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策略
2023-07-05刘雅文齐斌尧
刘雅文 齐斌尧
近些年,社会各界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对于高职贫困大学生,这些群体在应对来自就业、情感、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时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既能够促进贫困生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还能够挖掘出当前贫困生思想教育存在的局限性。结合当前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通过完善帮扶体系、建立跟踪档案、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加强思想引领四个方面,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负担。
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
积极心理表现
自尊:自尊反映出了个体的自信程度,人人都有被尊重和自我尊重的意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普遍希望他人能尊重自己,所以他们一般都拥有较强的好胜心,而且害怕他人对自己产生同情心理,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肯定和尊重。现阶段的多数学生是依靠父母给予生活费和学费完成学业,还有一部分要依靠自己解决,面临经济难题时,他们会申请助学贷款,或是参加勤工俭学的活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让他人资助,因为他们不想被他人轻视或是怜悯。
自知:高职学校的贫困大学生为人处事方面都较为得体,可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既能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之处,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专长,尤其是与同学互动时,可以迅速融入到集体氛围当中,而且不容易遭到排斥,而且还有一些极受集体欢迎的贫困大学生。
独立坚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家中人口较多,生活条件艰苦,其生活上遭遇的种种困难和麻烦是其他同学不曾经历的,也正是因为这些,贫困学生才拥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进入高校之后,他们能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铺张浪费,而且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消极心理表现
自卑心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当属自卑感。高校学生生源多样,发展状况有所区别,据研究材料表明,贫困学生的家庭收入较低,在贫困的家庭背景下不断求学,没有收入却不断产生开销,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成长过程都背负着很多压力。到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人对他们的社会要求及家庭要求逐渐有所增高,希望他们能为家庭做出贡献,但现实情况又无法达到这些期望。这种种压力加上成长经历的原因很容易使贫困学生形成低人一等的思想,受到这些心理状态的困扰会造成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能力,而且因为害怕成本过高而不敢交朋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处理事情和问题,终日郁郁寡欢,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情绪相当不稳定。
人际关系不协调: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很多难题,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提升,人际关系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环节,关系着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贫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急于建立安全稳定的人际关系,可是又由于自卑的心理因素而不喜欢和别人亲密交往,怕别人取笑自己,因此宁愿独自上学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很孤独,但这种孤独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相反是他们最不想要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十分渴望获得别人的关心,这样矛盾的心态就会导致学生们更加敏感多疑,怕因为自己是扶持贫困学生的事实让别人了解,又害怕别人和自己的相处只是为了怜悯和同情,而不是真诚的,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交织作用,长此以往,这种学生就容易因为自信不足,又没有和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会由于融不进大集体之中而产生了更多的不良情绪,久而长之就发生了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心理焦虑:现如今就业压力陡增,学生初出茅庐往往好高骛远,只想获取高额报酬,谋求高级职位,所以会选择大型企业就职,但是一些大型企业及社会用人单位并不积极看待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不会优先招聘高职生,这些都会导致高职院校贫困生变得焦虑,个别贫困大学生因为家庭收入能力有限而存在视野局限的问题,进入大学各种开销堆积在一起,加上想要补贴家庭的心情急迫,种种复杂的情感混合在一起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情绪低落:贫困大学生在工作、生活、学习方面面临很多挑战,这些困扰着他们稚嫩的心灵,他们迫切地要改变这种格局,但是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这种窘境使得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学习当中,甚至会产生逃避的念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缺乏责任感的人,而且因为这种情绪的长期存在,可能还会患上抑郁症,导致身体健康也失去保障。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并产生恶性循环,更加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社会层面
社会因素是影响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贫困学生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属于弱势群体,一些家庭还需要为多个子女支付较高的学费,这就给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导致这些家庭的孩子因为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不富裕形成自卑心理。高职学生大部分已满18岁,家庭对他们的家庭贡献期望更高,这就又加剧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层面
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在干预过程中心理辅导是重要的缓解方式之一,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認识到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一是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辅导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未毕业的心理学学生,校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教师等,这些人员的专业性较差,并未接受过程正规的心理辅导培训,掌握的辅导方法较少,技术不到位;第二,学校心理咨询方式较为单一和落后,个体咨询依然是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式。现阶段,贫困生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单纯采用个体咨询方式无法到达预期的干预效果;三是高职贫困生自身对心理咨询认识不到位,面对心理咨询存在胆怯、顾虑思想,害怕进行心理咨询会被教师和同学看做异类,担心学生的嘲讽、远离等。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使其不敢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导致其心理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家庭层面
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大多是由于他们家庭经济水平的有限而引起的,在家庭经济压力与社会各种压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极易造成贫困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家庭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核心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多数会承受双方面的压力。一是毕业后面临较大的还贷压力;二是承担父母过高期待的压力。在双重压力的作用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会加剧,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时常发生。
