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医药基础理论核心思想构建浅述
2023-07-05王明凯王亮友刘宝林杨光菊董骏李一衡唐贞力
王明凯 王亮友 刘宝林 杨光菊 董骏 李一衡 唐贞力
【摘要】佤族医药基础理论核心思想来源于佤族《司岗里》哲学神话之中,从中总结出佤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并由“司岗”诞生天地,演化万物的认识来解释“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而延伸至五行理论,最终形成佤医独特的核心理论思想,其对佤族医药系统性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司岗里;佤族医药;基础理论;核心思想;八气内涵
【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2-0001-04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Though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Wa Nationality MedicineWANG MingkaiWANG LiangyouLIU BaolinYANG GuangjuDONG JunLI YihengTANG Zhenli*
Linc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ncang 677099
Abstract:The core idea of Wa Peoples basic medical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Wa Peoples Sigangli philosophical myth, which summarizes the Wa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life, and explains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heaven, earth, wind, water, wood, fire, stone, and ga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igang” was born in heaven and earth and evolved everything, and then extends to the five element theory, Finally, the unique core theoretical thought of Wa medicine is formed,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ystematic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a medicine.
Keywords:Sigangli; Wa Medicine; Basic Theory; Core Idea; Eight Qi Connotation
佤族是云南省15个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滇南及滇西南部的几个边陲县,即西盟、沧源、耿马、双江等地,其人口约30余万[1]。由于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为落后,解放前中、西医基本没有传入该地区。千百年来佤族主要依靠本民族的医药和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为佤族人民疾病防治、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佤族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质,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化的风格,是当今民族医学的“活化石”,是我们研究人类医学发展史、医学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3]。因此,从传统佤族医藥的实践与文化之中挖掘其蕴含的医学观念和方法,提炼出具有佤族鲜明的民族医药特色思想,其对丰富民族医学的思想宝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佤族“司岗里”传说中的生命观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医学的基本问题,佤族在对这个问题的追寻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4]。
1.1生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流传于西盟和沧源佤族的广大佤族人民之中。《司岗里》是一部反应佤族社会的发展、迁徙历程、表达佤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的佤族百科全书,在沧源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创世传说:很早的时候空荡荡的宇宙中诞生了一粒石子,小石子越长越大,长成了地球。地球的云雾中孕育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个灵魂住在天上,它就是宇宙的主神“达西爷”(天神)。天神的眼泪化成了山川河流,得到水滋润的大地诞生了“麻西雍”(地神)。天神与地神生下很多孩子,这些孩子掌管着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江河。为使大地变得更加美丽,于是天神还创造了竹林与动物。地神用水与土捏出了一个个的人,于是人类诞生了[5]。
上面司岗里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佤族人民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天地-水-土-动植物-人类。这与现代我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是佤族先民对生物起源遥远的记忆,对生命演化过程最朴素与直观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来源于自然,人的生命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产物,体现了佤族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生命观,为佤医药的“八气”理论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6]。
1.2“司岗”是人诞生的母体在佤族的传说中记述着大量人从“司岗里”中来的故事。对于“司岗里”西盟佤族和沧源佤族有着不同的解释。西盟佤族将“司岗”解释为“石洞”,而沧源佤族则解释为“葫芦”[7]。
在西盟佤族的民间传说中,是天神“木依吉”创造了人,然后把人放在了一个密封的石洞里,石洞里的人在动物的帮助下从山洞中走出来。“石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母体的一种隐喻。人类从石洞中来也就是人类从母体中来。
沧源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的意思,人是从“葫芦”中来。究其原因可从人类的繁衍中得到解释:一是葫芦的外形与孕妇的体型相似;另外葫芦多籽,易于繁殖,象征着家族兴旺。无论将“司岗”解释为石洞或葫芦,其实都是对母体崇拜的体现,进而衍生出木鼓对生殖的崇拜,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佤族医药的发展。
1.3万物生命演化的规律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里中有这样地描述:当安木拐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妈侬已垂垂老矣,有一天妈侬郑重地对安木拐说:“生命就是一生一死,没有不落毛的斑鸠,没有不完结的人生,捏着拳头来,终必撒手而去。”妈侬死后,安木拐将其埋葬。之后安木拐四处向动植物学习本领,“安木拐学会了与万物相处,心中感到幸福,但一想到死亡,她又会很痛苦”。有一天她忍不住问(造物之神):“即要死亡,为何要生?生命那么短,死亡有所长?”这样的问题连造物主也头疼,因为万物都有这一规律。
