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常见病害研究进展

2023-07-06钱诗悦曹梅王兴强于佳辰罗楚涵王劲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河蟹病症病因

钱诗悦 曹梅 王兴强 于佳辰 罗楚涵 王劲超

摘要 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省份,其中以江苏省的养殖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高。野生河蟹抗病力强,在天然环境中很少发生病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单品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以及种质资源的不断退化导致河蟹养殖中病害频发。本文综述了河蟹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河蟹;病害;病症;病因

中图分类号 S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107-06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on Diseases of Eriocheir sinensis

QIAN Shiyue CAO Mei WANG Xingqiang YU Jiachen LUO Chuhan WANG Jinchao

(1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Fisheri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2Wenxin Aquaculture Center, Sihong County, Sihong Jiangsu 223900)

Abstract Eriocheir sinensis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breeding crab in China,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ny provinces in China, among which Jiangsu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breeding scale and the highest brand awareness. The wild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 has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rarely suffers from diseas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breeding scale, the single species, intensive, high-density breeding model and the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have led to frequent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 breeding indus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mptoms, caus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ommon diseases of Chinese mitten handed crab.

Keywords Eriocheir sinensis; disease; malady; aetiology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1],广泛分布在我国通海的几大水系,南至福建,北至辽北,其中尤以長江水系河蟹个体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是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和辽宁等地区的重要特种水产养殖品种。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年产量约5 000万t,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产值约7 800余亿元,约占渔业产值的61%[2]。我国著名的河蟹品牌大多来自江苏省,且江苏省的河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3]。

天然环境中生长的河蟹很少发生病害,但单品种、集约化、高密度人工养殖模式以及河蟹种质资源不断退化等,导致了河蟹各种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支原体疾病、真菌类疾病等病害的出现,如河蟹颤抖病、“水瘪子”病、烂鳃、肠炎、腹水、水霉、蜕壳不遂、固着纤毛虫病等,特别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地的养蟹区暴发了“抖抖病”,严重制约河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4-8]。本文旨在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中常见疾病进行分类概括其病原、治病机制、防治方法,以期为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河蟹常见疾病

1.1 河蟹细菌性疾病

细菌病原是河蟹养殖高发的微生物性病原,可导致烂鳃病、水肿病、弧菌病和肠炎病等疾病,据统计河蟹细菌病的发病率在2.36%~3.84%,发病区域病死率在1.59%~3.91%,可见河蟹细菌性病害为常见、低死亡性养殖病害[3]。

1.1.1 黑鳃病。黑鳃病主要由养殖水体恶化,水中细菌感染所致,也存在少部分黑鳃病由寄生虫侵染蟹的鳃丝导致。在目前研究中推测黑鳃病可能由多种细菌引发,资料记载从病蟹体内分离出的细菌种类有弧菌属、球菌属、假单孢属和气单孢属等,具体病原因视情况而确定[9]。该疾病主要流行于7—9月的高温天气,此时成蟹正处于养殖后期,患病蟹由于鳃部感染无法正常呼吸,往往出现行动迟缓、口吐泡沫的现象,民间常称其“叹气病”。该疾病主要特征为病蟹鳃部发黑,重者完全呈现黑色,并伴有烂鳃现象发生。病蟹通常白天上岸匍匐不动,口中泡沫较多,触碰惊扰后行动缓慢,病情较轻者具有躲避能力,病情较重者几小时后死亡。在养殖后期规格较大的河蟹容易感染此疾病。

该病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放养蟹苗前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防止细菌或敌害生物残留;②日常养殖过程中定时检查螃蟹吃料情况,视情况投喂饵料并及时清理残饵;③在高温期间定期加注新水保证水质清新;④夏秋两季要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⑤疾病发生时,首先检查鳃丝是否存在寄生虫,有虫时先杀虫。杀虫结束后或未发现寄生虫时,应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5~20 mg/L),隔日再泼洒1次。内服30%的土霉素,拌料剂量为50 g土霉素拌100 kg饲料,3~5 d为1个疗程。

