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寺观兴修

2023-07-06汪杏莉

档案与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寺观扬州

汪杏莉

摘 要:清代,两淮盐商参与修葺扬州寺观的活动颇多。一方面,盐商为祈求家财平安,以寺观作为社交空间,逐步融入扬州,实现“在地化”。另一方面,一些佛寺为驻跸之处,是特殊背景下两淮盐商“奉宸”的产物,体现清代帝王和盐商之间的特殊关系。

关键词:两淮盐商;寺观;扬州

关于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的关系,前人研究成果丰硕,但多关注盐商与扬州城市、社会变迁等。就两淮盐商与扬州寺观的修建虽有关注,但多从城市景观介绍出发。本文利用扬州地方志和奏折档案,考察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寺观兴修活动,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寺观兴修背后各地域盐商的势力消长,以期细化和深化清代两淮盐商研究。

一、 扬州寺观中的盐商身影

明末清初,扬州屡遭劫难,城市破坏严重。在清廷一系列惠民惠商的政策下,作为两淮盐业中心的扬州很快走出困境,城市建设得到了改善,其中盐商出力甚多。两淮盐商不仅对扬州城的道路、桥梁、码头进行修缮,对城中破损、荒废的寺观也多有投入,例如:

大明寺,又名法净寺、古栖灵寺。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间。康熙时,金镇、汪懋麟重修。雍正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捐资修建,增造云盖堂、洛春堂、万松亭、山亭水池”[1]。乾隆年间,鹾商汪立德、汪秉德修葺。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现寺为同治九年(1870)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汪应庚,字上章,号云谷,歙县潜口人,“业鹾于扬,遂籍江都,富而好礼……又兴复平山堂、栖灵寺,建五烈祠”[2],商名汪勤裕。因乐善好施,于雍正年间被特授光禄寺少卿。汪立德、汪秉德是汪应庚孙子,除捐修法净寺之外,又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南门外运河滨建二严庵。

建隆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兴建。后日久颓废。乾隆十一年(1746),绅商黄晟独立捐资重建。乾隆后期建隆寺作为九龙玉瓮、大禹开山图玉山制作地。太平天国运动时,大部分建筑被毁。黄晟,字东曙,号晓峰,歙县潭渡人,是乾隆年间著名的盐商,兄弟四人,俗称“四元宝”。

莲性寺,原名法海寺。康熙十四年(1675),“(程有容)自出四百金倡建,闵君(世璋)先后亦四百金……而吴君自亮出金二百五十,席君上珍二百,金身董役作。吏科给事李公宗孔暨黄君朝美等并宣力襄事”[3]。乾隆时,盐商在寺内仿京都瀛台白塔。程有容,字休如,歙县人,家且式微,遂究心鹾业。另在扬州南门外,运河东岸重建天后宫。闵世璋,字象南,歙县岩镇人。少孤且贫,“遂走揚州,赤手为乡人掌计簿,以忠信见倚任。久之,自致千金,行盐荚,累资巨万”[4]。闵世璋又分别于康熙八年(1669)捐资重葺文峰寺;康熙十年(1671)重修浮山观。吴自亮,字孟明,歙西长林人,亦为鹾商,顺治年间在扬州创建育婴堂。黄朝美,字荩臣,号清持。仪征县志有关于黄朝美之子黄对的介绍:“本徽州歙县人。因先世业鹾,遂占籍仪征。”[5]可见,黄朝美为盐商出身。

高旻寺、天宁寺作为康熙、乾隆二帝历次南巡行宫所在,两淮盐商对两寺多次兴建。高旻寺位于城南三汊河西岸,“(康熙)四十二年,淮商恭建行殿。……雍正八年,众商重修。九年,置田收其岁入资香火。十一年,修其塔及十五楼、五云楼”[6]。为迎接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两淮盐商又出资兴建重宁寺,作为南巡祝厘之所,《万寿重宁寺碑文》就记载:“众商吁请,于天宁寺后曾建万寿寺,以申忱悃。”清乾隆年间的《江南园林盛景》记载:“寺之正殿供奉三世佛,旁肖十六罗汉像。殿前东西分建御碑亭二座,钟、鼓楼峙其南。又前为天王殿,为寺门……殿后为佛楼,迤东为文昌阁……两淮官商重加修葺,敬备坐起。”[7]

