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混水平U型设计的Lee偏差下界
2023-07-04李伟汪政红
李伟,汪政红
(中南民族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武汉 430074)
均匀设计[1]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试验,它能使试验周期大大缩短从而节省大量的费用.在均匀设计的发展史上,不同的偏差被相继提出,其中最早使用的是星偏差[1],随后HICKERNELL提出了Lp-星偏差[2-3],广泛用于度量连续型因子设计的均匀性,QIN和FANG基于Hamming距离提出了离散偏差[4],用于度量类别型因子设计的均匀性,ZHOU基于Lee距离提出了Lee偏差[5].Lee偏差具有优良的性质,克服了离散偏差中使用Hamming距离仅能判断两个因子的取值是否相等的弱点.
偏差的下界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使用门限接受法搜索近似均匀设计时,下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许多文献都在研究各种设计的各种偏差的下界. 众所周知,在Lee偏差的表达式中,二三水平因子取不同水平时的表达式相对简单,因此此类研究也较多,如文献[6-8],而对三水平以上的因子设计的研究,尤其是既有偶数水平因子又有奇数水平因子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以二五混水平U型设计为例,研究Lee偏差的较高水平下的混水平设计的下界问题.
1 基本概念及符号介绍
设U(n;q1q2…qm)表示具有n次试验,m个因子的U型设计,第i个因子具有qi个水平,且qi个不同水平在每列出现的次数相同,i=1,2,…,m.令U(n;q1q2…qm)为全体该类设计构成的集合.任意一个设计d∈U(n;q1q2…qm)用矩阵X=(xik)n×m表示,对于第i列中的元素,取自集合{0,1,…,qi-1}.若某些qi相同,记该设计类为其中有关系式m1+m2+…+mt=m;若全部qi都相同,即q1=q2=…=qm=q时,该设计为对称U型设计,并记该设计类为U(n;qm).
2 主要结果
首先定义以下符号,#{A}表示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
根据U型设计的定义,结合文献[4]中的Lemma1,容易得到如下结论.
将(2)式进行变形,改写成仅含有参数φij,τij,αij的形式,有以下结论.
证毕.
文献[5]利用FANG[9]一文中的方法对任意混水平U型设计给出了Lee偏差的下界(见文中Theorem 4),将这一下界应用到设计中,有如下引理2.
引理2 对任意设计有[LD(d)]2≥LB1(d),其中:
证明根据定理1和泰勒展式,有:
利用受控理论中的Schur凸函数不等式,有:
证毕.
引理2和定理2中的下界虽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但引理2和定理2中使用的核心不等式均为受控理论中的Schur凸函数不等式,因此二者区别很小.这两个下界均只与n,m1,m2有关,取n=10·i,i=1,2,…,10,m1=1,2,…,50,m2=1,2,…,50,共有25000种情况,发现在23734种情况下,LB1(d)=LB2(d),即95%的概率下,二者是相同的.
HU[11]将CHATTERJEE中的Lemma 2做了进一步推广,给出了一个新的引理(详见文献[11]中Lemma 4),并结合设计本身不同行的相遇数,给出了二、三、四混水平U型设计的Lee偏差下界.本文使用这一新方法,对二五混水平U型设计的Lee偏差下界进行推导. 首先将HU文中的Lemma 4推广为如下引理3.
引理3 设{x1,x2,…,xn},{y1,y2,…,yn}和{z1,z2,…,zn}是三组非负实数,且满足定义si=axi+byi+czi,i=1,2,…,n,d=ac1+bc2+cc3,其中a>0,b>0,c>0.令s(1),s(2),...,s(l)表示s1,s2,…,sn中所有不同元素的升序排列,k是满足s(k)≤d/n<s(k+1)的最大整数,则对于任意正整数t,有:
其中p,q为非负实数,且满足p+q=n,ps(k)+qs(k+1)=d.
结合引理3和定理1,得到如下定理3.
证毕.
定理3给出的下界LB3(d)不仅与n,m1,m2有关,且与当前设计的相遇数有关,推测应比引理2中的LB1(d)和定理2中的LB2(d)更精确,后文的数值案例可以验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推论1 对任意设计d∈U(n;qm),
(1)当q=2时,有:
3 数值案例
将设计d的效率记为Eff(d),Eff(d)可表示为LB(d)/[LD(d)]2,再通过Eff(d)的值对设计d的优劣进行评判.
例1 考虑以下4个设计:d1∈U(10;2555),d2∈U(10;21055),d3∈U(10;25510),d4∈U(10;21255),其中,n=10,m1分别为5,10,5,12;m2分别为5,5,10,5.设计矩阵见表1,计算结果见表2.
表1 设计d1-d4Tab.1 Design d1 to d4
表2 d1-d4的Lee偏差平方,下界及效率值Tab.2 Values of squared Lee discrepancy, lower bounds and efficiency for d1 to d4
由表2可知,设计d1,d2,d3,d4的效率Eff(d)都近似等于1,故它们都是近似均匀设计.注意到,对这4个设计而言,都有LB1(d)=LB2(d)<LB3(d),可见定理3给出的下界优于引理2和定理2给出的下界.显然,综合下界LB(d)是最优的.
例2 当m1或m2等于0时,即d∈U(n;2m)或d∈U(n;5m),考虑设计d5∈U(4;26),d6∈U(5;55),设计矩阵见表3,计算结果见表4.
表3 设计d5-d6Tab.3 Design d5 to d6
表4 d5-d6的Lee偏差平方、下界及效率值Tab.4 Values of squared Lee discrepancy, lower bounds and efficiency for d5 to d6
由表4可知,按照本文定理4中给出的最新下界,Eff(d5)=Eff(d6)=1,故d5和d6分别为Lee偏差下的二水平和五水平均匀设计.注意到,LB1(d5)=LB2(d5)=LB3(d5),LB1(d6)=LB2(d6)<LB3(d6),可见,本文给出的下界是紧的,且定理3给出的下界优于引理2和定理2给出的下界.显然,综合下界LB(d)是最优的.