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稻作文化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7-06张谢羽徐娟芬刘秋庆
张谢羽 徐娟芬 刘秋庆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力之一。本文从浙江乡村文旅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出发,以现有乡村建设发展缺乏文化韵味为切入点,对浙江省内乡村文旅发展中如何体现地方稻作文化特色,突出当地独特的稻作文化氛围和地域风格进行研究,以期为浙江乡村文旅的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稻作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浙江嘉兴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161-04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在国家战略规划引导下,各地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地方政府和職能机构对乡村文旅内涵特征的认识、农文旅的融合、相关人才的支撑,这3个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都至关重要。针对以上3个因素,本研究从多角度展开探究来寻找促进浙江省乡村文旅发展的路径。首先,从浙江乡村发展历史出发,了解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了解浙江稻作文化资源和稻作文化在部分乡村文旅发展情况,证实以稻作文化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可行性。再次,将两者相结合,探讨稻作文化融入乡村文旅发展的策略。旨在促进浙江地区稻作文化发展,提升乡村地区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文旅发展。
1 浙江省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现状
1.1 浙江乡村发展历史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浙江也从土地资源不足的省份跃升为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然而,21世纪初浙江的总体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为了摆脱贫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并付出了水脏、荒山和垃圾堆的代价。2003年,浙江省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1]。具体目标:2003—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 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0 000个左右;2008—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目标。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 000亿元,约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浙江省建制村总数的97%,这为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1.2 浙江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浙江省乡村旅游建设以来,既以乡村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资源为基础,又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和政策,形成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还结合“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特色小镇”“风貌小镇”等多层次规划,制定相关乡村旅游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科学发展。例如,舟山嵊泗花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中国的圣托里尼”;湖州安吉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衢州江山大陈村有历史文明沉淀的古村落;台州仙居下叶村有民宿特色小镇;等。
2 浙江乡村文旅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乡村文旅内涵特征认识不足
尽管浙江农村文旅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农村文旅具有复杂性和复合性,一些地方政府和本地职能部门、居民对乡村文旅的内涵特征等缺乏认识。很多农村文旅产品特征不突出、缺乏传统文化韵味,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乡村地区的乡村文旅就是农家乐、采摘等简单活动,导致农村文旅项目少了文化传承性、地域差异性,成了城市化农村,缺少创造性的农村旅游产品。在乡村中也有很多的现代住宅、欧式别墅等等。这与田园风光、自然为主的农村环境大相径庭。
2.2 乡村旅游发展农文旅融合度不够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质量同步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然而,在“十四五”期间,新冠肺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导致全球旅游业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将对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一定影响[3]。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还不够,旅游质量需要提高就是其中之一。
2.3 乡村旅游人才支撑缺乏
乡村旅游多是在自然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居民,其在文化水平和经营理念上存在局限性,对乡村旅游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缺乏规范化和创新能力。一些高等院校虽开设了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旅游人才培养相关专业,但高校毕业的旅游人才看不到行业的前景,很少有考虑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4]。乡村旅游缺乏懂商业、懂管理、懂营销、懂销售的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推广和发展。
3 浙江地区的稻作文化资源
3.1 稻作文化的主要内容
稻作文化是指由稻作生产创造出来的物品和形成的生活方式构成的特有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事象。稻作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断相互渗透,成就了稻作特色的文化形态。在稻作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由于稻作生产的影响,浙江地区的稻作礼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性节日、节气,如稻生日、稻花会、立夏、立秋等;此外,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独具稻乡色彩,这些都是稻作文化的传承[5]。
3.2 稻作文化的表现形式
浙江地区稻作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展示稻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节日、节庆活动。例如,第一个专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从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激发广大农民的热情,提升荣誉感、幸福感,展现乡村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弘扬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稻作文化传统。在这一天,浙江乡村各地都会举办能够彰显当地农业特色的活动,以展现农民朴实的面貌,以活动传达生活之美,以艺术弘扬稻作文化。
二是与稻谷春耕秋收直接相关的各种农事活动。在浙江金华,旧时一年祭拜田公田婆至少有3次,第1次在清明后下谷种前择吉日祭祀。祭者手拿一帖黄纸和三柱香,站在秧田下水口的田垄上,面向田畈祈祷田公田婆保佑秧苗茁壮。第2次是在“开秧门”前,焚香烧纸,也叫“祭五谷神”。第3次在开镰前,称“摘二穗黄谷”。