除以上列举之外,两淮盐商还参与修建天宝观、静慧寺、地藏庵、乐善庵等数十处寺观,李斗《扬州画舫录》提及乾隆时扬州八大刹中的天宁、高旻、法净、慧因、建隆等寺的兴建皆有两淮盐商的参与。

二、 两淮盐商参与扬州寺观兴建的原因

两淮盐商兴建寺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祈求神佑,获得心理慰藉。两淮盐商的主业是盐业经营,淮盐主要通过水路贩运至千里之外的湖广、江西等地,从盐场到食盐贩卖点,一路艰难险阻。风浪是盐船面临的最主要危险,“淮南必历长江,淮北必由洪泽。风波之险,人所莫测,不特江湖有覆溺之患。即场河内地过闸过坝,遇风遇溜亦难必其全安”[8]。古时,盐船为木船,在航运中,火灾也是威胁盐艘安全的因素之一。扬州下属仪征县就多次发生盐船火灾,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仪征盐船大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9],情形极为惨烈。位于北桥的地藏庵东边有菖桥,“为盐艘挽夫往来要路”[10],随船贩运食盐的盐商、船户会在此停留歇息,做日常补给,祈祷开船平安,因此得到两淮商人出资修缮。古人认为修建佛寺道观可以化解厄运、积攒功德,盐商正是借捐建寺观以求生意顺利,减免灾祸。

加强与当地士民联系的需要。明末,士大夫旅游风尚兴起。作为方外之地的寺观,除景致外,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吸引文人士大夫前去参访,因此成为旅游景点。法净寺所在的平山堂,自北宋欧阳修创建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来扬州后的首选旅游胜地;蕃厘观因欧阳修言观内琼花天下无双而盛名海内。两淮盐商,特别是“贾而好儒”的徽商常在这些寺观举办雅集,邀请好友、扬州当地的士人或者两淮盐政官员,前往寺观赏游,唱和不绝,诗文佳作极丰。通过这种交游活动,盐商得到了盐官的青睐和扬州当地文人、士大夫的认可。

两淮盐商修葺寺观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普通市民的信仰需求。扬州当地风俗以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为观音圣诞,市民“结会上山,盛于四乡,城内坊铺街巷次之。会之前日,迎神轿斋戒祀祷。至期贮沉檀诸香于布袋中,书曰‘朝山进香,极旗章、伞盖、幡幢、灯火、傩逐之盛”[11]。

修葺寺观作为一种新路径,使盐商得到扬州官员、士绅和市民的接受和欢迎,实现“在地化”(指外来者融入居住地社会)。嘉庆以前的扬州方志在论及盐商及其子侄时,还多介绍其先世从山陕、徽州等地迁至扬州,嘉庆时扬州各府县所修方志已很少见到这种描述。嘉庆《江都县续志》在论及是否将盐商及其后代列入本县人物时就给出了意见:“至近而仪征,远而歙县,且自乾隆三十年以前未裁商籍,又多山陕流寓,实隶本邑,并非惜才。”[12]可见,官方已认为这些盐商后代就是本地人,两淮盐商成功实现“在地化”。

供奉宸赏的需要。扬州是康熙、乾隆南巡翠华临幸的必经之地。从两淮盐商参与兴建扬州寺观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这些寺观主要集中在香阜寺到高旻寺沿市河一段,是御驾必经之地。《乾隆帝起居注》记载了其历次南巡在扬州行程,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为例:(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九日,辛未。驾至扬州府……幸香阜寺、天宁寺拈香……初十日,壬申。上奉皇太后幸莲性寺、观音寺、(栖)灵禅寺、慧因寺拈香……十一日,癸酉。上幸高旻寺拈香……[13]

天宁寺、高旻寺作为康熙、乾隆皇帝历次南巡驻跸处所,与皇室关系十分密切。康熙五十六年(1717)七月,在回复李煦代天宁寺主持广明谢恩的奏折中,康熙帝询问:“广明为何无奏折?”[14]奏折的使用始于康熙中期,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康熙帝的质询说明,天宁寺主持广明于他是等同李煦这样的亲信。乾隆时两淮巡盐御史三保修筑天宁寺时称:“伏念二处(天宁寺、镇江金山寺)为圣祖仁皇帝巡幸之所,非寻常寺观可比。”[15]

