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整合的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模型

2023-07-05白晓龙毕卓颖

环境卫生工程 2023年3期
关键词:厨余主观意愿

白晓龙,李 锋,孙 姜,毕卓颖

(1.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2.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据生态环境部《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统计表明,2014—2020 年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由1.614 88×108t 增长至2.356 02×108t,年增长率达到近8%,给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在当前推行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中,厨余垃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50%~60%[1],其成分中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在高温环境中易腐败发臭,在垃圾清运过程中易产生大量渗滤液和恶臭气体,污染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垃圾分类实施和环境污染控制的角度来看,对厨余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和清运非常有必要,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的养成、收集设备与配套政策、后续清运体系及处理处置设施的配套等方面影响。其中,居民对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处于整个厨余垃圾处理处置的前端,其单独收集意愿对整个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人居环境的美化至关重要。

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是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涉及政府行为、居民社会行为等[2]。当前针对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涉及居民社会特征、居民心理学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特征等。如李苏婉等[3]从垃圾分类视角研究了高校学生亲环境行为,发现除了社会行为外,性别因素、学历层次对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陈健等[4]研究发现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受政府宣传力度、政府满意度等影响显著。

生活垃圾分类仍然是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其中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是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目前,涉及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等方面,而针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研究理论分析方面单独采用计划行为理论(TPB)或规范激活理论(NAM)开展研究的较多,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相结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开展综合分析。将结果认知与个人规范融入个人意愿行为的研究分析,是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分析的有效补充,从内因层面深入挖掘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因素,辅以政府行为等外在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同时也可为区域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的经典理论,主要考察主观规范(SN)、行为态度(BA)、知觉行为控制(PBC)等要素对个人行动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情况,诸如他人社会行为对个人的影响情况、个人自身对特性事物的社会认知以及来自外部环境、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影响等。当前,计划行为理论在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如王晓楠[5]从计划行为理论角度发现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心理学因素对其参与垃圾分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Zhang等[6]通过584 个调研样本分析发现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分类知识与居民的分类意愿显著相关,其中态度的直接影响最大。

规范激活理论认为个体对结果的认知和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人规范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意愿。规范激活理论在西方国家的亲环境行为研究中被广泛应用[7-9],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如张晓杰等[10]认为规范激活理论对公众的环保行为预测非常有效,其对中国公众环保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干预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易行;郭清卉等[11]研究了基于拓展的规范激活理论框架下个人规范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人规范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正向影响最大,结果意识对个人规范产生的直接正向影响最大。张郁等[12]研究发现居民对不进行垃圾分类所产生后果的认知和自我责任将直接影响其个人规范,并认为要加大乱丢垃圾所产生严重后果的宣传,不断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升居民个体规范。

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是当前对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两大经典理论,分别从利己和利他两个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有研究已经证实,将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有机结合用于环境行为研究工作可大幅提升其适用性[13]。王丽丽等[14]结合规范激活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行为态度的正向影响最大,主观规范次之,其次是个体规范,而主观规范通过个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间接正向影响,结果认知对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结合规范激活理论中结果认知(RC)和个人规范(PN)两个变量,同时引入个人认知(PC)和政府行为(GB)两个变量,构建基于整合的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框架下的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影响因素模型Figure 1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 of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collect kitchen waste separately

2.2 研究假设

众多研究者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居民行为意愿因素进行了假设分析并得出系列结论,如谢凯宁等[15]在研究农民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时发现,主观规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同样有着显著影响,同时将居民对环境的个人认知作为一个影响变量同样有正向显著性。尹昕等[16]和唐凯丽等[17]应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居民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回收的意愿行为时均将政府政策宣传教育行为作为变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宣传行为均能正向影响居民意愿行为的实施。

基于此,笔者认为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有积极的行为态度有利于提升其单独收集意愿;周围家人、朋友及邻居或社区活动等行为活动有利于居民个体形成单独收集意愿,从而使其主观上产生能动性,具有正向影响;居民个体自我能力条件的达成、时间成本的核算及对周边配套设施的满意度等都将有利于其参与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一般来讲居民对厨余垃圾和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其行为态度的改变,从而提升其参与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意愿;政府的政策宣传教育等行为促进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形成积极的认识,从而促进其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行为态度(BA)正向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

H2: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主观规范(SN)正向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