这一段描述,说明了在佤族先民的思想中,生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规律,有生就有死,这是所有生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则[8]。正如佤族医药中的天地之外的六种物质在天地的作用下具体进行化生、滋养万物的作用,然有生则必有死,死为气之散、火之熄、风之止,则水复凝而木自腐,又归于石之性,是一样的道理。
2佤医药的来源“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文化的核心概念,自古以来便是佤族传统文化根基,是佤族人民同世界万物进行沟通的媒介,是佤族文化艺术表达的源泉,是佤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的灵魂支柱与动力纽带,综合而言,司岗里是佤族传统文化理念之“灵魂”的雏形[9]。
2.1司岗里哲学内涵在佤族文化当中,司岗多指岩洞或葫芦,里则指从岩洞或葫芦出来的过程,所以司岗里多指人类及其他生命从岩洞或者葫芦中出来的过程。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神话《司岗里》当中,司岗又可以指代具体的事物如架子、竹棚等,也可以指代团结、协作等非具体事物。
王有明先生[10]认为司岗里是女性和母亲的别名,而岩洞、葫芦等则是女性生殖器、女性肚子的比喻物,是司岗里的形象化。梁宏伟先生根据《司岗里》神话则更进一步论述,认为世界上的人类及其他一切生命都是在“司岗”里形成并走出来的,即“司岗”是最初孕育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事物之名称、“里”则指人类和其他生命从“司岗”出来到天地间的行动过程[11]。因此体现世界万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一种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又能相互克制的狀态,完成其生命过程而生生不息。所以“司岗里”是佤族人民理解认识世界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是佤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具体可表述为“司岗”是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母体,万物在其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而生生不息;“里”则指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
“司岗里”是指万物繁衍于天地之间的动态过程,可大可小、可内可外、无所不包的一个佤族文化核心概念,是佤族人民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及改造世界的基础。
2.2“司岗里”对佤医药的启示文化是医学的源头,医学是文化的分支,医学的发展必然要从文化寻得其根源,尤其是在其核心概念与思维方式上,司岗里作为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亦必然是佤族医药的核心概念,佤族医药的一切概念、思维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都必然以司岗里作为核心。
根据“司岗里”传说,宇宙原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后面清浊分离,轻清者上升而为天、重浊者下降而为地,并将其人格化为天神与地神,天神与地神通过不断地创造与磨合,化生了万物,万物从“司岗”中“出来”,万物均有所失,后在天神的重新分配下又各有所得,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生态系统,万物在天地完成其生命同期并不断繁衍。“司岗”在“里”的作用下而后化生天地,天地和合而后化生万物,万物因天地而生生不息。
万物在天地之间演化,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必然会有所差异。其差异性在核心上表现为“司岗”之多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在天地的范畴内则表现为清浊二者之多少及其相互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故而在哲学意义上,佤族文化语境中的天地既是万物演化的时空,又是万物演化的物质与能量来源。
总的来说,司岗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磐石,是佤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是佤族人民的社会活动,亦是其与世界万物之间沟通的方式与渠道。
3佤医药“八气”“六元”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佤族传统医药立足于人与自然之联系,将人体与自然界视为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来指导日常医疗行为[12]。佤医认为自然界是由“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组成,每种物质均有其自身的特性、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若其特性发生变化、其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其规律有所不符,则人体失衡而百病丛生[13]。
3.1八气的内涵与相互关系 综合“司岗里”“天地”的相关论述,以及“风、水、木、火、石、气”自身的特点,则可确定其从属关系。气、风、火属天,石、木、水属地。天无形,而气、风、火亦无形质,且天轻清而上以为气,气动则为风、气聚以化火。地有形,石、木、水亦有形质,地重浊而下凝形而为石。风动则石化而能养万物,此则以草木之生长为先,故命之为木。火炎而石可化为液体而滋万物,此则以地中水流为状,故命之为水。八种物质必须谨慎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无疾病的状态,其中的先后从属关系如图1所示。
除却天地之外的“六种物质”在天地的作用下具体进行化生、滋养万物的作用,然有生则必有死,死为气之散、火之熄、风之止,则水复凝而木自腐,又归于石之性。这六种物质可以将其命名为六元,以从属于天地,而更好地用来指导佤族医药的日常诊疗。
3.2六元的内涵与相互关系佤族医药中的六元为“风、水、木、火、石、气”六种物质,六元各具属性,又有其致病特征。现主要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即佤族通过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多年的生活实践经验,不断推演、归纳、总结而出。
3.2.1气与石佤族认为司岗孕育天地,天无形、而气亦无形,天轻清而上以为气,其是一种通过“里”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可产生相对无形的“风与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通过“里”的运动不息,气推动和调节自然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八种物质循环与生命的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气散、火熄、风止,水复凝而木自腐,又归于石之性,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地有形、石为土地之凝聚,地重浊而下,聚以为石,其是一种通过“里”而形态变化的有形实质,可生养转化为同样有形的“木与水”,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石的形变与转化是生命存在的体现,也是维持生命的保证,一旦石、木、水之间的变化停止,生命就会终结。而这种形变与转化又必须有气之运动作为推动,即“地石”得“天气”则活,失“天气”则死;反之,“地石”也是维持“天气”动聚变化的物质基础,即“天气”有“地石”则动聚有能,“天气”无“地石”则动聚无能。