1.1.2 甲壳溃疡病。甲壳溃疡病又称腐壳病、锈病,主要病因是螃蟹在养殖或者运输路途中足部尖端或壳面受到损伤,未及时处理感染病菌引起[4]。足部患病处呈黑色腐烂,背部和腹部轻者出现白色斑点,斑点中心凹陷,重者出现黑色溃疡并且可见其内部肌肉或组织,不久后出现死亡现象。有些病蟹甲壳出现棕色、红棕色点状病斑,斑点逐步发展连成块,中心部位溃疡,边缘呈黑色[10]。

在养殖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防治:①放入蟹种前彻底清塘防止敌害生物对其造成损伤,在捕捉、运输、放养过程中做到轻拿轻放,器具消毒防止出现人为损伤;②保证池底淤泥厚度为50~100 mm,并在池塘中移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③当池塘出现病害时,要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5~20 mg/L)进行消毒,并使用磺胺类药物以1~2 g拌1 kg饲料剂量进行内服治疗,3~5 d为1个疗程;④当患病蟹较少时可使用5%~10%的食盐水浸泡病蟹3~5 min,7 d左右病情明显好转。

1.1.3 烂肢病。烂肢病主要病因和甲壳溃疡病比较接近,大多为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蟹体受到损伤,未做到及时消毒杀菌处理导致患病[8]。但烂肢病与甲壳溃疡病区别在于,患病河蟹腹部和附肢容易发生腐烂,腹部出现灰黄或灰黑色斑点,肛门红肿,行动迟缓,出现摄食能力下降甚至不进食现象,蜕壳困难最终导致死亡。

防治烂肢病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河蟹受伤,如有受伤及时进行消毒杀菌;②定期对养殖水体消毒,减少致病菌存活率;③如有发现烂肢病出现,要及时使用0.5~1.0 mg/L的土霉素溶液全池泼洒,并用浓度为15~20 mg/L的生石灰水溶液全池泼洒,隔日再次泼洒[9]。

1.1.4 水肿病。水肿病主要是河蟹腹部受到损伤,从而被细菌感染所致。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出现肿大,严重时呈透明状,肛门附近红肿,多于池边趴爬,最后死于浅水处[11]。

防治措施如下:①在河蟹养殖过程中,保证水质清新,多种植水生植物,以便螃蟹在蜕壳期躲避天敌,避免惊扰;②保证投喂饵料新鲜,及时清除残饵,适当投喂新鲜菜叶;③每15 d使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浓度为15~20 mg/L;④当出现水肿病时,可先使用0.5~1.0 mg/L的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并使用土霉素以蟹体重2‰左右为计量进行拌料投喂,7 d为1个疗程。

1.1.5 肠炎病。河蟹的肠炎病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病蟹表现为爬动缓慢无力,食欲下降,肠道干净,有时口吐黄色液体。肠炎病主要由养殖时投喂不新鲜或难以消化的饲料造成[4,8]。

对于该疾病的防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饲养阶段根据河蟹的生长状况投喂适口饵料,并且注意投喂饲料的数量和质量;②合理开关增氧机,定时进行底质改良也很关键;③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并全池泼洒EM菌;④疾病发生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剂量为0.3%~0.5%,连喂3 d;⑤除加大蒜素以外,可以再添加诺氟沙星,剂量为所喂饲料的3‰左右。

1.1.6 弧菌病。弧菌病在河蟹育苗和饲养阶段均会发生,导致该病发生的弧菌有多种,如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kuillarum)、创伤弧菌(V. vulnificus)、溶藻弧菌(V.alk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等[12]。成蟹养殖阶段主要是受到机械损伤或者敌害侵袭造成损伤后感染该病菌,而在育苗时每个阶段都会发生,蚤状幼体前期较为严重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弧菌病发生严重时可见池底出现一层红色菌落,并且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发生,如甲壳溃疡病、水肿病、烂肢病等。幼体患病时主要变现为体色浑浊,趋向反应迟钝,肠道无食,多沉于水底死亡。患病蟹腹部和附肢腐烂,食欲下降,身体颜色变浅,发育蜕壳迟缓,喜欢匍匐于岸边直至死亡,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病蟹体内有大量凝血块。对患病的蚤状幼体进行病理分析,可发现其体内存在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且复眼中细菌含量最多、活性最强。该病多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一旦感染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治疗该疾病一般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可采用如下方法治疗:①减少饵料投喂,防止饵料沉积造成水质进一步恶化;②使用土霉素等药物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3 d;③并配合土霉素拌料投喂内服,土霉素用量为河蟹体重的2‰左右。预防该疾病的方式有:①放养蟹苗之前要彻底清塘,适当减少池底淤泥厚度,防止病原菌残留;②在放养、捕捞、运输中途尽量避免蟹体受伤,如有受伤要采取消毒措施;③育苗池和育苗的工具应当消毒后使用;④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水换水,保证水质清新,培养光合细菌等有益菌种。

