,设计了具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实践活动:“寻找小美好”“发现小动静、学出小名堂”“分享小创意”。
活动一:“寻找小美好”(发现美,2课时)
“寻找小美好”包括“寻找作者笔下的小美好”“寻找我身边的小美好”两个活动。“寻找作者笔下的小美好”是学习三篇课文描写美景的独特视角,并尝试进行鉴赏。“寻找我身边的小美好”是课前拍照发现身边的小美好,并通過课堂学习.去发现更具独特审美视角的景物,为创意表达提供素材。课型为整体感知课和整体鉴赏课。
整体感知课。对本单元三篇课文进行初步学习,重点学习字词、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整体鉴赏课。完成“寻找作者笔下的小美好”和“寻找我身边的小美好”两个活动。
完成活动一,教师课前须要求学生用相机拍下身边美好的事物,学生在整体鉴赏课上鉴赏三篇课文的独特视角。本单元课文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都体现了“动与静的遇见,情与景的交融”,为我们展示了四时美景的独特视角。阅读本组课文,分别体会动静之态、动静之美、动静之趣,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会独特的美,在比较、鉴赏中发现作者表达美的方法,继而引发思考,寻找生活中的小美好,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指向学生审美创造的素养。
活动二:“发现小动静、学出小名堂”(感受关,7课时)
“发现小动静、学出小名堂”包括五个活动。阅读《古诗词三首》及“日积月累”的《渔歌子》,思考并想象诗歌描绘的美景,选取感受最深的内容与大家讨论交流;阅读《四季之美》等三篇文章,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生动的描写,画出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内容,并在印象深刻的地方作批注,尝试完成明信片文案设计。课型为鉴赏与创意表达课和整体鉴赏课。鉴赏与创意表达课是培养学生鉴赏不同文本表达内容的能力,并进行创意表达。本单元设计了四节鉴赏与创意表达课,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动静之美,同时逐步完成明信片文案的创意表达。
鉴赏与创意表达课1:发现诗词中的小动静。这一活动对应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识动静之态。
鉴赏与创意表达课2:鉴赏动态之变,初次进行明信片文案的创意表达。这一活动对应教材中的《四季之美》,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鉴赏动态之变,并结合这一内容进行表达实践,初次进行明信片文案的创意表达,写出动态变化之美。
鉴赏与创意表达课3:鉴赏动态、静态描写,动静对比,学写明信片文案,并进行创意表达。这一活动对应教材中的《鸟的天堂》,对比动静描写,并结合这一内容再次进行表达实践,修改明信片文案,學习写好动静之美。
鉴赏与创意表达课4:鉴赏动静之趣,第三次学写明信片文案。对应教材中的《月迹》,重点发现动静之趣,并进行第三次表达实践。第三次修改明信片文案,写出动静之趣。
以上四个活动对应不同的教材内容,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同时将学生的实践融入其中。
整体鉴赏课:整体回顾梳理,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为创意表达做准备。
活动三:“分享小创意”(表达美、分享美,4课时)
“分享小创意”任务包括三个活动。习作指导课和习作展示课链接习作内容。在这两节课上,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完成习作《____即景》,并进行交流、展示、评价。成果分享课“明信片推介会”,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明信片,并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展示、评价。
课型具体实施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经历了“发现—感受—表达”的文学品鉴过程。这个过程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初步呈现了此任务群实施的路径。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习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学生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更培养了其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把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特质,开展好教学,对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用好统编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