气、石分别由天、地直接化生,虽有无形有形之分,但却相互依存、永动而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3.2.2风与火风是气动而生,在自然界,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对于生命来讲,风是气运动的最基本体现,生命之始即气动之始,所以风的产生标志着生命的诞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风必不可少,气有动才有聚散,故有风是火能产生的前提,而推动石养生木,亦无风不可,生命进程就是不断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木之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枝叶躯干,无气动生风则石性沉聚不可生木,但经过风的推动,石就可以变成木生长的基础。当风之性失常则会引起生命运动的失常:气动不及风不足则火微小、木长迟而不繁,反映在人体上则会出现发育迟缓、能力低下等表现;气动有余风过盛则火失控、木长速而不实,反映在人体上则会出现早熟早衰、癫狂暴躁等表现。
火是气聚而生,气聚意味着能量的积蓄变化,对于生命来讲,火是生命维持高效运转的基础,生命过程中所有物质的互相转化,都需要强大的能量以维持,这种能量就是气聚所生之火,即“火为物质转化供能”,尤其是“化石生水”,唯“火”能为之,当火之性失常则会导致物质转化的失常:火过于微小则物质转化缓慢停滞,反映在人体上则会出现精力不足、消化系统功能差等表现;火过于肆虐则物质转化速而不达,反映在人体上则会出现消谷善饥却羸瘦、造血功能亢进却只能产生畸形幼稚的血细胞等表现。
风、火是气动、聚所生,二者同源而作用各异,伴生而相互依存,体现气对于石的两种作用,分应木水,是木水生长运行的原动力。
3.2.3木与水木是石因风动、养长而生,木是看之静却永动之体,其生长永动不息,但不能失去地石之滋养,风催化沉静的地石变为木长之基石,对应在人体上,木即是人体除可流动的液体外所有的有形物质,筋骨肌肉、脏腑脑髓俱屬木,这些有形物质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息,其位置却相对固定不可随意移动,正应木之性,佤医以自然与人相应,故用木以阐释。
水是石被火化、能流能动而成,石与水性质全然不同,但有火之高聚能量则转化,水具有滋润泽被之性,有形象地,能动象天,由地石所变化却又独立于地石之外,与木同生而养木,木失流水而枯,得流水而荣;同时又有制约火的能力,即水是调节气的能量聚散最直接的物质。对应在人体上,水即是人体内所有可流动的液体,血液津液皆为水属,这些液态物质滋养四肢百骸,一刻不可停滞地运行流动,有生成有排出,有澄清有浑浊,有无色有有色,能容纳能释放,正应水之性,佤医以自然与人相应,故用水以阐释。
木、水是石分别在风之催动、火之炼化下所产生的两种全新物质,源于石却又不同于石,依赖于石却又使死石成为活石,是生命形态最直接的体现。
3.3“衍生五行”内涵与相互关系佤族医药的“八气”再到进一步的“六元”属性,笔者发现其中有隐藏属性的物质是“土与金”,从佤族以葫芦代表司岗,司岗又分天与地,天轻清为气,地重浊为石。气聚为火,气散为风,风动石化为土,又助土生木,火炼石化为金,进而五行相生。以上由佤族的“八气”到”六元”再到“衍生五行”的机理,不仅更符合自然五行的哲学基础,而且使佤族医药基础理论形成内在的闭环,添充完善了佤族医药基础理论内在衍生的循环空缺,使其更加符合临床实践的应用,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行认识相呼应,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具体的模式如图2所示。
但由最终,佤族医药的“八气”化“六元”进而“衍生五行”,并因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形成一种平和协调的稳定生态圈。
4小结
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掌握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医药经验,这是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民族医药有着巨大的价值[14]。但由于佤族没有文字的记载,造成许多医药理论不够完善[15]。现有文献只简单介绍八气是什么?但未有具体含义与内在演变规律的解释。本文由“司岗里”的文化传说内涵引申出佤族医药的八气理论,进一步逻辑推导出“六元”属性并和中医学“五行体系”有效联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核心理论循环构架。依托进一步的文献收集与临床实践,佤族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必将日益完善,如佤族医药脏器系统、气血系统、致病因素等理论的构建,都可在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佤族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仅需要更深层次的文献挖掘与整理,还需必要的临床实践应用。参考文献
[1]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40-43.
[2]庞益富,王志红,郑进,等.佤族医药单验方收集和整理研究思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1):28-29.
[3]王志红,谢薇,杨云.佤族传统医药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2016:4.
[4]王志红,谢薇,何丹.解读佤族文化中的生命观[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S1):36-37.
[5]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水库建设管理局/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局.神奇的沧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30-31.
[6]谢薇,王志红,杨云.佤族生命观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4):1-3.
[7]杨国元.中国沧源佤文化丛书.司岗里传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60-63.
[8]杨珏瑜. 云南省沧源地区佤族服饰图案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9]查学安. 推进佤医佤药研究构筑民族医药高地[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4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健康服务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4:72-74.
[10]那金华.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45-47.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 沧源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2]周本贞.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佤族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12.
[13]王志红,艾健,庞益富.傣医与佤医部分用药比较[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15(10):44-46.
[14]杨玉琪,方路,马克坚,等.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现状与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1-4.
[15]杨玉琪,方路,陆宇惠,等.云南少数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3):4-5.
(收稿日期:2022-10-05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