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探讨
2023-07-06杨红艳
杨红艳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资金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流程日益复杂,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单位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部分地区的单位还存在着财政资金被挪用、闲置、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改进。内部控制有助于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贪污、受贿等问题,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管理流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研究,探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改进措施,有助于事业单位规范管理流程,防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不断改革,在此过程中,其只有不断优化自身内部控制机制,才能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存在内部控制松弛等问题,阻碍了单位的有序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以有助于防范腐败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进
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不足,长期以来不能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流程中,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和自身无关。其对人员的管理不合理,岗位职责没有得到科学管控,组织架构不规范,在设置岗位时不能满足相互约束、相间制衡的要求,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机制不当将给单位发展带来不利后果。但是部分单位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仍按照主观经验对风险进行判断与应对,导致风险管理效果较差。
(三)内部控制活动不完善
内部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环节,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不全面,内部控制中的关键流程没有得到严格管控。
(四)信息沟通不畅
部分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无法及时交流各类信息。同时部分单位不重视信息沟通的要求,单位内部各类信息没有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合理
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应对其内部各环节工作进行监督,并针对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优化,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及时改进管理流程中的不足。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就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以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相应支持。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单位可以邀请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到单位进行讲座,让全体成员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1]。
其次,要提高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事业单位要由管理层牵头成立内部控制建设小组,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到其中,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最后,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单位文化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可的理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单位文化能使全员形成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主动为单位工作的开展而努力,推动全员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并将内部控制要求嵌入到单位文化中,营造人人重视内部控制的工作氛围,因此,单位要重视内部控制文化的培养。
2.優化组织架构
为防范事业单位内部职责划分不合理而产生舞弊的问题,单位要优化组织架构,通过设置科学的组织架构,使人员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要求,避免管理过程中重大事项未得到有效约束的问题。
3.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要优化岗位分工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岗位分工机制,结合各岗位特点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各岗位工作权限,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有效规避管理风险。通过落实岗位分工要求,确保人员权限得到合理约束,从而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效率,防范人员推诿的问题。
其次,应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要对各岗位工作权限予以明确,确保各岗位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前提下,做好对风险的防控与管理,以防范单位管理中出现的贪污腐败等一系列风险。
再次,建立科学的轮岗机制。事业单位要通过轮岗实现相互牵制,使人员在不同岗位上接受全面锻炼,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内部轮岗制度,严格落实各岗位的轮岗要求。此外,建立规范的培训机制。事业单位应形成规范的人才管理流程,确保人员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事业单位人员要学习新方针、新政策,主动学习管理流程各项要求,高度重视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工作各环节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
最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的发展目标以及工作规划,明确绩效管理工作要求,落实各岗位的岗位职责,结合各岗位工作绩效目标、工作性质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对人员的绩效管理,并执行动态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优化绩效考核流程,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要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单位管理流程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单位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单位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并结合单位发展规划设置科学的风险防范目标,建立系统性的风险管理理念,站在单位整体视角分析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开展讲座、宣讲、会议业务培训等方式,让基层人员了解单位存在的各类风险。
2.开展风险评估
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对单位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风险评估包括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通过风险评估能够精确查找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定期评估的时间可以为半年或一年,而对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事项的风险要进行不定期随时评估,以及时发现风险并制定改进措施。
3.制定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
事业单位在对风险进行分析时,要灵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形成书面的风险分析报告,结合风险分析报告帮助单位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建立恰当的管理机制。
4.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
事业单位在建立了详细的风险分析机制之后,要明确风险发生的成因及后果,并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及方法。事业单位在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召开专题会议探讨风险,判断单位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管理中的缺陷制定恰当改进机制,以确保风险得到严格管理[2]。事业单位要制定科学的风险识别机制,认识到各环节经营可能存在的风险。只有关注潜在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锐性,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三)改进内部控制活动
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之前,要在单位内部召开预算动员大会,全面落实工作的要求,统一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思想,确保事业单位的全体成员均能参与到预算编制中。单位内部各层级人员要形成统一的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使预算能够涵盖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在编制预算时能够提高该项工作的合理性。