1.1.7 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症。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症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隶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可引起多种水产动物感染发病,如中华绒螯蟹败血症[13]。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鞭毛和菌毛有助于细菌侵入机体后黏附于细胞表面,稳定后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宿主发病甚至死亡。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症病症有肝胰腺、鳃和肌肉轻度水肿,部分肝胰腺和鳃组织呈腐烂状;有的病体腹腔内有积水,鳃组织呈深灰色、肝胰腺呈浅黄色[14]。

1.2 河蟹寄生虫疾病

1.2.1 固着类纤毛虫病。纤毛虫疾病的病原主要为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和斜管虫等纤毛虫纲的寄生虫,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倒置如钟形或杯狀的虫体成串聚集在蟹体感染部位,这些虫的前段具有布满纤毛的口围,尾端吸于蟹体。主要感染部位是河蟹的鳃部、头胸甲、腹部以及4对步足。被感染的蟹体表面较为污浊,可见黄绿色或棕黄色纤毛,行动缓慢,摄食能力下降,对于外界刺激反应力较弱,将濒死或死亡的病蟹腹部打开可发现有黏液富集[15]。该疾病在5—9月均有发生,在水温18~20 ℃时较为严重。水体过肥,水中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容易感染。

前期预防可以适当减少河蟹养殖数量,防止密度过大。投喂饵料应当视前1 d检查河蟹吃料情况适当增减饵料投喂,防止剩余饵料沉积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疾病出现时可以使用甲壳净3 000~4 500 g/hm2稀释全池泼洒,并且配合复合营养钙和大蒜素(用料量的3%)拌料内服效果较好。

1.2.2 蟹奴病。蟹奴也是一种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颚足纲(Maxillopoda)蔓足目(Cirripedia)蟹奴科(Sacculinidae)蟹奴属(Sacculina),寄生性甲壳动物,寄生于十足目的蟹类体内[16]。患有该疾病的螃蟹腹部臃肿,打开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状的虫体寄生,外表坚硬,被感染的雄性蟹蟹脐肿大,从脐部无法辨别其雌雄。蟹奴虫体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凸出肉眼可见,其中包括柄部和卵育囊;另一部分为分支状细管,深入蟹体。蟹奴在含盐量1%以上的咸淡水中极易繁殖,蟹奴幼体时期可以自由活动,此时应当做好预防措施[11]。蟹奴病发生之后要及时进行治疗,被寄生的河蟹生长缓慢,由于无法充分利用饵料养分,出现性腺发育不良,蜕壳困难等现象。此外,被寄生的蟹食用时有刺鼻难闻的臭气,无法上市买卖,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蟹奴病出现在每年6—9月份,8月时期最为明显。

预防该疾病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放养蟹苗蟹种之前要彻底清塘;②在选择苗种时,如有发现蟹奴及时挑出并进行消毒处理;③每日寻塘应检查蟹体,及早发现病害。病害发生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将已经感染的病蟹转移至淡水,防止蟹奴扩散;②对发病或有病害征兆的池塘进行彻底换水,并注入鹽度小于1‰的新水;③可以在池塘中混养一些鲤鱼或者黑鱼抑制蟹奴幼体数量。

1.3 河蟹支原体疾病

颤抖病,从患有“颤抖病”的河蟹中分离到的螺原体是首次从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 sp. Nov)。螺原体的个体极小,形态多样且无细胞壁。颤抖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发病严重的养殖池塘会出现绝产,损失极其惨重[17-18]。病蟹表现为步足呈间歇性痉挛状抖动,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甚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呈黑色。该疾病流行期为4—10月,高峰期为7—9月,主要与该季节气温、水温高,池塘底部有机质、有害物质大量存在,塘内水质恶化,滋生弧菌及其他有害病菌等因素有关。

