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博科夫:要有诗人的精准,以及科学家的想象

2023-07-05米哈

今日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纳博科洛丽塔俄国

米哈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

自己喜欢做的事,即嗜好,如果刚好是自己的工作,当然是一种幸福,但客观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人不从事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原因至少有二:一来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二来是嗜好与工作,总是错配。

难道我们注定要一生努力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吗?

纳博科夫(1899-1977)是20世纪著名俄裔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生颠沛流离:1917年十月革命后,纳博科夫举家离开俄国,前往克里米亚,打算暂时定居利瓦季亚。

1919年,克里米亚白军起义失败,纳博科夫一家只好逃离前往西欧;结果,纳博科夫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文与俄文。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即柏林流亡人士报纸《船舵》的创办人,被当地的俄国君主主义分子刺杀。纳博科夫决定留守柏林,但后来又辗转到了法国。留欧期间,纳博科夫写成了多部俄文长篇小说,包括《玛丽》《防守》《黑暗中的笑声》等等。直至1940年5月,纳粹德军入侵法国,纳博科夫一家再次逃难,搭乘“尚普兰号”轮船远赴美国。

大半生离乡背井的纳博科夫,终于在美国安定下来,并借着以英语写成的小说《洛丽塔》成为国际著名作家,而《洛丽塔》随后被导演库布里克改编成电影的事,则属后话。

然而,当纳博科夫的名字,代表著名作者、文化评论人、翻译家、诗人、文学教授的同时,你以为他从事了一辈子的文字工作,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吗?

“哦,那当然是捕蝴蝶,”当记者问及纳博科夫最喜欢做什么时,他如此答道,“还有研究蝴蝶。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新的器官,或者在伊朗或秘鲁的某个山脚发现一只未经记载的蝴蝶,跟这时的心醉神迷比起来,文学的灵感所带来的愉悦和收获根本不算什么。”

纳博科夫说:“俄国若是没有发生革命,我也许就会全身心投入鳞翅类昆虫学,根本不会写什么小说,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实上,自从纳博科夫赴美后,他一边写作,一边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义务昆虫学家,并于1942年起,出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每年夏天,纳博科夫都会与家人到美国西部旅行,并以采集蝴蝶标本为乐,而《洛丽塔》便是在其中一次旅程途中写成的。

在享受嗜好时,纳博科夫不忘工作;而在工作之中,纳博科夫又从嗜好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不二法门,“要有诗人的精准,以及科学家的想象”。

所谓工作,不一定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哪怕像纳博科夫一般厉害的人物,也不见得可以将嗜好变成工作。但就算工作不是嗜好,我們也可以把它做好,做成功。因为嗜好,其实也可以启发工作,就像纳博科夫的实践:在工作以外,你需要有嗜好,而终有一天,你的嗜好与工作会融会贯通,彼此相长。

一个人可以将工作与嗜好的配合发展到极致的关键在哪呢?纳博科夫的个案告诉我们:要有一个好妻子、好伴侣。

若妻子不“在场”,纳博科夫根本不能写起一篇作品。纳博科夫有一套个人的写作方式,他会先在索引卡上写作,一边写情节,一边重组索引卡的顺序,直至某一刻,纳博科夫终于感到满意,并以口述的方式说出整篇小说来。在此,妻子负责打字,将口述内容整理成文本,一式三份。

纳博科夫不讳言,妻子就是他的秘书、打字员、编辑、校对、翻译、书目编撰、经纪、营业经理、律师、司机、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后备教授。换言之,妻子就是他的生活支柱,没有支柱,也谈不上平衡工作与嗜好了。更重要的是:若非纳博科夫夫人的阻止,令纳博科夫成名的《洛丽塔》的草稿,早已给冲动的他付之一炬了。

(秦月荐自《青年博览》)

猜你喜欢

纳博科洛丽塔俄国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洛丽塔》:薇拉必须在场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