除此之外,大学生消费也逐渐增长,虽然贫困生大部分消费在学校完成,但社会消费也会刺激其消费欲望和心理,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心理与贫困生学生的经济困难形成矛盾,导致贫困大学生开始逐渐自卑,并产生仇富、敌对同学、逃避现实的情绪,进而与周围同学疏远,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一些贫困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兼职挣钱,这样容易导致贫困生与同学的交流减少,难以参加集体活动。虽然大部分贫困生可以通过兼职解决日常生活消费,但较之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其收入显得甚微,导致一些贫困生认为自己辛勤工作只能满足日常消费,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用兼职依然可以享受高档消费,吃穿讲究。这些强烈的对比更容易打击贫困生的信心,甚至让部分原本勤劳、爱学的贫困生陷入心理矛盾无法自拔,出现人格和个性的负性发展,心理健康日益严重。
除此之外大部分贫困生家长及直系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生活地区较为落后,价值观存在问题,由于贫困生从出生就与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家长及监护人对贫困生的“三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儿女的成绩,忽略了儿女的心智培养,家长与孩子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生活奔波中,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心理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难以即使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问题,这样会增加小孩的心里负担,造成各种心理疾病出现,如抑郁焦躁、自卑易怒、偏执敌对、敏感多疑等,甚至一些孩子还会出现犯罪行为。
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策略
完善帮扶体系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要切实的解决学生问题就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与教学过程中,接触学生量最大的、接触学生时间最长的就是学校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有义务和责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进行实时跟踪,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干预其心理问题。此外,学校需要培养贫困生正确的贫困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家庭贫困问题,家庭贫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如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等,其出身于贫困家庭不是缺陷,也不用自卑,而且贫困问题可以改变,并不是一直存在。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客观、正确的面对贫穷,让学生化贫穷的为动力,适当的逆境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其品格,然后不断前进,解决家庭生活困境。
建立跟踪档案
很多高职学校在新生入校初期就会针对扶贫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并按照测量结果分门别类的建设了贫困生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但此项工作实际上还可以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扶贫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必须正确对待扶贫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并主动推动扶贫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的开展,从而起到心理档案在界定扶贫大学生方面的重要参考意义和引导扶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效果;第二,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应当具备科学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同时学校还必须做好对扶贫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动态监控。贫困生心里狀态不是总是保持某种状况,校方必须定时对学生的心里状态进行追踪检测。一般情况下,检测期限是每学期一次,假设校园或社区出现了和学生有关的重大事件,事件出现后必须追加检测。对贫困生心态变动轨迹进行跟踪,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第三,按照一定的分类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具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辅导。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因此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措施对不同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加强感恩诚信教育
经过调查发现,多数贫困学生会通过贷款助学的方式完成学业,而进一步调查研究会发现,少部分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完成毕业的学生,就业后会存在延迟还款、失联和拒不还款的行为,这种违背道德良心的行为造成了国家资金损失,而且还导致自身的信誉受损。究其原因,由于这些毕业生的感恩意识淡漠,也没有诚信意识,所以,高职学校必须加大对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第一,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宣传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向贫困大学生渗透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同时辅导员还需要发挥媒介作用,让资助者、家长和贫困大学生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保持情感联络,并督促贫困大学生定期向资助者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可以时刻提醒贫困大学生需要报答资助者的资助之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辅导员和授课教师需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第三,通过更人性化的手段实现感恩与诚信教育。个性敏感、懦弱是许多贫困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所以,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真实状况,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尽量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加强思想引领
加强思想信念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彻到精准帮扶实践活动中,扶贫工作的整个过程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最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的扶贫格局。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结合时代特征,按照贫困生需求积极创建一些品牌活动,以活动为媒介加强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对爱国情怀的宣传,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爱国情怀,鼓励贫困学生为个人、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
技术手段加持,减轻就业压力
现如今,高校的扩招政策年年推进,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递增。根据近些年的就业数据不难发现,难就业还是现如今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数增多,竞争加剧必然增加就业难度,再加上一些不平等的社会看法和思维固化,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更上一层。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贫困学生资源弱,经济基础差,工作迫切性强,都导致贫困生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针对如上问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优化。首先是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定和培养过程的实施中,把“精准培养”提上高度,通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确保“精准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其次,为了进一步实现“精准培养”,就要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一定要落地,要与产业、产业链、产品相结合,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带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区域性的经济增长。这些设想与规划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精准帮扶的进步贡献。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使得院校对贫困学生的相关信息精准了解,再结合社会的大环境与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就业指导,从而更好的实现“精准就业”。
(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