其次,规范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要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实现对各项经费支出的严格监督。事业单位要根据预算要求开展资金支付的审批,避免经费科目相互挤占的问题。通过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确保能将所有的事项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财务部门要判断预算执行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及其执行的进度是否合理,针对预算执行数额不足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优化。
最后,改进预算的分析机制。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分析时,要全面分析预算支出的进度,判断预算工作存在的不足,严格按照支出中的不合理之处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
2.优化收支业务管理
收支业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通过优化收支业务流程有助于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要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事业单位要确保出纳、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分离。事业单位各项收入要统一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出现设置小金库的问题。
其次,落实审批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在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管理中,要明确具体的支出要求及审批机制,结合各项业务事项的性质,确定审批的流程和规范,防范审批不受控制的问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对票据进行检验时,要建立全面、严格的检验机制,分析票据来源是否合规、合法,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应予以退回,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最后,对三公经费使用及重大项目开支进行重点管理。事业单位要明确重大事项管理要求,确保相关事项得到规范控制,严禁资金违规使用。
3.改善政府采购流程
事业单位要优化政府采购管理,使单位的政府采购流程得到科学控制。首先,明确各部门的采购要求。各部门在申请采购时,要合理分析采购是否有必要,是否按照规定开展,并且在采购时要严格按照政策填报采购申请表,对于重大事项的采购要进行集体决议。其次,制定采购物资的验收程序。事业单位在采购完成之后要落实验收规划,要求申请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共同参与到验收过程中,对重大资产采购事项还要聘请外部专业第三方开展验收。
4.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为了确保固定资产得到规范化管控,事业单位要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首先,将固定资产采购纳入到预算管理中。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要明确具体的管控原则,确保所有固定资产采购都符合预算要求。在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过程中,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对固定资产采购进行汇总分析,将固定资产采购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内,确保固定资产在采购之前就得到严格审批。
其次,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事业单位的全体成员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将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成员,对于违背管理要求的人员要追究责任。
最后,完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固定资产台账,确保所有的固定资产信息都能在固定资产台账中得到登记,并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及时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单位能及时掌控固定资产账的动态变化。二是事业单位要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对固定资产的日常领用、调拨等环节都形成具体的管控要求,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无据可依的问题。三是要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对于固定资产盘点过程中所发现的盘盈盘亏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置并开展账务处理,以确保固定资产信息准确。
5.强化合同管理流程
为规范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流程,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明确合同纠纷的具体处理办法。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文件规范单位内部的管理流程,强化对合同全过程的管控。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合同双方责任,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同时,在合同执行之后,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更新合同执行进度,分析合同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是否得到落实。
(四)畅通信息沟通
1.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事业单位要强化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更科学的信息沟通渠道,让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信息管理、人事管理等各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并通过健全内部报告体系,让事业单位各类信息能够得到有效传递[4]。同时,事业单位要借助信息系统打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的路径,使单位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改进。
2.加快信息公开制度
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是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事业单位要强化信息公开机制,对于年度预决算、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等方面的信息進行全方位公开,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感。
(五)强化内部监督
1.重视内部监督的要求
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不仅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还有助于堵住事业单位的管理漏洞。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监督时,要让全体成员了解内部监督的要求,学习最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方针,让全体成员形成完善的内部监督意识,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对单位各项工作进行持续检查,以使内部控制工作更加科学与高效。
2.优化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监督时,要让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监督形成合力,实现对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全面监督,以确保事业单位各项事项能够得到严格管控[5]。
3.加大对违规事项的处理力度
内部监督机制能帮助事业单位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不到位的事项,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单位要予以追踪和问责,并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于情形严重的还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及工作的科学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管理方案,易造成内部控制缺失等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全面改进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蔚.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8 (13):183-184.
[2]苏丽丽.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J].商讯,2020 (02):170+172.
[3]刘润.分析水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9 (07):240-241.
[4]李桂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建设风险防范及优化建议[J].财会学习,2020 (01):246-247.
[5]韦运菊.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财会学习,2018 (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