H3: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知觉行为控制(PBC)正向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

H4: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个人认知(PC)正向影响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个人规范(PN);

H5: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政府行为(GB)正向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

H6: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个人认知(PC)正向影响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行为态度(BA)。

在居民意愿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激活行为理论往往与计划行为理论联合应用,汪振双等[18]在研究居民参与建筑VOCs 减排的行为意向时发现个人规范对居民建筑VOCs 减排的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结果认知对行为态度和个人规范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观规范正向显著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是结果认知影响居民个人行为意向的中介因素;万欣等[19]在研究公众参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发现,涉及道德因素的个人规范能显著促进公众的参与意愿。申静等[20]研究农户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处理的行为发现主观规范可通过个人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向,结果意识对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个人规范也产生正向影响。

由此可见,居民如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可能带来环境美化、节约资源及减轻环卫人员负担等结果有较好的认知,则会使其自身个人规范得以产生,影响其行为态度,从而促进其对厨余垃圾开展单独收集,同时居民受周围亲朋好友等人员行动及社区行为影响的主观规范亦会影响其个人规范,从而增强其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所以提出如下假设。

H7: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结果认知(RC)正向影响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行为态度(BA);

H8: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结果认知(RC)正向影响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个人规范(PN);

H9: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个人规范(PN)正向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

H10: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主观规范(SN)正向影响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个人规范(PN)。

基于上述假设和相关研究者的结论,在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整合的框架下,对可能出现的中介效应提出如下假设。

H11: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结果认知(RC)通过其个人规范(PN)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产生正向影响;

H12: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结果认知(RC)通过其行为态度(BA)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产生正向影响;

H13: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个人认知(PC)通过其个人规范(PN)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产生正向影响;

H14: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个人认知(PC)通过其行为态度(BA)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产生正向影响;

H15: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主观规范(SN)通过其个人规范(PN)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WCS)产生正向影响。

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依据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模型,采用问卷方式测定,通过阅读相关研究者资料结合本区域特点设计问卷量表,设置了5 个描述性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层次、职业以及收入层次等,设置了8 个潜在变量包含24 个观察变量。本问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收集模式,以南通市崇川区为收集主体,共收集问卷745 份,其描述性变量基本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描述性变量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scriptive variables

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4.1 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对问卷总体及各潜变量开展KMO 和Bartlett 球形检验。问卷总体KMO 检验为0.953,Bartlett 球形检验近似卡方15 823.455,自由度276,显著性均小于0.001(P=0.000)。各潜变量结果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除了单独收集意愿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698 以外,其余各潜变量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均大于0.7,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性均小于0.001,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对本研究问卷开展因子分析。

采用SPSS 26.0 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检测显示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调研问卷整体Cronbach’s 系数(α)值为0.962,其各潜变量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根据有关文献研究可知单独收集意愿(WCS)和个人规范(PN)两个变量处于非常理想水平,其余几个变量均为十分可信水平,整个调研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较好。

表3 信度检验Table 3 Reliability test

采用Amos 24.0 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调研问卷开展效度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所有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λ)均大于0.7,各潜变量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均大于0.5,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说明本次调研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4.2 模型拟合分析

采用Amos 软件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拟合性检验,如表5 所示,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3.285)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55)两个指标值属于良好水平,其余各指标均表现理想,说明结构方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表现较好,模型适配性满足要求,可以开展进一步分析。

表5 模型拟合Table 5 Model fitting

4.3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模型路径及假设进行了分析检验,如表6所示。

表6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及假设检验Table 6 Path coefficien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hypothesis test

1)行为态度可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意愿,所以假设路径H1 是成立的,这也说明当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行为认可,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行为习惯时,居民会对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产生主动意愿,因此加强对居民行为态度的培养和引导就非常有必要。

2)主观规范对居民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意愿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对居民个人规范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2 不成立,假设H10 成立。这说明在本次调研中周围重要的人的言行等对调研对象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影响较小,但其对居民个人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社会责任规范意识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3)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意愿直接影响显著,所以假设H3 成立,说明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时间成本、辨识能力及所在社区硬件设施的配套等都将有利于其单独收集意愿的养成。

4)个人认知正向影响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因此假设H4 和H6 成立。说明居民在正确了解垃圾分类政策并能对厨余垃圾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其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社会责任规范意识和行为态度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政府行为能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所以假设H5 成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厨余垃圾基本知识,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做好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工作,这将大幅提升居民单独收集的积极性。