为解决该类疾病问题,研究人员围绕其病因、病原、致病机理、 防治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除河蟹外,螺原体对其他经济水生甲壳动物也具有广泛的侵染性。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交叉感染试验以及超微病理学特征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最终确定这些不同宿主来源的螺原体与引起河蟹“颤抖病”的螺原体为同一种类,表明该种螺原体可以在不同的水生甲壳动物物种之间进行交叉感染和传播。为了有效防控螺原体引起的虾蟹疫病,不仅需要开展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而且需要建立一个从快速诊断到实时监控再到有效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

1.4 河蟹真菌类疾病

1.4.1 微孢子虫病。微孢子虫是真菌界的一大门类,一直是困扰甲壳动物养殖的难题[19]。目前发现的小孢子虫目微孢子虫有1 400余种,分别属于187个属。对微孢子虫的研究发现,孢子虫感染主要集中在昆虫宿主,特别是蚕和蜜蜂,只有少数微孢子虫,如Ameson,Nadelspora和Abelspora属的几种微孢子虫是以螃蟹为宿主[20]。微孢子虫的侵染方式包括主动侵染和内吞,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和混合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21]。中华绒螯蟹感染微孢子虫的症状最初表现为“上草、吊网、爬岸”,附肢软瘪,严重时头胸甲腔积水,全身组织水肿。

1.4.2 水霉病。河蟹水霉病与其他淡水鱼类所感染的病原大致相同,都是水霉菌或者棉霉菌感染所致。感染的河蟹体表出现大量灰白色棉毛状菌丝,伤口处更为明显,行动迟缓,最终因伤口无法愈合而死亡。水霉病入侵是由运输、捕捞、放养过程造成机械性损伤,并未及时消毒处理所造成。水霉病一般暴发于淡水池塘,具有广温性和强感染性,病菌在5~26 ℃均可以生长繁殖,凡是受伤的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品种都极易感染[10]。

防治措施如下:①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河蟹受伤,以防真菌感染受伤部位;②放养之前对池塘彻底清塘消毒,避免病原菌残留;③饲养阶段使用新鲜饵料,适当添加动物性饵料,增强其体质;④如发现感染水霉病的螃蟹及时挑出,用3%~5%的食盐水浸泡5 min,再在伤口处涂抹碘酒。

1.5 河蟹肝胰腺疾病

近年来,河蟹病害中除颤抖病外,肝胰腺疾病同样也对河蟹养殖造成了不小的损害。2018年,张岩等[22]对江苏省河蟹病害情况的分析表明,在江苏省3 919.66 hm2的发病面积中,坏死性肝胰腺炎和河蟹颤抖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发病率分别为5.4%和4.61%,病死率为17.91%和4.47%。引起河蟹“肝胰脏”的病害大致为3种,分别是河蟹坏死性肝胰腺炎、水瘪子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在2015、2016年暴发流行了一种被渔民俗称河蟹水瘪子的病害(命名为河蟹肝胰脏坏死综合征),其中最严重的泰州兴化地区“水瘪子”病害发生的塘口甚至超过80%。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气温、水温高,池塘底质差导致有害物质滋生,养殖池塘内水质差,滋生弧菌及其他有害病菌等,目前还未明确其病因。2012—2016年对泗洪养殖区采集的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病样进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检测阳性率100%。从病蟹外观及病程分析,为原发性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造成河蟹精神萎靡,行动缓慢,从而导致甲壳上附着大量有机碎屑、藻类、原生动物等,表现出外观较脏的症状[23]。

1.6 其他类型疾病

1.6.1 蜕壳不遂病。该病是河蟹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幼蟹时期,但个体较大的螃蟹在受到干露胁迫后也容易发生该疾病[24]。病蟹一般周身发黑,蜕壳时,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会出现裂口,最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出现蜕壳不遂现象大概率是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矿物质元素造成,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及时补充钙质极为重要。