天宁寺、高旻寺修缮向由两淮盐政负责,但实际上,盐政官员常将监工、办料等具体工程委托盐商办理。两淮盐商在承办差务时也不遗余力,如乾隆三年(1738),为修缮高旻寺行宫和金山寺直接动支两淮运库十万九千余两,表面看这笔钱似是从运库支出,但实际上由商人捐纳。[16]

三、 两淮盐商参与扬州寺观兴修的影响

两淮盐商积极参与跟皇帝巡幸、驻跸有关的佛寺建设,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康熙曾传旨内务府,指派曹寅将参与高旻寺行宫修建的“商人姓名、出银数目,逐一查明,缮单呈送”[17],议叙给以虚衔顶戴。

授官以外,最为实惠的奖励是减免积欠、缓运盐课、赏借帑金和加赏盐斤。康熙四十九年(1710),巡盐御史曹寅奏称:“两淮从前积欠,四十二年蒙敕,借帑一百万。四十四年,臣到任时,将新欠具奏,又蒙恩准带征一百二十万两。四十五年,又令臣等于五年内每年带还二十三万”[18],又请己丑纲新课分作五年带纳,最后康熙下令分三年带完。“带征”“带纳”是清代财政税收制度中采取分期征收或缴纳欠缴税课的一种形式,“带征”“带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人一次性缴纳课税的负担。

鹽商急公报效,对皇帝极力奉迎、仰攀,由此取得的垄断地位却并不牢固。道光时期支持陶澍盐法改制后,朝廷罢巡盐御史,整顿盐弊,施行票盐法,“窝单每引值二三两,忽改为一钱数分,不准再加,且亦无用”[20],不少大商一朝变为赤贫。其后扬州又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两淮盐业损失殆尽。同治后,曾国藩再次整顿盐业,两淮盐业开始复苏,但是商力已经大不如前,兴建寺观这些宗教场所都需要运使的劝捐。而徽商在两淮的垄断也彻底被打破,来自其他地区的商人开始增多,光绪十年(1884)所立的岭南会馆碑记就记述了这一变化:“扬州自有鹾务以来,未闻吾乡中有托业于淮南北者,其他贸迁而至者亦少至。同治三年兵燹后,大府重整鹾纲,广示招徕,乡人士始有挟资到淮,身入鹾业者。”[2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3&ZD088)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清)阿克当阿等修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八[M].扬州:广陵书社,2015:455.

[2](清)阮元,阮亨.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三[M].扬州:广陵书社,2015:99.

[3](清)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765.

[4]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996.

[5](清)颜希源,邵光钤.(嘉庆)仪征县续志·卷七[M].扬州:广陵书社,2015:663.

[6][10](清)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二[M].扬州:广陵书社,2015:1032,1026.

[7]《江南园林盛景》,作者不详,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编.清宫扬州御档(第5册)[M].扬州:广陵书社,2010:2675.

[9](清)汪中著,李金松校笺.述学校笺(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4:578.

[11](清)李斗著,陈文和点校.扬州画舫录·卷十六[M].扬州:广陵书社,2010:197.

[12](清)王逢源等修纂.(嘉庆)江都县续志·凡例[M].扬州:广陵书社,2015:3.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第16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58,59,60,105.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编.清宫扬州御档(第1册)[M].扬州:广陵书社,2010:260.

[15]乾隆三年二月初六日,三保,奏为修葺镇江口金山寺及扬城行宫事[B].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4-01-37-0004-020.

[16](清)吉庆等修纂.(乾隆)两淮盐法志·卷十一[M].扬州:广陵书社,2015:346.

[1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

[18](清)佶山等修纂.(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M].扬州:广陵书社,2015:807.

[1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1976:27.

[20](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兴尧点校.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2012:76.

[21]重修建立会馆碑记,嵌于扬州市广陵区新仓巷4号岭南会馆墙壁上。朱明松.扬州碑刻辑考[M].扬州:广陵书社,2020:90.

猜你喜欢

寺观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基于山水风景意象的寺观文化景观营建传统
中国寺观园林与城市文化
论沈愚诗风
扬州的秋日
“扬州绒花”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
下扬州
杭州市寺观园林造园特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