6)结果认知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行为态度和个人规范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所以假设H7 和H8 成立。说明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后的利好认识将促进其个人社会规范的产生并同时影响其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态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结果驱动,使居民认知发生改变,进而促进其意识和态度转变。

7)个人规范正向显著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所以假设H9 成立。这说明居民在认识到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后,其个人自我规范意识已经形成,从而促进其单独收集意愿的提升。

4.4 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模型和研究假设,采用Bootstrap 法对研究模型中的结果认知、个人认知、个人规范、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单独收集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和假设路径进行分析检验。对样本设置5 000 次抽样的偏差矫正置信区间和百分位置信区间均为95%,得到5 条假设中介效应路径,相关结果数据分析如表7 所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Bootstrap 法偏差矫正置信区间和百分位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则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因此,由表7 可以发现:

表7 中介效应分析与假设检验Table 7 Intermediary effect analysis and hypothesis test

1)假设路径15 中偏差矫正置信区间和百分位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说明主观规范可通过个人规范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假设H15 成立;根据表6 可知主观规范对居民单独收集意愿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则说明个人规范在主观规范对居民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也就是居民主观规范只有通过其个人规范才能影响其单独收集意愿。

2)假设路径11、12 和14 中偏差矫正置信区间和百分位置信区间内均不包括0,说明结果认知可通过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个人认知可通过行为态度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因此,假设H11、H12 和H14 均成立。由表6 可知结果认知和个人认知对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均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则说明行为态度在结果认知和个人认知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个人规范在结果认知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3)假设路径13 中偏差矫正置信区间和百分位置信区间内均包括0,说明个人认知通过个人规范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不显著,假设H13 不成立,个人规范在个人认知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之间没有中介效应。

4.5 标准化总效应分析

采用Amos 分析了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模型中各路径的标准化总效应,如表8 所示。由表8 可以发现,个人规范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结果认知、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政府行为和个人认知。说明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自我要求越高,对单独收集这一事件的自我意识越强烈,其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意愿也就越高。另外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结果认知对其个人规范的影响系数达到0.663,对行为态度的影响系数达到0.512,说明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可能带来环境美化、资源节约及减轻环卫人员负担等结果有较好的认知将会较大地影响其个人规范的产生,同时其还能积极影响居民的行为态度,使其在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方面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态度,从而促进单独收集意愿的产生。居民的个人认知(对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的认知)也会影响其行为态度,而其周边重要人员的言行等的主观规范则会影响其对自我要求的提高,进而形成个人规范。

表8 标准化总效应Table 8 Standardized total effects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1)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政府行为和个人规范等4 个因素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其中以个人规范的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22,P<0.001),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次之,政府行为的影响最小(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7,P<0.05)。

2)从各因素对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的总效应来看,个人规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结果认知(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46,P<0.001);居民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结果认知对其个人规范产生(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63,P<0.001)和行为态度的形成(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12,P<0.001)正向影响较大,个人认知对行为态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37,P<0.001)的形成同样有重要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行为态度在结果认知和个人认知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个人规范在结果认知对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3)主观规范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意愿影响不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07,P>0.05),但可以通过个人规范间接影响居民厨余垃圾收集意愿(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5,P<0.001),个人规范在主观规范对居民单独收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

5.2 对策建议

1)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应联合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定期面向居民社区开展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培训,尤其是开展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处理处置宣讲活动,使居民深刻认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益处,提升其个人认知水平和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结果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态度和个人规范。

2)加大居民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配套,建立健全居民垃圾分类奖惩制度。目前调研区域内仅有部分居民区设有可回收垃圾收集装置,而厨余垃圾单独收集设施设备极少,这极大地影响居民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意愿,也不利于居民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的形成;同时,当前针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奖惩制度还不完善或处于空白状态,不能有效调动居民分类收集的积极性。

3)在义务教育阶段灌输垃圾分类理念,将垃圾分类知识带进课堂、带回家,通过家校协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4)垃圾分类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持续投入。从调研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尝试借助社会资本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但是由于工人成本的不断提升和居民的无序投放,导致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而频频破产。因此,这一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部门持续跟进。

猜你喜欢

厨余主观意愿
厨房里的芽芽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