1.6.2 青泥苔病。丝状藻类又称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的总称。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丝状藻类在池塘浅水处开始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细丝,附着在池底或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16]。也可附着于蟹的颊部、额部、步足基关节处及鳃上,当丝状藻与聚缩虫等丛生在一起时,就会在蟹体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或黄绿色棉花状的绒毛,导致蟹活动困难,摄食减少,严重时可堵塞蟹的出水孔,引起窒息死亡。其發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密度过大,长期不换水或水源质量差,饲料投喂过多,导致残饵与排泄物污染水质等。该病常发生在4—5月份,当病害发生后,如不能正确使用药物,可致蟹池藻类大批死亡,水体造氧功能降低。

2 河蟹养殖管理措施

河蟹养殖首先是水质的管理,良好的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将水质的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以有效防止各类病害的发生。选购河蟹苗种时需尽量选择可靠的苗种供应公司,可根据品种往年的养殖情况判断其抗病力、产量等,入塘前自行找检测机构进行病原检测,防止带病原体苗种进入池塘,从源头截断疾病传播途径。养殖过程中要控制合理养殖密度,选择优质饲料,进行科学管理,病害发生时不乱用药,应对发病池塘进行检测,对症下药,避免不当用药、频繁用药引起河蟹应激反应,节约养殖成本,减少养殖风险。

3 展望

河蟹疾病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疾病的病原种类还未确定,对某些疾病仅仅局限于病原的分离鉴定和防治药物的筛选,缺乏对疾病的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没有对病原的基本生物学,如引起疾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组织病理及传播途径等进行系统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姜晓东,成永旭,潘建林,等.中国长江与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的头胸甲形态特征比较[J].淡水渔业,2020,50(1):38-43.

[2] 骆仁军,姜涛,陈修报,等.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潜力评价[J].食品科学,2020,41(2):298-305.

[3] 张岩,刘训猛,方苹.2018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分析[J].水产养殖,2019,40(12):43-46.

[4] 孟小亮,贺中华,李波.简介河蟹抖抖病及其防治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8(22):50-52.

[5] 陈翠珍,张晓君,房海,等.中华绒鳌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2):136-141.

[6] 黄琪琰.河蟹颤抖病的研究现状[J].科学养鱼,2000,10:12-14.

[7] 陆宏达,范丽萍,薛美.中华绒螯蟹小核糖病核酸毒病及其组织病理学[J].水产学报,1999,23(1):61-68.

[8] 陆宏达.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流行状况、影响因素及预防[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4):374-379.

[9] 李正柱,宫一震.河蟹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J].齐鲁渔业,2007(7):33-34.

[10] 汪建国.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J].渔业致富指南,2016(18):59-65.

[11] 汪建国.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6)——河蟹疾病(二)[J]. 渔业致富指南,2016(19):58-63.

[12] 郭钦,陈会,徐海堂,等.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24):395-400.

[13] 许兵,纪伟尚,徐怀恕,等.中国对虾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1):98-106.

[14] 房海,陈翠珍,张晓君,等.中华绒螯蟹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检验[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1):45-49.

[15] 刘胜利,刘玲玲,吕玉金,等.多重PCR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5种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方法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9,46(5):1532-1540.

[16] 汪建国.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7)——河蟹疾病(三)[J]. 渔业致富指南,2016(20):61-64.

[17] 徐海圣.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8] WANG W,WEN B,GASPARICH G E,et al. A spiroplasma associated with tremor disease in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J]. Microbiology,2004,150(9):3035-3040.

[19] FYFE L,COLEMAN G,MUNRO A L.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common extracellular proteins secreted by Aeromonas salmonicida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ish[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7,53(4):722-726.

[20] BLEDAR B,JANET S,MARLENE J,et al.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ultural and rapid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2,47(5):885-899.

[21] 杨小娟,魏春梅,胡廷现,等.甲壳动物微孢子虫的侵染与防控研究进展[J].科学养鱼,2020(4):49-50.

[22] 张岩,刘训猛,方苹. 2018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分析[J].水产养殖,2019,40(12):43-46.

[23] 孙修云,宫子慧.浅析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病与“水瘪子”病的异同[J]. 水产养殖,2017,38(12):3.

[24] 苏秀文.河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J].齐鲁渔业,2005(7):34-35.

(责编:何 艳)

猜你喜欢

河蟹病症病因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青春期病症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