三是由稻作文化习俗衍生出的农闲娱乐活动。每年春秋两季的“做社”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每当这时都会举行唱社书、演社戏等祭祀庆典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在科学意义上,“做社”这一习俗是在向我们传达稻作管理技术的原始信息,如今提倡科学种田,绝大多数农民早已不再信奉神明,但是“做社”这一习俗保留了下来。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在科学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淘洗下,原先附着于“做社”活动的封建迷信色彩大大削弱,仅保留了部分形式上的传承,以此类形式传达出的民间艺术氛围大为增强,年轻一代的人们早已把这类活动当成一种农闲季节的休闲娱乐活动。
这些具有浓郁江南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节日,在如今流行国风国潮,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今天,极具开发价值,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3.3 稻作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浙江省乡村振兴条例》第三十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依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支持非物质文化及其相关资料和实物的普查、收集和整理,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民俗活动,传承和发展特色乡村文化。
目前,浙江省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个,总数居全国第一。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亚洲唯一入选的农业系统;2015年,距今1 000多年历史的“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新石器时代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深入挖掘与利用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对于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 稻作文化融入乡村文旅发展的策略
4.1 认识乡村文旅的新内涵
乡村文化旅游的过程是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内涵的过程,它具有超脱的文化感,使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的旅游体验。这是乡村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稻作文化旅游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能更自然、健康地进入游客的心灵,能更好地让大多数游客体验深度旅游。
4.2 加强乡村农文旅融合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由身体享乐为主演变为精神追求为主,而乡村文旅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和寻常旅游景点开发情况不一样,不仅要拓展旅游资源,还需注重“基于绿水青山,源于乡土风情”,突出农村载体,加强乡村农文旅融合丰富内涵。在发展初期,可以由政府协调,搭建合作平台,使分散的农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资源整合,达到共赢。发展中期,结合当地稻作文化优势与地域特色,引入科学技术,增添互动性和欣赏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使其对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产生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
4.3 优化乡村文旅人才结构
首先,政府部门和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就规范化管理达成共识,以组织、规划、创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于不少农民对农文旅融合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解和疑惑的,要加强组织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7],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开发中,切实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其次,引入专业培训教育体系,这是真正投入乡村旅游建设的非专业人士了解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最好机会。此外,自2003年浙江省教改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拓展科学课程教学,这应予以发扬,更重要的是增加农业科技、水稻栽培等方面的针对性、实践性教学内容。再次,要熟悉“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模式,掌握网站、公众号等新的营销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管理。
4.4 稻作文化在嘉兴的实践
在浙江嘉兴,早在6 000年前就有了马家浜稻作文化。现在,嘉兴稻作文化与旅行已经紧密相连,在南北湖荆山里可以体验农耕劳作,在王江泾镇陶仓能够看见古粮仓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位于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红菱村,由稻谷元素抽象而来的“谷粒”站在村口,向广大游客发出热情的邀请。近年来,红菱村以田园风光为基底,以村庄特色为资源,精心布局稻香生活广场、民宿、农耕文化馆、体验工坊等网红景点和特色产业,把孝文化、稻作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和创新业态相结合,打造“新文化”乡居田园。红菱村的“稻香未来村”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建设现代智慧生态农场、粮食智慧云仓等现代粮食全产业链集成创新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联动长三角的稻米集散中心,为当地稻米产业补链强链向好发展注入动力。
5 结语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省不仅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的乡村振兴示范省,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江南地区稻作文化优势,更应加快乡村文旅建设,利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稻作文化遗址,将稻作文化融入乡村文旅发展路径中,推动稻作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亮点,带动当地、辐射周围地区发展旅游业及特色农业,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发扬稻作文化。充分凸显浙江省特色与魅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長足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涌现鲜活的浙江经验。
6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EB/OL].(2018-09-30)[2022-10-25]. www.gov.vn/xinwen/2018-09/28content_5326133.html.
[2] CTDU中旅联.作为乡村旅游的“领头羊,浙江有何独特之处?[EB/OL].(2022-02-25)[2022-10-25].http://www.sohv.com/a/525312401_99910212.
[3] 孙吉国.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EB/OL].(2021-03-09)[2022-10-25].http://www.yicai.com/news/100972798.html.
[4] 王红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21(23):20-21.
[5] 罗璇,徐悦.江南稻作文化景观模式探索——以南京溧水郭兴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1):33-37.
[6]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57-8758.
[7] 刘重春,汝亦冰.吴江区七都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20(21):177-178,184.
(责编: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