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暑期养生首防“精神”中暑

2023-07-06巩婷

祝您健康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暑小暑节气

巩婷

受访专家

巩 婷 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眩晕、高血压病、面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方法专业组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小儿脑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针灸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这些民谣,生动地体现了大小暑带给人们的“火热度”。古人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一个“极”字,概括了这一节气最为显著的特点——热!7月将迎来24节气中最热的“大暑”。随之而来的气温高,湿度大,让人们容易心烦气躁、情绪波动、胸闷,精神困乏、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等。另外,高温高湿的天气,使得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增多,跟湿热有关的皮肤病也是高发期。此时更要调整好自己的起居饮食,防范疾病于未然。

静心养神调情绪

大暑节气,天气酷热,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急躁焦虑、无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状态,部分学者称之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保持心境清净,避免不良刺激,凡事以平常心对待,切莫大喜大怒。

值得注意的是,养成良好的起居规律,首先作息要定时有度,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不要过度熬夜,这样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的结构,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因此,人们要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或劳作,有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要想预防“精神中暑”,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心理暗示,想象自己正身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高山流水,使人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暑期养生保阳气

大暑养生,应遵循“夏养阳”的原则,平时切忌贪凉,不应过度待在空调房。适当出汗有利于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及体内排毒,但要注意出汗的量,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和水分来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夏季易出现口干舌燥烦热的现象,大多数人因贪图一时的清爽,往往一口气灌下大量的冰凉饮料,虽然满足一时之爽,却非常容易伤到胃。尤其是饭后吃冷饮,易导致胃壁黏膜血管收缩,使得胃的活动减弱,引发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活动出汗后口渴,最好喝一些微热或常温的开水,既能解渴又不伤脾胃。

起居调养防湿热

从运气学上讲,大暑是四之气的第一个节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太阴君火,湿热交蒸。人们易因高温高湿天气,导致汗液不易蒸发,或是高温造成汗液渗出过多使人体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发生中暑。因此,大暑时节,起居调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补水工作。在高温下作业者,要适当补充水分,适当饮用防暑降温的食品如西瓜汁、冬瓜茶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凉棚等隔热,或是自然和机械通风使环境降温,达到预防中暑的目的。

饮食调养宜清淡

大暑时节在气候上对应六十四卦的“遁卦”,属二阴之卦,阴气浸长,肾脏气微,脾脏独旺,饮食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孙真人认为此时“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热水最好”。大暑时饮食应清淡、多样化,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蛋白质,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可多食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赤小豆、薏米、南瓜等食物,同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大暑喝粥须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特色疗法中最常用的手段。根據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天”时节,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毛孔张开,为药物吸收、恢复人体阳气之最佳时机。此时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通过将药物敷贴在俞穴,使药物沿俞穴经经络至脏腑的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 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抵力,对预防和治疗反复发作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讯员    郑访江)

(编辑    周逸宁)

猜你喜欢

大暑小暑节气
农事 大暑
大暑
小暑
小暑
小暑排汗避暑
大暑:三类人如何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